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直扩大消费需求的优势及路径分析

2014-08-15 00:50沈利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消费

沈利平

(中共伊犁州党委讲师团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消费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让消费逐步成为社会投资的“引路人”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已成为共识。但目前伊犁州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有效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有加剧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增收缓慢、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消费需求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农牧民购买力较低,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多,影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民生的基本保障不够,影响着居民的现实消费能力、城乡居民消费观念陈旧,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为此,研究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州党委和政府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优势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州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按16%安排。而实现这一保证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经济总量稳定较快增长(GDP增幅保持在16%以上)是支撑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的最基本因素。二是工资性收入呈现加快增长势头。三是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有利因素增加。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人均收入10年翻番的目标,州直将采取多重措施,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工资增长的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劳动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使居民工资和转移性收入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情况看:作为导向性指标,州直提出了近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1200元增幅。

实现这一目标源于: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确保二是农牧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符合实际发展趋势,2011和2012年农牧民纯收入分别净增1221元和1340元,连续两年高于1200元的增幅,三是农牧民来自非农收入有一定的增长。四是国家和自治区、自治州“三农”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农产品价格存在上升预期,部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增加。

(二)就业形势好于预期

近年来,州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实施更加有力的扩大就业政策,以促进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重点,着力加强就业培训、岗位开发和政策扶持,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12年11月底,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64086人,完成自治区目标计划4.3万人的149.03%,完成自治州目标计划4.5万人的142.41%;2012年,州直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5.8%;城镇登记失业率2.76%(自治区目标任务控制在4%,自治州目标任务控制在3.7%);2012年自治州完成各类职业培训13.5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0.14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收入27.17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不断落实和伊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步伐加快,今后几年就业形势更要好于预期。

(三)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伊宁市是伊犁河谷的交通枢纽,是河谷经济面向中亚的重要出口,同时也是河谷内县市商品出口的重要中转地,G3016、G218、S314、S237等多条道路汇聚于此,其中G3016是连接伊宁和清水河的高速公路,属于G30的支线;G218是连接若羌与伊宁的高速公路国道312线、连霍高速的终点都在伊宁。精伊霍铁路从兰新铁路西段的精河站引出,沿天山北麓西行,跨尼勒克河,穿越天山进入伊犁河谷,经过尼勒克县、伊宁县、伊宁市和霍城县,最终到达霍尔果斯边境口岸,是连接中亚地区又一条交通大动脉,这条铁路是新疆向西开放的第二条国际铁路通道,是客货兼运铁路干线。伊宁机场是河谷地区重要的空港,其起降频繁程度在全疆仅次于乌鲁木齐机场。

伊宁市作为中心城市,距最近的三县城(不久还会包括可可达拉市)的距离均在40公里以内,半小时内可到达。伊宁县有伊宁东和布列开2个铁路站点。10条铁路专用线中的国家储备库、中储粮、伊力特、亚欧大陆桥、天通伊5条已具备运营条件。霍城县精伊霍铁路贯穿全境,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2)、与G218国道交汇霍城县清水河经济开发区。国家重要的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穿越县境;境内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霍城已经成为中国联结中西亚和西欧的综合交通枢纽、产业承接平台和外贸大通道。凭借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的立体综合交通优势,伊宁经济圈具有城市群消费经济优势。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快速推进

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农牧业现代化,在“四化”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双向带动作用。据中科院统计分析:西部地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每建设1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可拉动投资1.5亿元,城市建设可直接带动建筑、商贸、劳务用工等20多个产业,间接带动60多个部门和产业。同时有分析表明:农民进城后,每人每年可增加1万元的消费。

2011年伊犁州直城镇人口比重为42.3%(含兵团)。扣除兵团20.7万的城镇人口,州直2011年城镇化水平仅为37.6%,与小康社会60%的目标值相比还差22.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剩下的8年时间里,我们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速要达到2.8%,需要从农村转移出60余万人,才能实现前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确定了全疆“一圈多群、三轴一带”城镇空间总体布局,把伊宁——霍尔果斯、奎屯——克拉玛依——乌苏定位为全疆绿洲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伊宁——霍尔果斯确定为全疆“一主三副、多心多点”中心城市体系中的3个副中心城市之一。在《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2012—2020)》中,把伊宁——霍尔果斯“培育成为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城市人口集聚,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带动区域发展”被明确提上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行动的议事日程,伊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力度肯定会进一步加大。推进伊犁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具体路径

(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增收基础

一要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抢抓机遇,奋力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农业稳、商贸活、旅游富、科教兴五大战略,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三大建设,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二要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高起点规划产业,形成空间定位明确特色突出的区域产业规划,真正破除县域之间的同质化现象。要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区域分工和发展方向,突出产业特色,加强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特色,结合各县市产业发展优势,做好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而其关键是财政转移支付要到位,特别是各县市招商引资来了之后又不适合在本县域,而放在了其他县市怎么解决就业和财政等问题,以及政绩评判标准、利益分配和补偿、财政支出等重大问题要解决。

三要打造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载体。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科学布局区域城市经济圈。以现代农牧业为切入点,打造区域绿色生态农牧业经济圈。以新型工业化为切入点,打造煤电煤化工能源重化工基地。以旅游业为切入点,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以出口加工和商贸服务为切入点,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坚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做好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消费需求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工作,促进伊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强消费者信心

一要把新型工业化建设作为促进就业的主攻方向。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三高”要求,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做大工业总量,提高就业承载能力。既要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更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诸如服装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把企业用工必须使用一定比例(如60%--70%)的本地工人作为硬性指标加以要求,且每年进行评比表彰,形成一定的用工导向。

二要加快民生工业基地建设。利用门槛低、就业灵活等优势做大做强民生工业,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大力推广街道、社区民生坊这一促进就业的有效形式,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地域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民生工业产业基地,带动一大批城镇和农牧区居民就地就近长期稳定就业。

三要发挥三产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支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业态,重点是通过发展商贸、物流、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传统美食街、风味小吃街、购物步行街等,拓展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增加便民服务网点,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从而最终增加服务性消费。尤其要发挥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带动效果明显的特殊优势,实现城镇和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的转移和就业。

四要注重发展现代农牧业,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围绕现代农牧业、特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等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通过家庭农庄、土地流转经营、反租倒包等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基地,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五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扩大就业。按照“产城结合、宜居宜业”要求,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三)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从城镇来看,要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并随着企业规模和效益的不断扩大,完善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断完善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完善津补贴正常逐步增长制度,推进国家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强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救助,确保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从农村来看,要提高农牧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工程、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工程等,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实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拓展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途径,有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完善“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增加农牧民的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增加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

(四)采取有力措施,开拓城乡市场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究不同需求层面,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一是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努力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二是进一步发展农资和农牧区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全面提高农牧区流通效率,降低农牧民消费成本。三是鼓励农资经营企业把农资经营与农资科技服务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牧区日用品超市,完善农牧区大件和耐用消费品销售与维修服务体系。四是发展农牧区新型消费模式,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产品,拓宽农牧区消费信贷领域,提高农牧民的即期和预期消费能力,不断扩大农牧区消费市场规模。五是企业根据农牧区市场特点,正确定位农牧区市场,采取多种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农牧区交通条件、消费水平、购物习惯、文化背景等情况,掌握农牧民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和消费热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创新营销模式,促进便捷消费。

(五)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

在城市,坚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当前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加大打击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严把畜禽屠宰关和肉品运输及上市关。严厉查处制假贩假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粮、油、肉、菜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商品上市检验,确保粮、油、肉、菜、酒、调味品等重点商品上市质量,确保消费者消费安全。在农村,打造安全的农村消费环境,让农牧民安全消费。一是确保农民农资消费安全,以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和农膜为重点,开展农资定向质量监测,严厉查处不合格肥料、假劣种子、劣质农药等农资案件。二是加强农牧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开展农牧区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实施“放心菜”“放心肉”等工程,引导经营者规范自律诚信经营。三是加强对与广大农牧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电、建材、装饰材料、成品油、儿童玩具、服装、鞋帽等消费品的日常监测、不定期抽查工作。杜绝危害农牧区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恶性事件,改善交易和消费环境。同时,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

(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一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农村社保的投入,实现基本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三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力做到应保尽保,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在农村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七)培育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密切关注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消费的增长和发展趋势,加大消费领域的市场营销力度,不断扩大居民旅游和服务消费;加快推进电信普及服务业务特别是农村通信服务发展;促进居民文化、体育健身消费;重视扶持保险、房地产、通信及餐饮服务业发展,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和商品销售热点。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农牧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农牧民学会花钱,舍得消费,改善消费结构,培养农牧区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农牧民增加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支出,促进农牧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消费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新消费ABC
内蒙古包头地区(城市、农牧区)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