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哲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中国民间组织已进入第四个十年,作为民间组织核心力量的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管理方面所产生的价值和影响愈加深远。新疆(2012)志愿者组织超过八百个,志愿服务基地超过一千个,在册志愿者人数六十六万余人。新疆志愿者在维护社会稳定、支持特色旅游业、筹办各项大型国际国内会展活动、改善民生温情社会以及教育、医卫、交通、消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取”为核心要义的新疆志愿行动已成为践行新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关于新疆地区志愿者问题的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社会创新,理论先行,针对新疆目前志愿者服务情况,需要理论的解构分析帮助志愿者活动破冰前行。
通过Springer link数据库,关于志愿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达7500余篇,理论专著上百部。但其中关于中国志愿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关于中国新疆地区志愿者问题的理论研究尚处于空白。国外文献多数是定量研究,大多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志愿者组织和政府关系视角进行研究。Eva Schindler-Rainman和 Ronald Lippitt(2009)认为社会结构的走向对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社会结构决定论”是解读志愿者模式最好的理论模型。Franz Hackl,Martin Halla和Gerald J.Pruckner(2012)认为国家政府和志愿组织之间的关系由政府(国家)的规模、政府和选民之间关系以及政府的民主化程度决定了志愿组织的管理水平。Ugo Ascoli和Ram A.Cnaan(1997)认为,政府在面临日益增长的财务负担的现实情况下,发展志愿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2.从宗教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Matthew Allen Liao-Troth(2008)认为,志愿者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应当多元。作者提倡跨部门、跨行业全面研究志愿者的身份、功能以及价值问题,特别是应当结合商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对志愿者问题经行评价。Sandy Auchterlonie(2005)运用案例研究、实地调查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志愿服的精神实质来源于“乡规民约”(LOCAL RULES®ULATIONS),志愿服务研究的重点也应当在社会基础层面。Linda J.Sax,Alexander W.Astin,和Juan Avalos(1999)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侧重于定量研究对对大学生群体的志愿行为进行跟踪分析,认为志愿活动对一个人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3.从志愿者组织结构、组织有效性角度进行研究。F.Ellen Netting(2007)认为,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的关键是组织发起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Martha L.Barnes和 Erin K.Sharpe(2009)认为,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志愿者管理应当更加灵活、自由。Sibylle Studer和Georg von Schnurbein认为志愿者组织结构的有效性,特别是激励机制方面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组织运行的效能。
4.从社区自治、组织自治角度进行研究。Eva Schindler-Rainman和Ronald Lippitt(1975)认为,志愿者组织最好的发展形式就是和社区结合,而社区也能摆脱人力资源枯竭的难题。Peter C.Scales,和Peter L.Benson(2005)认为,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正因如此志愿服务往往成为社区自治功能的拓展。
5.从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Ar⁃thur A.Stukas(2006)重点论述了志愿者组织在青少年教育引导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Susanne Strauss(2008)论述了志愿者组织在维护治安和解决就业方面起到的作用。
从CNKI数据库以及谷歌图书的检索结果来看,国内关于我国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共计17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关于新疆志愿服务方面的信息4篇。关于志愿服务管理的理论专著,目前仅限于丁元竹《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2001)一书。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关于志愿服务问题的文献的多属定性研究,专业、深度的理论作品尚不多见,关于新疆志愿服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是处空白。从目前资料来看,国内(含区内)研究重点主要为以下几类:
1.从道德文化、志愿精神角度研究。潘锐(2005)提出志愿者组织在转型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本质相同,在管理方面应当纳入国家和谐社会战略的重要组成来部署安排。刘余莉(2006)母旭阳(2012)均以安徽汤池庐江教育中心为例对志愿服务进行研究,提出传统文化与志愿精神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沈杰(2005)认为志愿精神是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从政策法律角度研究。田思源(2008)总结了我国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身份以及法律责任问题,认为我国目前在志愿服务立法方面应当加快志愿者权利保护。
3.从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胡蓉(2006)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刘俊彦(2010)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外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
4.从社区自治角度研究。马学理(2005)总结了当前志愿者服务目前存在的主要方式,提出依托社区、与社区取长补短将是未来志愿服务管理的核心。邓伟志(2009)以社区自治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中国志愿服务于社区相结合的路径选择。
5.以政府与志愿者组织关系为研究对象。刘正琛(2005)将志愿者组织定义为,继以公共服务职能为本质的政府、以攫取利润为本质的公司之后的“第三部门”。应当建立“非政府组织监督管理委员会”类似的组织,充分发挥公权力的作用,全面加强加深对NGO财务和运营监管;同时,让非政府组织成为真正的非政府组织,在运营和所有权上,和政府部门分开。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06)对中国志愿者组织的现状进行了评价,认为目前志愿组织管理者和志愿者的行动局限于上一级统一行动,实际上已经严重束缚了组织的发展,未来志愿服务的重点在于为志愿组织“放权”、“解套”。丁元竹(2010)将国家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志愿者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将依赖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王思斌(2011)认为志愿服务未来模式将从“政府主导自主嵌入”,转化为“政府合作深度嵌入”状态。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还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
第一,理论空白多。国外文献重实证研究,理论结构成熟,但与我国志愿服务管理现状具体结合的文献少;国内文献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具体个案研究少、基于社会学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特别是缺少扎实调研基础的研究报告;针对自治区区情的文献基本处于空白。
第二,比较研究不足。学术界还较少把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学术研究(丁元竹是“西学东践”为数不多的国内学者)。而不少研究只停留在以往固有的定性研究的结论上,过于宏观和更多地依赖主观判断,较少结合社会学定量分析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
三、新疆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要点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嵌入”的运作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创建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模式的固定与成熟在本世纪初,目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志愿者的运作慢慢向“政府指导、社会组织合作、全员参与”的运作模式转化。自治区的志愿服务体系承接了我国固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主要在共青团和民政部两个部门的引导下开展服务。特别是在共青团推动下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为自治区志愿者的服务管理提供了积极经验和有益探索。除外,1996年以来新疆进入地震多发期,各项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新疆志愿服务组织在救灾、抗震、防洪等方面也积累了有益的管理经验。
2.立足自治区区情,将志愿精神和新疆精神相结合。志愿精神是新疆志愿服务管理创新的核心,没有志愿精神为内核的志愿服务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只有将志愿精神和新疆精神相结合才能积极有效地团结全疆各族群众,提升自治区社会管理水平。志愿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新疆精神的主要思想是:“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将志愿精神融合新疆精神不仅能最大可能获得自治区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更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新疆社会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的方法。
3.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当落实在基层。依靠社区是目前志愿管理唯一可行的的发展路径。经过两年多的前期调研,课题组发现:志愿服务的理念应当从社区主任、社区书记以及村干部开始。志愿活动究竟是流于形式还是富于成效往往由基层领导的管理理念决定。团委和民政部门慢慢已经从起初的“全面领导、单一管理”为主转化为目前的“监督管理、积极参与”为主。未来的管理模式应当强化基层干部的实际权能,为基层社区自我管理创新分配资源,以便更加快捷、灵活地应付各项突发事件发生。
4.建立以自治区级青年项目为核心的“大区制”管理。“以区带州,以州带县,以县带乡镇(社区)”,形成自上而下为主,由下传上的联动机制。以项目运作为主导,引入区内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积极引入深圳、上海、台湾甚至欧美国家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以及理念。充分争取大型、专业化、国际化志愿者组织的项目支持,跨地区、跨国界引入项目资金和管理人才,打造一个“辐射新疆、联动全国、国际影响”的志愿服务大格局、大平台。
5.培养新疆本土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管理团队。在本地挖掘一批年龄结构合理、自身素质优秀、乐于志愿服务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增加培训力度、强化志愿服务理念,让他们“走出去,带回来”,打造一批“适合区情、可以复制”的典型,以点带面形成区位优势。
[1]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丁元竹,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1)
[4]邓伟志,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