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014-08-15 00:44周靖翔和爱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丽江市少数民族民族

周靖翔 和爱军

(中共丽江市委党校,云南 丽江 674100)

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丽江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开始迈入了以旅游业为先导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并在以后1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依托文化遗产品牌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反促遗产保护”的“丽江模式”。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背景下,丽江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丽江市以纳西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获得创新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正日益受到冲击,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好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

丽江市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别是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傣族、苗族、藏族、回族、壮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10个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多元性。丽江市地处川滇藏结合部,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组成、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等因素在这一片区域交汇,共同形成了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代表,其他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和谐共融的丽江市传统文化。丽江市传统文化是多元的,不光体现在各民族多样性的文化整体,还体现在每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字、服饰、民风民俗、宗教信仰、饮食文化、手工艺品、歌舞乐器等的文化形式。

2、独特性。丽江市地处“三江并流”区域,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坚强、勤劳的各族人民,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在丽江市,在凝听纳西古乐之时,还能领略曾从中原传来的唐宋洞经音乐遗风。东巴文化、摩梭人的母系制家庭结构和阿夏婚姻,他留人奇特壮观的坟林和独特的青春棚婚恋等都是世所独有。

3、地域性。丽江市地理环境多样,有河谷、坝区、山区、高寒山区。气候各异,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居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状态下的各个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特点。从行政区划说,丽江市的一区四县,主要的民族文化背景各有差异。从不同的民族看,纳西族、白族、傣族、壮族等较多住在坝区或半山区;彝族、普米族、傈僳族等则较多住在山区或高寒山区,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各有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比如:彝族,居住范围广泛,有着不同生产生活条件的彝族,也就有了不同的支系,内部同样存在着地域上的特点和文化上的差异。

4、和谐性。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丽江市各个民族都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古老的东巴经书里,就有“人与自然是兄弟”。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丽江市各民族与区域外其他民族和谐相处,保持了这方土地的和谐稳定;在区域内部,各民族之间交错分布,但和谐共存,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了丰富独特的丽江市文化。

二、全球化给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1、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互动发展的路子。2008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在刊发丽江市经验时指出:“什么原因使丽江市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变成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千方百计地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彰显文化、扩大开放,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是其成功之道。”的确,在改革开放之初,丽江市面临着一个把握区情,选择发展产业的问题。相较三大优势资源,即旅游资源(包括民族文化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丽江市首先选择了开发旅游资源,并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逐步开发水能资源和生物资源。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综合效益好,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3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丽江市实现了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相互依托,相互融合,实现了成功对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旅游互动发展的路子。

2、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文化是丽江市旅游的根基。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大力改善交通、通信、航空、酒店、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外,丽江市抓住旅游的灵魂,实施了一系列在旅游中彰显民族文化内涵的举措。一是成功申报三项世界遗产。二是打造和推出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市、木府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品牌。三是把民族文化自始至终渗透到旅游全过程,使游客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四是不断推出展现民族民间文化的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从三次产业比例看,1978年丽江市三次产比例为 53.0∶19.9∶27.1,到2007年为 21.8∶ 33.0∶ 45.2;2012年为 17.25∶ 42.28∶40.47,第三产业分量都很重。2013年到丽江的游客达2078万人次,经营户达3800多户,实现文化增加值16.6亿元,产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可见,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对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丽江市文化旅游产业,就像一个引擎,随其逐步发展壮大,整个丽江市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获得了实惠,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78年,全地区人口87.4万,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人均1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元;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到212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到6037元。如今,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向前迈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

4、社会和谐稳定,共创美丽丽江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丽江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长期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这同样也离不开丽江市各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纳西族文化为例,在历史长河中,纳西族政治上非常重视与中央政权及周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和合”关系;经济上坚持和为贵与信为本,与汉、藏、白各民族联合开发了著名的茶马古道,建造了丽江市古城这样的历史辉煌;文化上,一方面创造了东巴文化这样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同时实行广纳博采、兼收并蓄的“大和”方针,吸纳了汉、藏、白、道、佛、回等各民族各宗教的文化精华,始终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生态上,秉持“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理念,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善待自然、亲和自然、保护森林、保护水源、重视生态环境。如今,丽江市各族人民仍然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共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去描绘一幅山川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

三、全球化给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

1、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环境复杂多变。如上所述,伴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丽江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例1:很多游客说十年前去丽江市,少数民族语言四处可闻,而今,少有听到。在正式场合,全是普通话,而且少数民族口音已越来越不明显。这一方面说明丽江市和外面的世界接轨互通,平等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对外交流和对内沟通的窗口,少数民族语言存在的环境已发生了改变。例2:为解决贫困问题,实施了异地搬迁的村庄,人们离开了繁衍生息的传统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景,那火塘边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已难延续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些少数民族村子,没有了土地,生产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耕作文化也就荡然无存。

2.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后继乏人。人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人,文化无以存在。人又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的流动是必然的。例1: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昆明工作和求学的纳西族只有3000多人,现在已经有30000多人了;彝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等都由于人的流动,移民和劳务输出等原因,他们的下一代或两代人以后,母语就会消失。即使仍在本乡,母语也在发生根本变化。据调查,丽江市古城的纳西族小学生中,还会说纳西族母语的已不到30%。例2:他留人、水彝人的晚辈基本上不会说本民族语言。语言是民族的身份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一旦消失,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就会基本消失。同时,由于人的流动使很多言传身授的文化在失传,许多手工艺制作工具在损坏,很多民间文学艺术在流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濒危。比如傈僳族的接骨医术是很高明的,能把包谷杆和树枝砍下来后,抹上自己制作的接骨药接上,很快就会复原,还会用松明木代替钢板接骨,既省钱又省事,但现在已经基本失传。传承人或被传承人的缺失,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就变得比较艰难。

3、民族文化趋同现象日益明显。在全球化中,在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过程中,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程度不同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长此以往,文化趋同化现象就随之产生。这在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明显。在丽江市,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随着外来文化的强势,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正在被同化,文化的多元性正在被破坏。除语言外,民居、服饰、饮食、歌舞等的趋同化日益明显。木楞房是丽江市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现在,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外,基本都见不到了。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等民族服饰则只多见于老人穿着,中年以下的平时都不穿了,只有在节假日作为盛装穿一下,服装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全市会做苗族服饰的已不到20人,苗族的芦笙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旅游景区的餐饮,要么全汉化,要么在不同民族招牌下卖着同一菜谱。

4、旅游业发展中曲解变异了少数民族文化。在逐步加深的旅游一体化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一方面,随着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日益增长,促进了丽江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得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继而促使丽江市民族传统文化发生变异,由此,极大地冲击着本土民族文化。丽江市是个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旅游城市,但在旅游小商品市场上,满目都是全国各地都可见的旅游工艺品。丽江市古城如此多的酒吧,除了更多地迎合游客的需求,让游客尽兴外,彰显的民族文化元素已然发生改变。泸沽湖畔里格村,多么秀丽的摩梭人原生态村落,摩梭人特有婚姻习俗的曲解和变异,使当地民族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

5.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消失加速。全球化作为一种外部的驱动力量,必然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发生冲突,使民族文化进入一个新的融合过程。然而,各个民族对于承受全球化冲击的能力是不同的,对于一些特少、弱势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消失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例1: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的他留人,有4397人,和凉山州彝族风俗文化迥异,属于彝族的一个独特支系。他留人的婚恋风情、服饰、饮食、歌舞、宗教、丧葬、火坑床等文化,独具特色,极具价值。近年虽然做了一些保护和宣传工作,但由于人数少,经济贫困,加之族属等原因,民族特有文化面临濒危。例2:普米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分布在丽江市的只有1.9万人,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韩规文化,然而,由于生活在高寒山区,和其他民族杂居,同样面临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危机。例3:摩梭人,约有1.8万人,在云南属于纳西族,但和大多数纳西族的文化差异大。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摩梭母系文化。然而,旅游业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其文化正在发生变异,加大了保护的难度。

四、加强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1、建设丽江民族文化强市。(1)加强丽江古城保护。丽江古城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丽江市旅游业最重要的吸引物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按照遗产保护原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强化管理,加强对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抢救、保护和利用,把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丽江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管理,通过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脉络,弘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使旅客走出丽江市古城仍然能感受到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体验,真正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把丽江市古城周边的新城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更多的人流,才能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提升城市的生机与活力。(2)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展示馆(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批丽江市民间文化品牌和新的文化旅游展示景点。让外来旅客在游览中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洗礼,也使本地居民受到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在城市核心区规划1000亩左右的土地,专门用于发展集博物馆、民族文艺演出展示区、讲坛、民族工艺展示区、民俗活动表演区等为一体的文化展示馆。在乡村,对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进行有计划的动态保护,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而使丽江市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区、传承区和教育基地。(3)打造丽江市城市民族文化品牌。丽江市要打造以东巴文化为主要品牌的城市文化符号,这对提高丽江市的城市影响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提升丽江市古城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爱国主义和红色旅游品牌等,从而形成茶马古道、东巴文化、丽江市古城、摩梭风情等世界级的独有品牌。

2、建设丽江市民族文化共享乐园。(1)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公益事业。要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不断加大对全市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的投入;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为支撑,以文化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等为骨干,以乡村为重点,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民族公益事业的投入,构建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民族公益事业建设机制,形成4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公共服务体系。(2)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工程。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上,要认真盘点,摸清家底,深入挖掘,坚持以不脱离少数民族文化原生态区的传承为主、以脱离文化原生态区集中传承为辅的模式;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深入挖掘,力争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题材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要切实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奖励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3)办好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活动。着力打造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由政府统一出面筹办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坚持全民参与,每年定期举办,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节庆活动的开展,既能使游客提高旅游体验,又能使本地居民逐步培养出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

3、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基地。(1)做大做强民族文化龙头企业。要把扶持壮大民族文化骨干企业作为推动丽江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加大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支持鼓励玉龙雪山管委会、古城管委会、泸沽湖管委会、老君山管委会等骨干企业转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由景区数量扩张发展转向依靠开发民族文化产品、文化精品来延长旅游产业的产业链,提高旅游文化的附加值,实现旅游收入由单纯依靠门票收入转向更多依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出口收入,从而增强丽江市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要通过制定政策来加快推动科技与丽江市民族文化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民族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着力提高民族文化创意在全市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型工业化、旅游业、生态产业同规划、同扶持、同考核,不断促进文化创意与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相交融,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科技创新、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相结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民族文化品牌。(3)加快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聚集区。要借鉴沿海地区建设开发区的经验,把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丽江市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重要载体,大力规划和建设人、财、物、项目审批、治安管理、财税等均真正独立于区县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民族文化产业集聚区,才能促进相关文化企业、民族文化要素向产业区集聚,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4、打造国际少数民族文化窗口。要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云南建设“两强一堡”的机遇下,充分利用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以及作为世界知名旅游胜地和国际国内友好城市等途径,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不断扩大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要通过国际性民族文化交流、民族体育竞赛、民族文化论坛、民族文艺汇演、民族绝技竞赛等活动,扩大对外宣传,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要通过举办大型民族文化节会和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展览,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

猜你喜欢
丽江市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丽江市大、中学生群众体育调查研究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填字游戏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