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鹏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 经济建设教研室,云南 蒙自 66110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穿州而过,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达848公里,国土面积近33000平方公里,下辖4市、9县,总人口450多万,是云南走向东盟的桥头堡。红河州具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集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多年的努力,红河州旅游业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和潜在优势。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自2005年以来,红河州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紧紧围绕把“红河旅游建设成为支撑红河州第三产业发展、支撑红河经济发展、支撑建设和谐红河强势产业”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的成效较为眀显。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突破。红河州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鸡石、建通、蒙河、石蒙高速以及蒙自至红河州南部6县高等级公路、玉蒙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红河机场即将启动建设,旅游景区环线建设的全面推进,使红河州与国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时空距离逐步缩短。围绕城市旅游功能要素,着力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及特色景区建设,滇南中心城市、弥勒省级重点旅游城市和建水、石屏古城、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的旅游功能逐步完善,建水、弥勒、元阳、河口已经成为红河州旅游的热点城市。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取得新进展。红河州共实施列入云南省政府考核的旅游重大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重点推进了元阳哈尼梯田、弥勒财富新天地、湖泉金秋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泸西——中国高原足球训练基地、建水古城、团山村、石屏异龙湖生态康体休闲度假区、开远乡村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成了建水西庄、蒙自新安所等9个“旅游小镇”和元阳大鱼塘、弥勒可邑村等13个旅游特色村。完成了建水文庙等5家国家A级景区的评审,国家A级景区达到了19个,初步形成了哈尼梯田、溶洞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历史文化览胜、跨境旅游和民族文化等特色精品产品。红河州宾馆酒店达到了1365家(星级酒店57家)、旅行社37家、旅游汽车公司5家、旅游大巴108辆,拥有导游人员296名,从业人员6.5万余人,旅游产业要素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3、旅游品牌形象实现了新提升。坚持把宣传促销、培育客源市场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切入点,围绕哈尼梯田、滇越铁路等品牌,开展宣传营销,创建了红河旅游中英越旅游网站,开办了报刊旅游专版,在上海地铁、昆明长水机场投放红河旅游产品宣传广告,在部分高速路口设立了户外立柱广告,摄制了16部红河旅游微电影。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建水孔子文化节、哈尼长街宴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积极推进与省内和越南等区域的旅游合作,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集中宣传推介红河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4、旅游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目前,红河州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社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由2006年的583.64万人次提升到2012年1486.56万人次,年均增长16.86%;旅游总收入由24.59亿元增加到103.95亿元,年均增长27.16%;24个主要景区门票收入由1250万元增加到5103万元,年均增长26.53%。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红河州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第一,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各地发展不平衡,州内南北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第二,政府的科学管理、开发配套工作没能跟上,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力度,多年前的开发规划一直得不到落实和推进。第三,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第四,旅游合作急需的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争取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旅游项目建设的一些关键环节,受政策制约而难以持续深入推进。
2、旅游产品不独特,品牌不突出。红河州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一,产品不独特,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强势的产品和品牌。仅重视自然风光的建设,如哈尼梯田和建水古城,忽视了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的开发,景区内涵不够,游客参与性项目较少,停留时间不长等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旅游线路的开发没有把优质旅游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精品旅游路线和拳头产品缺乏。第三,客源结构不尽合理,多以省内游客为主,短途旅游游客居多,海外游客规模偏小。第四,旅游企业规模都偏小,各自为战,整体实力弱,处于低水平的产品价格竞争和低端旅游商品竞争状态。
3、旅游规划不科学,发展不协调。做好规划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红河州旅游规划需进一步加强,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第一,旅游规划缺乏强制性,导致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配套、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第二,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高原特色农业规划及文化建设规划协调不够,导致融合度不高。第三,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有待加强,特别是各县市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没有根据全州总体规划和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融入全州旅游发展总格局的明确性不够。
4、旅游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红河州虽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长期投入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资金缺乏,导致旅游设施、设备档次低,景区景点设施不配套和功能不完善。第一,高端宾馆酒店建设较少,中低端酒店有待提升完善,旅游接待能力还需提高。第二,旅游购物场所规模偏小、档次偏低、游客感觉来红河州旅游,基本无东西可带,有钱花不出去,无法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第三,娱乐设施建设滞后,娱乐项目单一。第四,各个景区的综合交通建设以及通达性不够,州内景区公路等级差、路面窄、弯道多、路网不连贯等问题,严重制约景区的发展。
5、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畅,机制不灵活。红河州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没有形成齐心协力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旅游业涉及到的行业有50—60个,涉及到的产业有100多个,产业的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导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相互牵制、职权分散等现象长期存在。第二,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配套、旅游市场整治及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和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充分发挥。第三,景区(点)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存在着市县直管、管委会管理、企业经营等多种景区(点)管理模式,有些景区(点)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未实现有效分离,影响了景区(点)整体效益的发挥。
1、加大政策扶持,推进旅游业发展新跨越。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红河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推动旅游部门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监督检查力度;各县市党委、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可参照州级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和专门管理机构。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红河州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红河州政府计划从2014年起,州级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经费1亿元,带动政府性投入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50个亿。第三,强化金融支撑。要充分发挥企业信用担保平台的作用,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采取银行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鼓励银行提高旅游企业整合重组的信贷授信额度和并购贷款额度,开办小额旅游按揭贷款业务,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第四,落实优惠政策。充分用好、用活桥头堡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出台有利于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加速红河州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每年预留土地指标,优先安排纳入红河州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旅游景区外的旅游厕所、游客休息站点、游客服务中心等公益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建设用地,可按划拨方式提供;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确有困难的旅游企业,可以减征或缓征;旅游项目发生的研发费用,旅游企业使用水、电、气等费用都应给予优惠。
2、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旅游产品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要素,开发要考虑前瞻性、独特性、周期性和综合性,围绕市场需求,谋划在前、开发在先,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消费人群,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不断推动产品组合、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开发。第一,重点开发好建水、弥勒、元阳、河口旅游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同时,加大泸西阿庐古洞提升改造、屏边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平蝴蝶谷等产品建设,围绕重点区域产品,把优质旅游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培育昆明——红河——河内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阳——河口,昆明——泸西——弥勒——蒙自——建水——昆明,昆明——建水——元阳——河口——蒙自——弥勒——泸西——昆明,蒙自——建水——元阳——河口——蒙自4条国内旅游经济走廊,加大线路整合力度,形成多条精品旅游线路。第二,重点打造五大文化旅游品牌,即打造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建水古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近代工商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弥勒为代表的休闲康体庄园文化五大文化旅游品牌,擦亮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等七张名片,同时,抓好雅俗相间,实体与意境结合,能吸引人、感染人,叫得响、记得住、传得开的旅游形象品牌。
3、实施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第一,旅游业与高原特色农业建设融合发展。要依托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实施农旅结合,加大由农副特色产品到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化力度,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红河特色的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现代农庄和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注重农业旅游品牌建设,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点)、云南省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申报,开展星级乡村客栈的评定命名,开发和创建“红酒、红米”等商品系列品牌。第二,旅游业与工业建设融合发展。要依托百年滇越铁路、百年锡业和红河烟厂,充分挖掘工业旅游资源,推动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工业旅游品牌建设,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提升世界锡工业基地和红烟、红酒、红药、豆制品等名优产品的品牌形象,支持企业建设工业旅游项目;围绕突出红河州工业特色,重点推进弥勒红烟印象烟草庄园、云南红酒庄等工业旅游项目建设;将建水紫陶、个旧锡工艺品打造成红州的代表性旅游商品。第三,旅游业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发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良性互动作用。要利用红河州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把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文化元素的注入贯穿于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环节,融入旅游业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各方面;打造哈尼梯田摄影、哈尼长街宴、阿细跳月等国际知名的节庆会展品牌,推进泸西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项目建设,坚持举办个旧国际滑翔赛,争取承办国际国内时尚体育运动赛事。第四,旅游业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要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城旅结合,在城镇化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促进旅游产品的提升和结构调整。要以个开蒙建滇南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建设元阳、弥勒、河口旅游城市和20个旅游小镇等为依托,在同一项目载体中实现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即景区,景区促城镇建设。第五,旅游业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融合发展。要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区多元”、“一口岸多通道”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优势和异域风情,围绕河口商贸旅游,加快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创造更加便利的河口出入境环境,争取开通金平金水河出入境旅游,建成旅游要素功能齐全、特色更加突出、沿河景观更加秀丽的中国最美边境旅游城市。第六,旅游业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要紧紧围绕“美丽家园”建设,按照做特民居、做美乡村、做优集镇、做大城市的要求,改善周边环境,合理确定旅游景区的游客环境容量,推进大围山、金平中国红河蝴蝶谷、绿春黄连山国家公园的开发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运行机制;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全面开展绿色旅游企业创建工作,评定认证一批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和绿色饭店。
4、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第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精简、高效、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行政管理职能,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探索对旅游试点地区、旅游度假区、跨境旅游区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的权责对等、高效运转的集中管理模式;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和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旅游业;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加快景区的产业化进程。第二,要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启动元阳、建水、弥勒、河口四个重点旅游片区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模式。第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要依托红河州与越南接壤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红河旅游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格局;加强与湘、桂、黔、渝、川等邻省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助滇沪合作平台,加强与上海旅游业界的交流合作,努力拓展华东地区市场;进一步深化与省内州市的交流合作,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第四,拓展旅游市场空间。要以游客消费需求为导向,结合红河州旅游资源,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开展氛围营销、走出去营销、节庆营销、网络营销、中介营销、商品营销,宣传红河旅游,打造红河旅游品牌;加强州域内营销,利用州内各种节庆平台,通过旅游标识、旅游口号、旅游歌曲、旅游广告的创作、制作及推广,进一步宣传红河州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加强州域外营销,根据不同地区游客的需求,结合红河州旅游景区景点的特色,组合包装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通过媒体广告宣传、旅游推介会、国际营销网络等方式,扩大红河旅游产品在州外、省外和国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旅行社“一头连着旅游目的地、一头连着客源市场”的特殊优势,实现旅游生产与旅游消费的有机统一。
5、完善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第一,把服务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要健全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旅游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建立以游客评价为核心的服务评价机制,加强旅游服务的监督管理;加强政风、行风整治,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优惠优质的投资环境;提高党政干部服务和发展旅游业的能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树立“人人都是红河旅游形象”的意识。第二,加快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设一批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和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基地,建立旅游人才发展资金;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职业经理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和导游等方面高端人才。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并纳入职称定级系统,鼓励旅游企业优先录用或聘用获得旅游职业资格证的旅游从业人员;鼓励和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返乡农民工参加乡村旅游培训活动,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培训合格后优先获得乡村旅游服务经营资格;重视旅游智库建设,加强旅游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
①红河州旅游局:《红河州旅游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2010 年12 月
②吕娅莎:《全力推进红河旅游产业实现跨越》,《红河日报》, 2013 年2 月17 日。
③杨洪波:《加快构建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在红河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报告,2013 年11 月。
④刘学鹏:《赤峰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1 年2 月第2 期。
⑤朱微:《大庆市旅游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商业经济》,2011 年第8 期。
⑥陈恳、林向伟:《跨越发展 红河旅游跑出“加速度”》,《红河日报》, 2012 年7 月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