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蓉 王友文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100078;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新要求,把生态与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大核心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和拓展民生经济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必须高度重视、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动战略。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未来人类的永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处共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人类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对于我国来说,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融为一体的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
所谓民生经济是指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目标,开发和发展的无污染低污染的一产业经济,它不以GDP的增长为终极目标,而是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等改善人民生计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民生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把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作为有机的统一体,将民生改善的需求融入经济发展中。民生经济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工业、环保产业和民用加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餐饮业、商贸物流业等服务业。“通过形成和完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互动耦合机制,使民生投入同时服务于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经济增长中自发实现民生改善。”发展民生经济之所以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就是因为民生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在保障人民生存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商和“三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方面暂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恶化人民生存生活环境和危害了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后果的发生。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新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生态民生实践结合的五个方面理清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民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二是发展民生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改变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树立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文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改变重物轻人的传统发展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四是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传统模式,树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改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现状,必须树立生态环保与资源开发“两个可持续”同步发展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就是在新疆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中坚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立区之本的发展战略。具体涵义是:以人与自然资源、人与人、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各民族和睦和谐人际关系的,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的科学发展战略。新疆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区战略,倡导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力争以较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新疆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相当粗放,在环境资源方面,部分企业废水废气废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带有放射性物质的煤炭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造成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农药的滥用使蔬菜水果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就是要把新疆经济发展放在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认真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自治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一是实施生态立区战略能够为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运用系统论、生态学、统筹学的科学原理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新理念新方略,始终坚持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自觉保护和科学利用世代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宝藏财富,同等重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资源和环境保护。二是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是新疆实现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根本。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资源和环境指标。新疆部分地区资源丰富、密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开发潜力大,是我国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战略区。一定要用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承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和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
循环经济社会是指以保护和节约资源为取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生产社会中的“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这样单向物质流动的线性社会经济模式,而是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网络状模式下的社会形态。在新疆这样的边疆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要构建民生经济体系首要不断完美循环系统,核心是完善工业三“废物”处理主体,规范资源开发主体、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行为。以大力发展民生经济的方式,建立新疆循环型社会,形成物质资源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新疆生态环境良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得以实现。
一是把产业结构当做完全生产活动的实系统,使生态资源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转变。目前新疆第一产业要重点解决水资源耗费过多的问题;第二产业要大力调整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控制和减少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和工业企业,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消耗、低排放的“三低”行业和低碳企业,要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民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二是在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选择既存在着发展阶段的制约,也面临着种种现实发展的机遇。要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扩张,注意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民生产业,积极促进推广应用无害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适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结构。
新疆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常抓不懈,强化领导,措施得力,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南北疆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县市,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县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把生态建设与当地民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一任接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一张蓝图干到底;建立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建设情况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新疆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新的制度设计,统筹、严格、依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是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很高,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新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在实现GDP等经济目标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新疆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新疆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新疆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势头;一些地方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等污染严重。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重大战略方针的要求,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尽快制定《自治区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办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解决好关系新疆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促进新疆发展新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目标的实现。实现工业化是新疆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一定要坚持走新疆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的重要战略方针。新疆要坚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依托17个对外开放口岸对中西亚市场开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水土矿产资源优势,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外向型绿色有机产品产业,突破国际绿色壁垒,大幅度开拓中西亚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中哈国际铁路和国际航空线路带来的交通优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为动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新疆民生经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是通过各种生态民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形成农牧民增收新机制。
二是坚持多元投入,依靠政策引导。新疆开展生态县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牧业致富能手和绿色经济典型示范村组,激发各族群众自主创业热情;要用好用活上级项目与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是以富民增收为核心,抓生态促发展。新疆开展生态县建设,必须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效益、防治农牧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县的实际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抓好绿色农牧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林果业、养殖业、乳品业、豆品业、花卉业、香料业等特色产业,实现一个村一个品种,一个乡镇一个特色。要把发展生态产业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科技推动作用,延伸绿色产业链条,增加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产加销、贸工农和生产技术一体化运行的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绿色产业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营销网络,千方百计拓宽绿色产品销售渠道,以新思路新对策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
农牧结合以牧为主是新疆牧区特别是北疆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在以农牧业为主的边远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实施生态草原建设工程,才能推动高效生态现代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牧民增收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不仅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关系到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是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任务,要坚决杜绝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畜牧业经济暂时较快发展的做法。
一是进一步健全新疆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新疆要实行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实施生态草原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以生态畜牧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民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使新疆包括草原在内的各类资源的生态环保建设与民生经济联动发展,形成刚性约束。
二是要严把工矿企业在草原开发新项目审批关。凡新上项目将对新疆草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三高”行业和企业,坚决不予审批;对已上项目,环保不达标的要立即整改,整改不力的应坚决予以关闭,确保不再造成新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使生态草原和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疆草原牧区民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长效增长极。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草原牧区县域各族干部群众认清当前全区草原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认清生态环境恶化对草原牧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极大危害。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对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全体公民投身草原生态环保建设和民生经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1]刘振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基石,党政干部学刊.2010(8).
[2]卢鹏飞:大力发展民生主导型经济[J].决策导刊,2011(2):11-13.
[3]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4-9.
[4]刘明亮:“贫困陷阱”之后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N].人民日报,2011.7.25(4版).
[5]马建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