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对上海、浙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调研

2014-08-15 00:47四川省级机关党校课题组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网格化基层服务

四川省级机关党校课题组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四川 成都 610016)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既与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相呼应,又顺应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类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符合群众盼改革、盼发展、盼稳定的急切期待,对于应对国(境)内外各类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息息相关。

一、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有序,社会大局稳定。但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如生存压力问题、信任危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二元结构问题、群体冲突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大多发生在基层,需要基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进行处理。目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真空进一步扩大

“单位管人”和“户籍管人”曾经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的控制力极为强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社会分工、社会阶层结构、职业群体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人们获取生存资源的方式出现多元化,真正从政府获取生存资源的群体愈益减少,也就是体制内群体变得越来越少。据统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体制内人口)大约不过5000 万(不含体制内离退休人员),余下近13 亿人都属于体制外人口,①以往的“单位人”大多已向“社会人”或“社区人”转变,政府通过行政化手段可以管控的对象十分有限,管理真空日益扩大。

(二)行政化管理模式陷入困境

首先,强控制的手段越来越无法解决多样化的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管理任务和责任的日益加重,政府不得不将社会管理的任务进行分解并层层下压。这种压力型管理模式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上级的行政权力能够保持畅通无阻,但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群体已经不属于体制内成员,政府层层下压的管理任务一旦延伸到体制外就没有承接的机构和个人,基层行政化管理模式到此中断,社会的无序和混乱现象在这一层面大量涌现,甚至演化成严重的社会管理危机。其次,强控制的管理模式不符合法治精神。社会管理的主体仍然主要是党委政府,一般是由各地政法委牵头,综治办抓具体工作,强化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负责,强化考核和监督。特别是2003 年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公安机关领导可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政法委书记兼任公安局长,强化了公安机关权力,说明党委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更多依靠强制力。但是,这样的权力配置却有碍司法公正,不符合法治精神,很容易导致法院、检察院无法监督公安机关,极易出现冤假错案。这一权力格局一直到2010 年中组部发文禁止政法委书记和公安局长互兼才被打破。

(三)政府社会管理手段单一

许多行政人员却固守原有的单一的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管理手段。“政府运作主要依靠领导批示、重要讲话和红头文件来推动,‘执法就是罚款,服务就是收费’,出了社会安全事故,往往通过撤职、罚款、取缔、关闭来处理,缺乏新的有效的处理方式和手段”。②面对多发高发的群体性事件,缺乏处置预案和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无法迅速作出反应,以至于演化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对于群众的信访上访,还存在截访、拦访等传统方式进行处理的传统手段,其结果自然无法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依法”、“对话”、“沟通”等现代治理手段还没有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真正掌握。

(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原有GDP 至上的政绩取向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社会失序和公共服务提供不足愈益严重。“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是农民工在面对权益受损时的自发反应,一些地方因没有妥善处理好被征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利益补偿问题,导致群体性上访甚至暴力冲突,这些都凸显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③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例,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各级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实际努力程度。我国“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去16.1%,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为17%,而美国联邦政府所有福利项目占其政府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挪威相关支出更高达65%”④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投入。

(五)社会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在政府针对体制外群体已出现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唯有社会组织能将非体制内群体组织起来提供公共服务。多年来,社会组织在扶老、救灾、助残、助学和济困等公益性慈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但目前的社会组织发展遇到了深层次的困境。一是大多数社会组织官办色彩和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民间性和自主性,代表的并非民众利益而是政府利益;二是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其中认为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会对政党执政地位构成威胁是主要的认识;三是缺乏法制保障,社会组织登记困难;四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各类问题,特别是内部结构不完善,不能有效行动,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专门管理人才等问题阻碍了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五是社会组织与政府间合作能力和协商对话能力不足;六是社会组织自律不够,外部监管又不足,导致社会组织运行不良。

上述五大问题,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出现问题的原因。除此之外,社会管理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仍需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完善,如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还有公共服务体制中的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以及社会安全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利益综合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群众工作机制、社会稳定工作机制等。

二、上海宝山区、浙江杭州市、诸暨市枫桥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上海市宝山区按照“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纽带,以平安为目标”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一街(镇)一村(居)”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创造的“枫桥经验”;温岭市以“民主恳谈”为代表的参与式治理模式;杭州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的基层群众服务机制以及社区矛盾化解机制;流动人口管理的嘉兴模式、杭绍台模式、立邦模式、店口模式、义乌模式等等,均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课题组的这次调研主要集中在上海宝山、浙江杭州、浙江诸暨枫桥镇,三地比较成型而又值得学习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枫桥式”矛盾化解体系

“枫桥式”矛盾化解体系既是“枫桥经验”的老传统,也是“枫桥经验”的新发展。“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问题,是‘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是枫桥镇党委政府工作的目标。为此,枫桥镇创造了一系列“化解矛盾在基层”的有效机制和方法并被全国各地学习模仿,诸暨市作为枫桥镇的上级机构,更是将枫桥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并在全市推广。

1.“四前”工作法。即组织建设走在预测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

2.“四先四早”工作机制。即预警在先,苗头问题趁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四前”工作法和“四先四早”工作机制的精髓都是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3.大调解机制。枫桥镇的“大调解”格局和机制的内容包括“党委领导、部门参与、上下联动、优势互补”。一是健全调解工作网络。在全国率先成立县级调解总会,组建医疗纠纷、交通事故、诉前调解、消费纠纷、婚姻家庭等六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法院和5 个基层法庭建立诉前调委会,16 个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调解中心,8 个交警中队建立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室。二是完善调解机制建设。建立十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线有机融合,警调、检调、诉调对接互动,行业、专业、周边调解系统成网,代表委员、社会贤达、志愿人士等多元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诸暨市构建了多层次、社会化、全覆盖的“枫桥式”矛盾调解体系,努力做到“家庭琐事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推进调解方式创新。法院系统建立法官视频指导调解QQ 群,实施敏感案件“联调平台+成员单位”的“1 +N”快速联动机制。工商部门聘请专业人员和社会义工组建消费维权专家咨询团调解消费纠纷。医疗纠纷调委会建立专业人士咨询指导专家库。交通事故调解中心将人民、行政、司法三调联动有机结合。四是发挥社会调解优势。加强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建设,吸收社会贤达、五老人员、义工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创建“老杨”、“老朱”、“江大姐”等一批品牌调解室,探索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服务人员参与调解的有效途径。全市共有各类调解组织810 个,调解员3375 名,让老百姓不跑远路、不打官司、不伤感情,就地解决问题。

4.网格化管理。枫桥镇构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包括“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纵向联动、横向整合”的网格化管理系统。这一点将在后文进行介绍。

(二)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体制和机制

上海宝山区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宝山区2013 年年末常住人口200.91 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84.72 万人,占比高达42% 以上。⑥宝山区根据上海市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的要求,研究出台将地区人口管理与经济指标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对各街镇提出了刚性要求,建立了“1 +9 推进工作模式”⑦,截至今年9 月底,宝山区常住人口215 万,外来常住人口91.83 万,占比42.7%,只比去年末高出零点几个百分点。⑧同时,宝山区通过最大限度的社会动员、最高效率的管理力度和最直接有效的社会面末端管控,在外来人口众多,社会矛盾多发高发的状态下,实现了平安建设目标,做到了本地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双满意。

1.探索农村房屋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掌握流动人口信息。为加强流动人口的“落脚地”管理,宝山区探索以基层行政村“两委”组织为主导,依靠村民,通过建立房屋租赁服务中心,全面收集农村房屋租赁信息。区人口办与顾村镇研制开发一套人口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房屋租赁管理中心利用这一系统,掌握人口实时变化情况,实现人口信息社会化、人口管理动态化。

2.首创“信息抄告”制度管理流动人口。“信息抄告”制度是人口管理的新机制,也是“大联动、大联勤”机制⑨的“雏形”。即从长期居住在村宅内的户籍人员和来沪人员中推选“信息管家”,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土地租赁、村容村貌、安全隐患等信息及时上报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流转系统”,依托镇办公室、综治和各职能部门三级管理模式,对信息进行分配流转、核实处置、限期反馈。

3.利用科技智能信息系统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顾村镇按照“即时发现、快速处置、联合行动、主体执法”的原则,在全区率先启动社会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形成了适合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智联城”城市智能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图像监控、门禁系统、实有人口信息平台等技防设施建设,推进管理资源社会化、警务工作信息化、社区管理自治化、为民服务规范化的社区管理新机制,形成了村宅“封闭式”、多户“联防式”、农村“院落式”和老镇区域“街坊式”等多种类型的管理模式。顾村镇星星村在来沪人员最为集中、治安形势最为严峻的四个村民小组中成立沈行社区管理工作委员会,推行封闭式社区化管理,依托科技支撑,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社区进出人员的实时动态掌控,使昔日“城中村”变成“新社区”。

(三)网格化管理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杭州和枫桥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均是来源于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做法,而舟山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则是对2004 年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方式的发展。杭州市将这一工作机制拓展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简称“网组片”)工作机制;而枫桥镇包括诸暨市则沿用舟山市同一称谓。无论是何种称谓,实际上,舟山、杭州、诸暨(包括枫桥)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大同小异,其运行逻辑是将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基层组织的优势促进基层治理,以基层治理的要求改进基层党建,使之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核心工作是以‘为民、惠民、便民’为宗旨,以‘网罗民声、了解民情、化解民忧’为手段,以‘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全面、及时地回应群众要求,解决基层群众的各种实际问题,做好群众的各方面工作。”⑩

1.网格化管理。所谓的“网格化管理”实际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杭州市在乡镇、街道以“条块分割、属地管理、方便服务”为原则,根据村、社区人口数量、地域面积、楼道位置、单位分布以及社工原有责任区等因素,以村100 -150 户、社区200 -300 户划定责任网格,诸暨市包括全国各地的划分大体类似。

2.组团式服务。所谓“组团式服务”即根据网格的划分,对应每一网格内的群众设置服务团队,通过整合公共资源,为网格群众提供多方位的动态管理和多元化、人性化、即时化、精细化服务,解决民生困苦,就地化解矛盾。12诸暨市每个网格建立以居住在网格内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村(居)民代表、村(居)民小组长、楼群组长、志愿者等为主,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民警、社工、流动人口协管员、专职巡防员等适量参加,并整合市级机关干部、教师、医生、律师等队伍力量的基础服务团队。村(社区)按照服务内容不同,组建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治安巡防、纠纷调解等自制服务团队。乡镇(街道)成立文教卫生、应急救助、综治协管、综合抢修、村镇建设等专业或综合服务团队。

3.片组户联系。所谓“片组户联系”也是一个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组织网络,即是把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管理片区、若干个联系小组、若干名联系党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如杭州市江干区就划分为658 个管理片区、1500 多个联系服务小组,每名党员联系5—10 户家庭,而且区四套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镇街、村社和企业,街道、镇班子每人联系一个管理片区,全面落实分片包干责任。

(四)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机制

社会组织进入宏观政策视野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是因为它们在参与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另外,社会组织也是民众管理社会的基本载体,“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组织的社会,这差不多属于常识”13。社会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党和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生力军”。在社会组织与政府间的协同治理方面,诸暨市(包括枫桥镇)和杭州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1.政府为社会组织搭建平台,扶持其发展。据初步统计,枫桥镇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达700 多个,这些组织大多是由历届政府培育起来的。14如通过简化登记手续,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申请成立多家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公益服务类社会团体,适度突破“一业一会”,逐步允许成立“一业多会”;诸暨市更是将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放权至乡镇(街道),简化程序,方便当地政府指导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便于基层群众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和咨询服务。

2.政府为社会组织和民众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公共服务供需对接。诸暨市政府以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导向,成立诸暨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全市208 个社会团体和170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搭建了一个沟通、学习、交流的共享平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及时汇总分析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信息、公益资源以及群众的需求信息,搭建信息交换平台,引导社会公共服务供需对接。

3.政府为社会组织培养专门人才。诸暨市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为社会组织及其骨干提供专业培训和政策咨询,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城乡居民公益论坛等活动。

4.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可以节约政府财政支出,可以获得更为有效和优质的服务,也可以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杭州市在2010 年发文向社会组织购买8 大类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养老服务、公共交通服务以及其他服务。比如,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向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等机构购买,为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妇女、儿童、老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向社会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机构购买公共职业介绍、创业、公共就业培训、见习训练跟踪等服务。政府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并以公开竞标方式确定服务提供机构。15

三、四川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借鉴

近年来,四川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在“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努力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高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取得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成果: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初步建立、公共安全体系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不断夯实、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然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经济发展问题逐步演化为社会问题,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和发展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程序和方法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依照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关于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会议精神,结合《四川省“十二五”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课题组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四川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建议:

制作对应的薄片,采用蔡司显微镜(SCOPE.A1型)进行详细的镜下鉴定工作,该样品的显微照片如图2、图3。

(一)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强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将强党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格局。

一方面,各级党委要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经常分析研判形势,科学制定政策,落实工作措施,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切实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着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中和公共服务能力。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健全惠及全省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管理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基层将工作重心转到社会治理和服务上来。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扩大组织和工作双覆盖。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治理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监察室等规范化建设,完善村级综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综治组织基础平台建设。

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促进和谐的目标,建立以社区(街道)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健全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建立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模式,使区域化党建工作成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发挥党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党代表在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代表监督作用的长效机制,建立党代表活动制度,强化党代表对同级党委重大决策的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和批评权。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党代表活动的主要内容、形式、组织,如党代表列席党委重大会议、代表团(活动)、重大事项征求意见通过报、考察调研、联系党员群众、建言献策等代表活动制度。为了发挥党代表应有的监督权,应建立党代表参与述职评议、质询等制度,组织党代表对水利设施、小型工程等建设项目进行巡查。建立党代表工作室,让党员群众有地方说话、说了有人听、有事能解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党代表网上工作室,受理党员群众意见建议。

(三)规范群团组织运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职能优势,积极做好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引导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坚强自身建设,增强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的能力。

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要按照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要对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资金管理、绩效管理进行严格规范。特别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的规范化流程。购买工作应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严禁转包行为。购买主体要按照合同管理要求,与承接主体签订合同,明确所购买服务的范围、标的、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资金,并加强对服务提供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和对服务成果的检查验收。承接主体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

(四)提升源头治理能力,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体制

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规范和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与听证、专家论证等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党委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完善领导干部网上信访等社情民意直通车,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化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下访、约访、接访和包案调处信访制度,创新实施网上办理、电话受理、律师代理等新型信访方式,完善信访听证制16、三级终结制17,完善司法救助、新房基金、社会关爱等制度,建立健全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的落实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构建信访工作大格局。

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注重倾听群众呼声,全面了解各类群体利益需求,通过实施惠民实事工程等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各类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公益法律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利益平等协商机制,重点在征地拆迁、企业用工、劳动工资等矛盾多发领域,依托政府相关部门、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搭建平等协商平台,切实保障各方知情权、参与权和平等对话权。

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大调解”配套制度、机制、方法和技术,使纠纷在制度化渠道中能进行表达并不再复发。建立完善专业性调解中心如法院诉前、医患纠纷、交通事故、消费权益、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推进诉调、检调、警调对接联动,成立一批专家型调解室,形成以市镇村人民调解为基础,专业、行业、边界调解18为补充,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结合的多层次、专业化、全覆盖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健全科学决策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真正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保护群众利益,努力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出台重大决策、审批重大事项的前置条件,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利益分配、劳资关系、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工作,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按照“谁主管、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监督、倒查、追究机制。

总之,创新四川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已有实践经验基础上,正视问题和挑战,不断创新服务管理观念、体制、机制、职能、手段;需要更加关注民生、关爱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提升服务能力;需要运用科技手段走信息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之路;需要我们转变执政理念,真正建立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为民众提供公平公共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

注释:2014.36.

②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6.

③宋晓梧.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 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7.

④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3.

⑤孟建柱.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 周年[J].求是杂志,2013,(21).

⑥2013 年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上海 市 宝 山 统 计 网,http://bstj. baoshan. sh. cn/tjsj/tjgb/201404/t20140414_123572.html.

⑦“1 +9 推进工作模式”:成立1 个推进办公室和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规范用工、拆迁控违、“群租”整治、控制和规范“非改居”、加强集体企业厂房及集体土地出租管理、严格居住证件务工证件办理和凭证服务、村(居)社区综合管理建设等9 个专项工作推进组.

⑧宝山区综治办汇报材料.宝山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⑨“大联动、大联勤”:是指2010 年上海市开展“治安混乱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中所创造的行政执法与综合管理相互支撑的城市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大联动”是指在市、区县、街镇三个层面建立应急联动中心,发挥统一指挥、协调、监督的功能;而所谓“大联勤”是指各街镇、各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居村委层面分别整合了社区保安、社区综合协管、房屋协管、就业援助、文化协管员等管理力量;街面分别整合市容环境管理力量和治安巡逻力量;各街镇将楼组长、物业保安、志愿者等体制外人员纳入基层力量。

⑩竺乾威.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2,(2).

⑪瑏瑡 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N]. 学习时报,2007 -04 -23(06).

⑫瑏瑢胡重明.在组织化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以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3,(1).

⑬瑏瑣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

⑭瑏瑤吴锦良.基层社会治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64.

⑮瑏瑥包勇.杭州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EB/OL]. 新华网,http://www. zj.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10-11/17/content_21415813.htm

⑯瑏瑦“信访听证制”:2005 年5 月1 日施行的国务院《信访条例》在立法上规定了信访听证,其中第31 条第2 款规定:“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听证范围、主持人、参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⑰瑏瑧“三级终结制”:同一信访事项经过有权机关的办理、复查、复核后,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⑱瑏瑨所谓“边界调解”,是指跨越行政区域的矛盾调解方式。

猜你喜欢
网格化基层服务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排堵保畅良策:共享汽车+网格化智能立体停车库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梧州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助力环境治理“长效化”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