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周丽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的研究是现代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却无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减少教育与实务的差距。我国中等职业会计教育应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培养造就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传统中职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15%左右。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在传统中职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介绍或研究的课程几乎没有,最常见的是仅仅开设一门《企业财务会计》。这种框架显然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甚至会有这种情况:会计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会计模式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产生了疑问。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以往的教学,绝大部分是面对面的教授,在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他们提出相关的需求,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在每一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分部分讲解。比方说,在学生已有一定专业基础时,大二时先开设为期两周的“计划”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产品,进行企业与市场分析、制定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书面与口头报告。通过这个短课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界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会计课程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开设《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两周时间内所发现的问题快速补充“营养”。当然,这种短课程的开设并无参考教材或范本,在学生整体减负的趋势下,也不允许我们在这方面花太多的时间。所以,更为现实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业的调查实践,到一些部门(如税务,财政、金融等)去实习。作为教师,则在授课时多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许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另外,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事件,进行真实的核算、决策、咨询。而教师在其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自发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不过,这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需要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比较熟悉。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许多大学尝试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电子邮件或闭路电视来进行远程教学。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而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这与我们目前实施的有关学籍管理办法中的学分制是不矛盾的。
首先,适当加大基础课程(尤指《基础会计》、《管理学原理》等)的课时数,并强调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实习。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应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其次,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加强会计战略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不过,这也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深有研究。
第三,会计教学不仅需妥善运用资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适应实务界的需求。
我国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结构有失合理,即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学科课程比重太小,甚至空缺。部分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交叉较多: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讲解,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使得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目前会计教材五花八门,表面上各有差异,其实内容上大同小异,真正有新意的教材很少。因此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要求,有待改革和完善。
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合并、压缩必修课程,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应用数学,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增设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选修课程,以及国外会计制度、法规和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专业知识、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使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大大增加,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会计教材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不论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终应该与会计教育的需求为依托,使其能确实掌握时代变化的脉动。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同时对中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会计教育的供给方,即中职学校应如何应对会计教育趋势的挑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主题。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J].会计研究,2000(9).
[3]周杨.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J].会计之友,2000(10).
[4]吴健.面对WTO会计教育质量如何提高[N].中国财经报,20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