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艳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人,这些问题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就显得更为突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协同创新”,并在“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将协同创新作为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协同创新不仅是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有力依托,更是当前国家教育战略调整的重点。必须从协同创新的思想认识高度上,以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为载体,从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机制构建,以及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上来为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协同创新源自协调理论,主要以协同创新方式来推进各主体间的互动与发展。从上世纪70 年代协同概念提出以来,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将其定义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随着对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的不断研究,其内涵也在知识的创造与整合上逐步深入,如美国学者Chesbrough 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概念,旨在从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的价值上来实现企业创新模式的开放与合作。由此可见,对于协同创新来说,其基本点在于实现对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资源共享,并从共享平台上融入沟通机制来协调整个系统有序协同的过程。我国学者对协同创新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中,将参与者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的要素,并从多层面、多方位交流机制下来实现开放性、非线性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助。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协同创新,将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从协同创新中与高校思政教育形成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协同目标的一致性,从构成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利益目标来看,协同创新可以将高校思政教育部门、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三方作为优化组合的对象,并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来形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二是系统协同的开放性,从系统的协同创新概念来看,各子系统需要从资源、信息的共享与有效沟通中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作为相互独立而又联系的各子系统,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者,及高校相关教育部门的协同参与中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大学生需要从其内心诉求上来开展工作;对于思政教育者需要从创新平台和空间的营造上来获得帮助;对于高等院校教育部门则需要从多方利益协同上来为参与主体提供支撑。三是协同机制的协调性,系统资源共享与信息沟通需要从各子系统的协调上来顺利进行,而协调性需要从相互配合、和谐一致的功能发挥上来推进共同目标。也就是说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下,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教育部门三方的平衡上来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协同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四是协同作用的非线性,作为协同创新运行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其功能具有非线性特征,也就是说不是各系统功能的简单叠加,需要从非线性相互作用中来获得整体协同效应。
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并在人才培养、制度制定、政策实践及理论研究中需要涉及大学生的多个方面,如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内容。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拆掉困扰高校思政教育的各种“壁垒”,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是有助于协调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多参与主体间的职能与角色,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协同创新的首要任务,并在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协调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及高校思政教育部门三者的职能与角色。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来看,思政教育工作者是主要承担者,而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又需要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担的任务来说,更需要获得高等教育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调控,从人才体制的培养上来完善思政教育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良性发展;二是有助于协调高校思政教育各环节间的共生性与协同性,从协同创新的概念来看,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工作,需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评价机制等多个环节进行协调,以促进各环节共同发展,协调一致。从功能最大化目标上需要调动各环节的积极性,并在发挥各自优势上注重协作,优势互补,特别是在凸显高校思政教育整体功能上,更需要从协同创新机制上来统筹各环节的关系,为各环节的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有助于协调高效思政教育多领域性的协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如育人模式的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等,而这些领域及各领域间的协同又需要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来推进。在育人模式上,借助于思政教育的功能,从专业教师、行政管理、大学生骨干及大学生党员等参与中,发挥各参与主体的育人观念;在引入思政教育创新方法上,需要结合高校思政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科学地选择教育方法,满足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诉求,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上,既要凸显时代特色,又能兼顾学生个性,并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来实现协同创新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标准,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协调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及高校相关教育部门工作中,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创新,来实现思政教育领域内与其他各方的深度合作,创建协同创新管理团队,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教育理念是推进教育创新发展的先导,也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上,必须打破困扰当前创新发展的各类因素,从目标的一致性、观念的开放性,营造协同创新的管理氛围,切实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既能满足其自我发展需要,又能从教育价值上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而忽视了各参与主体对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认识,也就无法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有序进行。同时,在协同创新中,对于传统观念的转变要坚持开放的理念,避免各部门及各成员间的相互封闭,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性上,更应该从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信息等方面来把握创新发展的方向。以创新为关键来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优化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体系,确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转变。
协同创新人才是推进创新活动的基础动力,也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工作来说,积极组建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拥有较高协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重点,也是提升各参与方战略协同的关键。一方面将协同创新意识贯彻到各参与主体,并从工作实践中保持较高的协同创新能力,加大对自身角色的定位,特别是协同沟通能力的养成,对自我位置的合理确定,确保与系统内各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从能力结构、参与实践平台上实现对资源、信息的充分共享;另一方面注重对协同创新骨干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对领军人物的明确,切实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从大学生群体中选出拥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骨干,来增强协同创新队伍的领导力量,更好地发挥协同创新骨干的辐射效应,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实现对人才的培养,而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必须建立完善的高校育人机制。从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可知,对于育人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工作者及学生的协同,还需要社会机构、家庭等方面的统合,也就是说,成熟的育人机制是多方共同参与,在协同合作中来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取得。协同创新评价机制的建设,是将协同创新活动作为评价的前提,并从切实可行的评价中来得到协同创新的预期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评价机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坚持评价与反馈的协同,坚持思政教育与学生需求的协同,并从评价反馈中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局面。
创新平台是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各参与方协同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为此,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应积极统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从信息资源的共享上、互动沟通机制的建设上,与高校教学、管理、科研保持协同。一方面在教学平台上,从师资队伍与教学能力上来分享经验,另一方面从校园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再者,加大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的调整,积极利用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力量,注重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深化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思政教育与科技、经济间的相互融合,切实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总之,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应从协同创新观念的树立,协同创新队伍的建设,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上,积极探索有益的协同策略,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成果,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向更高水平提升。
[1]李月云,阚阅,赵东.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5):65-69.
[2]李俊生.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23-25.
[3]郑世珠.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