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探析

2014-08-15 00:44:25北京高洁
职业技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北京 高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既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选择,也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于终身学习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证明,课程衔接日益成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与主要内容。跟踪扫描分析大量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案例,无疑均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课程衔接在我国已经成为制约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瓶颈问题。如何来合理设计中国特色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学界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的思路。基于此认识,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高职发展现状,侧重从宏观上就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囿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独立设置,两大阶段单独实施教学计划,若实施两者的衔接,势必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或断层、教材选用名称或内容类同等诸多问题。专业课程的重复,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使学生浪费了宝贵时间和大量精力,如此下去,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公信度,中高职有机衔接更加难以顺畅。事实上,中高职衔接不顺畅,客观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趋势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急需用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中高职课程的设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分析,职业教育体系本应该是一个自身完整,纵向能够衔接,满足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生涯发展、实现长远发展需求的复杂系统,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关键,这其中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的衔接、学制的衔接和教育体制的保障等多个要素。近年来国外中高职衔接案例实践证明,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有诸多优势,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开发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编写一体化的教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节约,还有利于中高职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和进一步发挥高职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等。

二、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的主要措施

能否有效实施一体化设计,关系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败,关系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能否全面推进。因此,必须从中高职课程内容、课程建设目标、实施途径、“学分银行”平台利用等方面入手,采取灵活有效的保障措施,深入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工作的开展。

(一)构建纵向和横向二维拓展的课程内容

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是确保中高职科学衔接的前提基础。因此,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首先应从课程内容上实现衔接,形成纵向横向二维一体的内容体系,确保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一致地行动,确保一体化设计实施。一般来说,一体化设计的衔接课程内容既包括横向维度拓展的设计,又有纵向维度拓展的设计。这里提出的横向设计课程是指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实,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并延伸,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衔接,与此同时,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以及顶岗实习等方式,促进中高职专业与企业、行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而纵向设计课程是指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同类专业课程一体进行设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互相之间通过相应的桥梁实现课程衔接和转换。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在确保中等职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自身培养目标达成的同时,应满足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需要。高职课程体系以中职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实现课程内容的纵向加强。中高职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培养模式等几方面,对中高职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二)确立“能力递进”的课程建设目标

搞好课程建设目标的衔接,是实施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无疑,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必须真正确立“能力递进”的课程建设目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中高职课程目标各有侧重。中职阶段课程目标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尤其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侧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力递进的课程目标,应该确保使学生在中职、高职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能力,但高职获得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通过中高职课程建设目标的有效衔接,使中职专业人才经过高职层次教育和培养,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和深化。衔接课程建设目标,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在学习者不同的职业能力成长阶段,为其提供符合其职业发展特征的课程内容。中职强调简单技能,高职突出高级技能;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的课程建设目标,既要相互沟通,又要科学统筹和一体化设计,合理区分各自课程建设目标定位,尽量避免两者的重复。

(三)分级实施

在整体设计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级实施中职与高职阶段的教学和管理,制定相关原则与流程,形成两阶段联动、相互协同、灵活高效的一体化沟通协调机制。真正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时数、课程学分、实践教学及其他活动等按照中高职两个阶段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实施,既要保证各自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相互衔接和相互分工。

坚持分级实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逐步递进,既有利于确保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成功实施,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微观课程结构上,将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分为基础、提高两个不同层次,适用于不同基础和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分级设置的中高职课程,既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我完整的课程组合,又是能区分两个层级且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课程的设置重点在于基础,高职课程注重中职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的延续和提高。

(四)以“学分银行”为载体

“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基于终身教育观念下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分制管理的管理制度,他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杨志坚)。“学分银行”模拟、借鉴商业银行的功能特点,以学分为存储计量单位,对学生的各种形式和种类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核算与存储,是具有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更是学生获取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新渠道;自学成才的新途径;获得评价和奖励的新形式。中职的学生在“学分银行”注册个人学习账户之后,就开始建立了终身学习档案,他们在中职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以及得以认证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有效学分存入个人学习账户。依据“学分银行”制度的规定,学生的学分达到了中职最低的毕业学分,就可以提出学历申请书,条件符合的就可以获得中职毕业证书。学生在高职阶段所修的课程与中职阶段密切相关,中高职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连续性。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按照“能力递进”的课程建设目标,统一建设课程资源。避免在中职阶段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到高职阶段重复学习。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所获得的课程学分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通过“学分银行”转换为标准学分和有效学分存储在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学分银行”对学生中职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及通过各类教育和学习经历所获得的课程学分进行评估和认定,存储在个人学习账户下,在进入高职学习时提取有效学分,从而使中职与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实现更加顺畅。

三、讨论总结

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至关重要,关系到我国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开放教育改革的成败。现在,学界普遍关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改革,但它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创新观念、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从目的上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是为了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认识上看,真正合理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要坚决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一体化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分阶段实施。从理论上看,要办出中高职专业的特色,顺利完成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必须从中高职课程内容、课程建设目标、实施途径、“学分银行”平台利用等层面入手,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措施,深入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工作全面开展。从实践上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要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构建符合中高职教育规律适应未来发展的一体化的课程新体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http://www.gov.cn/zwgk/2011-09/20/content_1951624.htm.

[3]杨志坚.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2012.

[4]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0.

[5]张家寰.中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培训,2008(6)11-12.

[6]杨黎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条件下各级各类课程衔接与转换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0-51.

[7]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12-15.

[8]赵桦.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9]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上海师范大学,2012.

[10]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职教论坛[J].2012(13)47-52.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学分美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