江苏 王滢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从适应社会需求出发,依托其教学科研人才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教育活动中向社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等向区域和行业提供的多方面服务。社会服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培训鉴定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我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中央政府和江苏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学院制度和机制的引导激励下,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研发平台建设,多元服务模式建设入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职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教师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企业项目设计、实施经历,其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高。而学术造诣又不如本科院校教师,缺乏主持科技研发的机会。因此只有培养出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科研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企业兼职教师为技术支持,专兼结合的“双师双岗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近两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共安排多名教师企业进修,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学。依托研发平台,让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中,财政部、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内外优势互补、校企合作联动”特色的“厂校合一”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开展人才培养、生产设计、技术服务等深度合作。完善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企业顶岗性实习的有效机制,打造具有开放型、区域共享型的先进生产性实训基地。
社会服务活动是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个人一起完成的,如果仅靠教师个人开展培训服务、科技研究,专业社会服务很难有效地开展。只有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借助研发平台,有组织有规划的推进项目研发,社会服务能力才能提高。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与江苏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上海龙禹船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完善“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组建一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研发平台为载体,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的科研创新团队。全面融合科研所的软硬条件,有组织的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开展多项横向、纵向课题和专利研发,为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产学研结合的良好平台。通过科研项目研究提升科研团队的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目前“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已能够独立承接大型船舶的生产设计能力。
目前,高职专业社会服务的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和小规模的技术咨询或服务,而且大多技术服务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开展不深入,其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力,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此要提升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多元服务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结合示范专业建设,发挥专业三大优势,开展多元服务模式。(一)发挥专业优势,完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建立造船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为造船行业和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造船新技术和高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待业人员的就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二)发挥教学资源优势,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多种形式,为造船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对口支援同类院校,为他们培训师资和学员,并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三)发挥技术优势,依托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将取得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已开始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开始将社会服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高职院校的教师授课任务繁重,还有一定的科研工作量要完成,教师认为参加社会服务会占用个人课余时间和分散个人精力。而且即使不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也不一定会影响到教师的评职晋级和收入待遇。因此,教师对参加社会服务缺乏积极性。为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提高服务意识,我院先后出台《社会服务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双师双岗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专业学术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等文件。
[1]许黎英.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探究——以绍兴市高职院校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5).
[2]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3]杨玉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
[4]傅彬.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