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萍
(中共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委党校 新疆 和布克赛尔 834400)
(一)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产观念逐渐变化。目前,全县拥有蔬菜大棚261座,其中,莫特格乡25座、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2座于今年竣工验收。投入生产216座,生产的蔬菜主要供应本地市场,由农户自产自销。通过引才工程,在辽宁盘锦大棚种植户的带动下,我县由生产“大陆”蔬菜逐步向生产高效益作物发展,今年花卉棚发展到4座,主要生产剑兰、百合。引进推广食用菌棚1座,花卉、食用菌主要销往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周边城市。全县设施农业生产面积123亩,其中果菜53亩、叶菜61.5亩、其他作物8.5亩。
(二)大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加快科技转化。在查和特乡、夏孜盖乡及和什托洛盖镇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20个,其中:玉米、油葵、黄芪、紫薯、糯玉米、天山雪菊各1个,棉花品种间对比试验14个;新技术3个(大棚温室生物秸秆发酵技术、棉花免打顶技术、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高压滴灌面积12万亩,实现每亩平均增产籽棉15—20公斤;新成果3项,面积890亩。其中:腐植酸有机肥示范田一个,面积90亩;配方肥示范田三个,面积600亩,植物氨基酸液肥示范田两个,面积200亩。通过试验示范,确定了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全县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三)高产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带动作用不断加强。落实棉花130公斤高产示范田面积2万亩,通过举办现场观摩、田间地头指导、专家咨询等活动,最大限度发挥高产示范区的示范引导功能,实现了高产示范区与周边农户及同类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的互动,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了大面积经济作物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四)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科技示范基地作用显现。以查和特乡为建设重点,确定并实施了包括机采棉模式化栽培示范区(棉花万亩连片高产示范区)、辣椒育苗移栽栽培示范区、甘草种植示范区、制种打瓜示范区等四个示范区建设。机采棉模式化栽培示范区,面积1.05万亩,共涉及农户155户,示范区棉花籽棉单产由去年的320公斤增加至326公斤。同时依托科技示范基地、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确立了五个试验示范基地。全年举办现代农业示范区观摩会、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会5次,参加人数370余人。通过落实机采棉技术,使农民每亩增收100元左右。辣椒育苗移栽技术的成功实施,实现了大田作物与设施农业的工厂化运作模式和互惠双赢的良好局面,同时拓宽了农民种植思路,对于改变农民传统意识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农民种植技能增强。在全县各乡镇筛选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高种植水平、有群众基础、有带头作用的210户“四有”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并建立科技入户档案。按照“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模式,即每位专家指导1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10户科技示范户,每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20户农户的模式,对棉花、小麦、玉米、打瓜等主要作物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员每周最少一次入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此项工程的实施,旨在培养一批本土农民技术员,从而带动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六)深入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提高土壤肥力。一是全年采集土样和植株样共500个,分析化验4000项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5万亩。落实肥效示范点10个,完成万亩示范区2个,落实棉花“3414”田间试验和校正试验各10个,在全县建立土壤长期定位观测点9个。二是以土壤化验结果为依据,根据各村的土壤养分化验平均值,每村制定一个配方,指导配方施肥应用面积4万亩,2012年配方施肥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实现节本增效总额120万元以上。培肥地力改良中低产田2万亩,指导农民施用农家肥面积5万亩,秸秆还田面积10万亩。
(七)全力做好植保工作,为农业生产护航。一是针对植保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准确度要求高的特点,制定了各类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及应急预案,安排并落实了测报人员及基层病虫监测点。发布“病虫情报”30期,综合防控12期,病虫短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根据自治县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分布,在全县审核选定了重点监测乡(镇)1个、重点监测村2个、病虫测报监测点每个农业村1个、重点病虫测报监测户12户,并建立重点监测乡(镇)、监测村、病虫监测户档案;落实和什镇小麦锈病防控示范区面积1000亩;夏孜盖乡棉花病虫害防控示范区面积1000亩;查和特乡打瓜病虫害防控示范区面积1000亩;北部农牧交界区蝗虫防控示范面积2000亩;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面积3000亩,开展棉花红蜘蛛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会1场。
(八)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农民增收渠道增多。结合自治县主导产业及各乡镇场实际情况,有针对的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011年11月至今,完成农技人员培训110人次,开展农牧民科教培训88期,累计培训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培训资料2.8万余册。农业科技培训的持续开展,促使我县一批农牧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致富本领,增加了农牧民家庭收入,减少了全县贫困人口的数量,为富余劳动力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九)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合作组织规范化运行。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9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农民专业协会5家,农民经纪人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2538万元,入社农户516户,辐射带动农户1825户,带动面积6.99万亩,注册商标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额512万元。通过协助合作社制订统一章程、制度及会计账簿,组织合作社相互观摩学习,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等方式,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县规范化合作社已有5家,实现了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效果。
一是作物实现连年增产。粮食、经济作物的增产,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进一步实现了农业增效的目标。二是新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效果显著,农民种植选择增多。通过成功引进试种棉花、小麦、加工辣椒、黄芪等新品种、新作物,将适合自治县地理气候条件、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的作物作为主推品种向农民推广,引导农民积极引进良种,改变了农户常年使用自留种和传统品种的习惯。三是技术服务到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四是测土配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耕地节本增效。项目实施三年来,2009实现每亩平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2010年实现每亩平均节本增效60元以上,2011年实现每亩平均节本增效50元以上,三年累计节本增效850万元。五是依托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农村资产监管逐步规范。此次“三资”清理模式主要以会计委托代理为主,以自我核查为辅,其中乡镇场会计委托代理达100%,村覆盖面达98%以上。通过对农村“三资”进行清理,实现了对农村资产的有效监督。六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三品一标”及名牌产品认证取得突破。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宣传及申报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县“三品一标”认证步伐,规范了“三品一标”认证程序,确保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