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2014-08-15 00:44:26赵科慧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本土化强国马克思主义

赵科慧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文化作为民族绵延发展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根基和重要支撑。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孜孜追求的美好向往,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推动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坚定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战略,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才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才能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一、我国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一)文化“本土化”

文化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作为中国文化,它的时代性体现在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决定了我国文化所特有的不同;它的民族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特征。这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要以中华文化特有的特点为基础,推进我国文化的“本土化”。而在当下,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使文化具有“本土性”。马克思主义是目前为止人类最先进的文化,代表着世界先进文化的思潮。然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异于东方文化的外来文化,它传入到中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广大人民充分接受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以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广袤土地上,脱去“外国衣服”,实现中国文化“本土化”,使马克思主义富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文化“本土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成为新时期不断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的思想保证。事实充分地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推动中国历史的不断进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文化“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依存关系不断深化,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高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际遇,整个世界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对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更加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则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推动文化“走出去”,强化国际意识,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勇敢的走出国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实上,只有不断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才能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不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全面提高我国文化水平;才能促使我国文化同其他世界文化相碰撞融合,提高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才能开展多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同世界文化一起共同促进和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积极主动去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充分展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自信,打造出我国文化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我国文化水平。

(三)正确认识我国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的内在关系

中国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正确看待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的辩证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第一,文化“本土化”是“走出去”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的本土性,就是将带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文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念,又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走出去”是建立在文化“本土化”基础上的。文化“本土化”结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只有优秀的“本土化”文化,才能代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成果,才能体现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才能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质,在世界文化中占一席之地。第二,文化“走出去”是“本土化”的动力和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为了固守着我国传统文化不变,不是逃避当前激烈的文化竞争,更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文化,而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以优秀和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同时,更要从他国优秀文化吸取经验,将我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潮流中充分检验自己,优胜劣汰,调整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进而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文化“本土化”和文化“走出去”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内容,二者是相统一的。为此,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文化“本土化”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发挥文化“走出去”的动力功能。将我国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在“本土化”基础上推动文化“走出去”,双管齐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我国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面临的阻力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但是,当前我国文化的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我国文化占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较低,国际影响力还存在一定局限,即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过程中仍存在重重阻力和障碍。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化“走出去”和“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和障碍,将我国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相统一,大力促进我国文化“本土化”,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我国文化“本土化”面临的阻力

第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伴随而来的是个体主体意识增强,个人活动日趋独立化和多样化,“小我”成为当下特有的较为明显的价值观,人们往往更关注作为社会主体的自身在社会中的发展,将自己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追求个人利益成为不可回避的现象,社会利益关系复杂性加大,协调力度和难度也不断增大。这些问题成为我国文化“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阻力,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共同理想信念的缺失和弱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本土性”造成负面影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反而会被西方不良文化势力冲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带来了阻力。第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仍未涤清。中华民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传统思想文化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仍不可回避的受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其中一些脱离时代性的封建传统文化更是禁锢着我国文化的“本土化”和“走出去”。封建等级观念压抑着人们追求平等和民主的愿望;封建宗法观念制约着民主和公平的发展;平均主义的理念削弱了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的积极性和活力;在农村偏远地区,迷信思想尤为突出,修庙、拜佛和算命现象数不胜数。这些封建传统思想是落后文化,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我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因此,封建思想文化需要尽快消除,加快我国文化“本土化”进程,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第三,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深化改革。我国文化管理部门较多,政策方针不一。政企不分开的文化管理体制,削弱了文化创新的范围和空间,不利于文化产业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部分文化企业严重依赖于政府,缺乏自主拓宽文化市场的信心。当然,一定的文化干预是必须的,但是,过度的行政干预反而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的“本土化”侧重于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建设,而文化“走出去”则侧重于文化的传播,只有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才能充分展现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最大限度的实现文化自由健康的发展,才能完善我国文化“本土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鼓励文化走出国门,提高我国的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新阻力

第一,文化产业精品少,创新性不足。我国的文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质量和创新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品多是“中国加工”,成为国际高端品牌的制造工厂,真正属于中国自己文化的产品很少。即使实现了企业文化“走出去”,但大部分仍局限于一些低盈利的低端产业文化。而且,将市场定位于海外国际市场的文化企业的比例仍然很小,更多文化企业将市场设置于国内市场,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这样,中西方文化交流趋于单向化,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和价值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却只局限于中国大地上,没有走出国门。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更多的文化精品的出现,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丰富文化出口贸易,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第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它成为能否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文化人才,尤其是创新性文化人才十分缺乏,文化人才分布不均衡,甚至出现部分文化领域人才缺乏和脱节的情形。文化人才培养、选拔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文化人才的培养定位仍不清晰,现有的政策难以满足我国文化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使得我国大批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尽快和顺利的完成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转换,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即是说,人才的缺失,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大阻力之一。第三,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全球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西方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力量将其价值理念推广到全世界。在我国文化及其产品走出国门,向西方展示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普及西方书籍、电影和商品的方式来间接影响中国文化,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极力宣传“普世价值”来扭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利用国内少数分裂分子引发社会问题,不断放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煽动广大人民群众,试图造成人民的思想文化混乱。另一方面,我国在应对西方不良文化的渗入方面仍存在不足,党对错误言论的纠正力度和宣传正确理念的力度不够。这些问题是我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对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些方面的阻力和障碍表明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阻力,不利于我国文化国际形象的树立,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难以同经济、政治、社会、生态领域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因此,需要采取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我国文化“本土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实现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从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实现我国文化“本土化”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交融碰撞,文化成为国与国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要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要积极推动文化“本土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此基础上鼓励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一)完善文化“本土化”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能在新时期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这些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前提。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才能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抵御不良西方文化势力的渗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正确认识和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理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动力。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国内矛盾集中,国外环境更是复杂多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它应用到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去,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传播到全民中去,鼓励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文化建设,开创中华文化更加崭新的一页。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良好的文化体制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反,僵化的文化体制会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文化大发展的推动力,是促使我国从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必要手段。当前,我国文化体制中存在不少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较滞后,文化“走出去”效果不甚理想,这些问题主要在于行政的不适度干预,压制了文化大发展的活力和生机。为此,要努力建立富有活力和效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机制,扩大文化创新的范围和空间,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建设的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扩大公益性文化单位的范围,从基层服务做起,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调整结构,使文化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二)强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增强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当前形势下,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已经成为文化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面对我国文化产品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文化的创新性,将科技成果更多的惠及到我国文化产品中去,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的结合,将科技作为我国文化产品升级的切入点和基点,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科技性和创新性;加快文化信息和技术的发展,提高文化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改变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将文化产品的发展赋予新的时代性和信息性。同时,要不断生产出新的高质量的文化附加品,扩大文化“走出去”的领域和利润来源。事实上,也只有增强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才能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才能使改革开放的中国成为当今的文化强国。第二,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走出国门,扩大文化贸易,都是以人才为基础的。没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不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就不能加快我国文化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熟悉国际规则、文化资本运作、拥有战略眼光的管理型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培养一批拥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熟悉西方文化的综合型人才。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化产业储备军的建设,可以通过国内高校的推荐和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理念的中国文化人才。第三,推动文化“走出去”,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目前,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指标,西方文化处于盛行时期,实现文化面向世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方面也渗入到中国。诸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样的腐朽观念给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西方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将符合中国现实和时代条件并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一致的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面对西方消极文化时,要提高警惕,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只有正确看待外来文化,才能真正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③刘明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和阻力因素分析》,《求实》,2013 年第7 期。

④陈方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7 期。

⑤李君如:《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人民日报》,2011 年11 月7 日。

⑥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光明日报》,2010 年1 月18 日。

猜你喜欢
本土化强国马克思主义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强国有我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秦晋争霸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