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赵永红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对服装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提升、效益的增加至关重要。近期,笔者先后调研了南通地区各大中型服装企业的技能型人才的情况,对服装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服装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品牌定位方向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的用人标准也不尽相同。
1.品牌经营生产型企业,是从“加工生产型”发展壮大而来,有布料生产基地为依托,是中国服装产业做大做强的楷模。他们需要服装设计师、版型师、品牌策划、生产调度安排和质量检验人员等。
2.贸易生产型企业,他们主要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低,生产劳动强度大,用工人员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服装结构和工艺手段有较精确的理解,能熟练掌握服装CAD工艺系统的技能型人才是他们渴求的。
3.品牌经营型企业,主要是以品牌运作,市场营销、策划为主,经营方式不尽相同,是现代服装新兴的经营模式。公司经营一个品牌,一个系列,或经营多个系列多个品牌。这类企业自身员工很少,却控制着年经营额高达100多亿美元的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内容。他们需要有创意,懂市场的服装设计师。
4.设计工作室式企业,它是以设计师个人的知名度或成功版型师的技术能力为资本的企业,专门承接品牌整体策划、服装设计、打版、成衣制作。他们要求服装设计师和版型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敏锐的市场观察力、服装艺术的创作力和娴熟的技术运用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过多强调以“实用”为原则,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为主要任务”,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服装技术工。教学满足于学生能制作常用款式的服装,能适应服装企业单向流水线操作即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过低。
受服装专业培养目标的限制,技能训练目标过多地表现在单机工艺操作上。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三年只开设了五门专业课程。其中,服装结构制图(366学时,占35.3%)、服装缝制工艺(488学时,占47.1%)、其他三门合计只占18.5%的学时。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服装结构制图和缝制工艺为主,技能训练目标及其单一。
服装产品的流水线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准备、裁剪工程、缝制工程、整理工程、质量管理等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为若干个工序,每一个操作工人承担产品生产中的1~2道工序。而学校教学中,服装制作训练是以单件服装的制作为主,导致学生对现代服装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缺乏了解。
现代服装企业的成衣生产逐步向省力、高效、自动化和集成化发展。而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基本教材限定的内容,教师缺乏钻研精神,最新生产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缝制设备在中职服装专业中还是未知数,三年的服装专业的学习,造成学生对这些先进技术的不适应而很难满足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中职服装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专业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步骤和手段,是人才质量的有力保障。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1)就业导向原则。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2)需求基准原则。中职服装专业技能型人才应该直接面向服装企业的各个岗位,坚持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基准,改造传统专业课程,开发新的专业项目,对接企业,科学预测,使服装专业的教学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3)能力本位原则。服装技能型人才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操作技能,能分析并解决一线生产的基本问题。中职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位,依据培养目标重构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4)科学规范原则。中职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盲目赶潮流,更不能成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应科学规范的进行课程体系构建。(5)持续发展原则。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结合服装企业的发展要求,还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又要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因此,无论是从学校,专业本身,还是学生个人的角度,课程的设置都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类型,决定于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的专业结构。服装专业的专业结构是不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是不是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能型人才能否有效培养。为了实现中职服装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依据区域经济生产特点,科学设计服装专业的专业方向
作为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中职职业教育,在设置服装专业方向时,必须考虑到为地方企业、经济服务的因素,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以及相关产业链来进行,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使培养的人才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2)以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为视角,合理调整服装专业的专业结构
新一代的CAD/CAM技术迅速进入了服装企业,服装企业的职业岗位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了服装企业的很多技能型岗位长期空缺;另一方面,中、高职以及社会短期培训服装专业毕业生的激增,很多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因无法适应或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改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及时调整服装专业结构,依照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将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对应起来。
(3)以企业转型为时代要求,改革增设新专业项目,优化课程设置
南通地区的服装企业生产逐渐向品牌开发转型,反映了南通地区的服装企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一线技术工人,而且越来越迫切地需求集设计、制版和精通服装CAD和CAM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应运服装企业的时代要求,中职服装专业必须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及时创造条件、更新专业内容,优化服装专业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培养出相应的技能型人才。
服装企业的类型不同,用人标准也不同,服装行业的职业标准是一个恒定的尺度,在实训教学中,依据服装企业的用人标准结合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规范化的实习教学《技能训练大纲》,推行实习同步化、课题系列化、形式课堂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五化”教学形式,全面实施“技能模块过关制”,师生同步,提升技能训练水平。
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结合企业用人的标准,在原来的“2+1”人才培养策略的基础上,优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原有的模式,实施“332”人才培养策略。“332”人才培养策略具体就是在校企合作中,共享3类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成果资源)、3个一体化的产学结合(专业与产业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2种工学结合的教学类型(校内工学结合“学校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养成”、校外工学结合“企业岗位实习与职业能力提升”)。充分用活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
(1)前后衔接,构建实训基地梯次模式,共享三类资源
企业和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关系,共享校内外、企业内外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成果资源。构建实训基地梯次模式,形成从专业建设、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到社会化培训的多级实习实训网络。
(2)内外互动,形成实训基地的三个一体化运作模式
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行要内外互动,逐步构建校企融合型的三个一体化运作模式,将企业文化引进学校,根据企业的运作模式设立工作岗位,以企业员工标准来管理学生,实现企业管理与学校教学行为的对接。将实训基地构建为企业的生产现场的、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里模拟训练,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熟悉行业主要设备和基本工具,掌握企业生产工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3)成立品牌研发工作室,由企业专家引领
在实训项目设置上,紧跟企业前沿技术,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技能。按企业的标准成立校企品牌开发工作室,引入企业经营机制,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将优秀的学生组织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参与市场竞争。
[l]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刘世锦.传统与现代之间一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