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民族干部成长问题研究

2014-08-15 00:44:26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干部

田 毅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教研室,云南 景洪 666100)

民族干部既是民族地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综合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对于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西双版纳州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州,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相对缓慢。因此,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事关整个西双版纳州的社会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民族干部的成长,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改进方法,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民族干部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西双版纳州民族干部成长呈现的特点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进为民族干部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建州以后,西双版纳州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不断进步,民族干部逐渐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以后,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西双版纳州先后制定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禁毒条例等14个单行条例,审查通过了一批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具有西双版纳州特色的自治州法规体系,促进各项自治权法制化、具体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民族干部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进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

2、边疆党建的发展为民族干部的成长筑牢了坚实阵地。西双版纳州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解放初期,西双版纳州干部主要是军队转业和上级派遣干部组成。1953年,吸收民族干部130余人。自1984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已经召开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650余个,先进个人2100余人,有36个集体、45名个人分别被国务院、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称号。全州共有党员49319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占58.1%,州级领导干部中,民族干部占70.6%;县处级领导干部中,民族干部占49.6%;专业技术人员中,少数民族占53.77%。

3、岗位的实践锻炼为民族干部的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西双版纳州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民族干部,为他们健康成长“搭台子”、“压担子”,让民族干部在基层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优秀的民族干部都有两个以上工作岗位经历,尤其是县处级以上的民族领导干部,大都有横向多岗位交流和外派挂职学习锻炼的经历,使他们学习到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为民族干部的成长、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州委选派到省级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县处级干部中,90%以上是民族干部,不断地让他们到发达地区去挂职锻炼、学习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设家乡。同时,州委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知识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式对民族干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着力提高民族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至2012年9月底,培训党员领导干部19372人次。截止2013年4月,全州民族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9.2%。

4、特殊的培养措施为民族干部成长提供了后备力量。西双版纳州每年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保送、委托培养等措施,适当增加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口关,为民族干部队伍的补充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在公务员考录中,采取适当加分、定向招录的政策,不断拓宽民族干部队伍的入口;对基础扎实、素质较好的民族干部,采取基层锻炼、交流轮岗、破格提拔等措施,给他们及时压担子,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在换届和调整时,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也按照民族结构的要求,优先选配民族干部。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全州县处级领导班子均配备有民族干部,年龄、民族、性别、专业等结构趋向合理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目标。

二、西双版纳州民族干部成长面临的挑战

1、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导致民族干部成长缓慢。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对民族干部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西双版纳州山区多,边境线长,贫困面大,经济基础差,基础教育落后,民族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全州中小学平均入学率仅为82.5%,在边境民族地区入学率更低,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干部的成长和选拔。此外,由于山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人才待遇难以提高,人才稳定性差,外流现象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很难回到当地,引进人才困难,致使培养和选拔民族干部的后备来源越来越窄。

2、地方财政收入困难,致使民族干部的培养规划和措施难以落实。财政发展能力和供给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西双版纳州财政发展能力和自我供给能力都比较薄弱,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并不充足,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32.64亿元,但州级财政每年安排民族机动金、民族乡补助金和培养民族干部资金仅100多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工作资金”和“民族教育经费”按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拨付也相对较低,县、市两级在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资金和财政能力并不匹配。加上地方财政紧缺,电视教育网络、学习资料以及干部培养的规划和举措很多并没有兑现。

3、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不足,导致民族干部的竞争压力增大。由于诸多原因,西双版纳州绝大多数民族干部视野还不够宽广,知识水平较低,创新思维不够,加之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民族干部的工作竞争压力增大。从整体上来说,全州民族干部的学历、素质、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观念上仍然保守,缺乏开放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成长和发展缺乏一种内在动力。特别是过去长期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小富则安”的观念成为他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这些落后的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外,选拔体制上,如果没有设定公务员的特殊民族岗位,少数民族在竞争力上将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很多“零”竞争。

4、民族干部的分布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西双版纳州人才资源较少,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行业分布也不平衡,外语、外经外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更少,大批具有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和胸怀的储备性人才短缺。例如,勐海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左右,但民族干部的比例仅为60%左右,差距大概是17各百分点。截止2011年,全县统计共有3364名民族干部。从专业结构看,党政干部居多,从事经济、金融、法律等部门的工作人才较少,而在外语,外经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必须深入研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干部成长。

三、加快西双版纳州民族干部培养的对策

1、抓好民族教育,解决民族后备干部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后备干部数量的多少,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快慢。培养民族干部眼光要长远,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下决心加强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虽然在“普六”、“普九”上下了功夫,还需根据西双版纳州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如加大地区发展资金中用于民族教育的比例;适当提高寄宿生的助学金标准;免费供应民族教学教材;允许州民族优秀毕业生对口报考高等民族院校;适当放宽民族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等,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不断扩宽各类少数民族人才的来源。第三,设法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特困生完成学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就学机会和培养途径,对大学毕业生给予特殊照顾,为他们提供共更多的就业渠道,特别是优秀的少数民族硕士毕业生可直接吸收到机关单位培养,为大量选拔任用民族干部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民族干部培养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切实体现出大力支持”。第一,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对少数民族专项资金的投入及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一个硬性资金投入制度,对财政如何安排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保证资金安排得到落实。第二,除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外,应积极向中央争取民族干部专项培训资金,尤其将培训资金向人口较少民族倾斜,并对边境特困少数民族群体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对山区的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投资,帮助解决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道路建设;支持乡镇尤其少数民族聚居人口较多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贫困山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途径,并每年安排相应的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提高少数民族的民生保障水平。同时,根据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工作规划,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工作应当牵头、抓总,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各级党委、统战部和政府人事、民委、教委、财政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搞好调查研究,尤其是民族工作部门可定期、不定期向同级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民族干部,组织部门在配备民族干部时也要听取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加强指导和监督,把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保障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

3、拓宽培养渠道,提升民族干部的能力素质。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区民族工作的好与差,与民族干部的能力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民族干部的培养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抓紧抓好。在培训主体上,形成以各级党校为主体,以各民族院校、干校学校等为依托的教育培训基地,形成多渠道,分级对口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的格局;在培训方式上,对不同层次、类别的民族干部,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更新知识培训、任职培训及专业培训,开展短期的政治、文化、业务技术、岗位培训班;在培训班次上,把民族干部培训专门列入全州教育培训的工程中,坚持每年举办民族干部中青班;在继续教育上,积极开通继续教育渠道,在民族院校、其他高等院校、党校分别开设民族干部学历班(含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专业进修班和领导工作研修班等,提高民族干部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在挂职锻炼上,坚持选送部分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加强经济管理、对外贸易、现代科学技术等知识的学习,或从国内外聘请专家学者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进行强化训练;不断加大在州际之间纵横轮岗交流力度,使他们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锻炼成长,增长才干,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全局思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4、建立目标机制,明确民族干部的培养责任。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推进,给西双版纳州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根据社会形势发展要求,分人才类型适度扩大增量,尤其是要规划性地掌握民族干部的储备量,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少数民族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各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民族干部的培养责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干部工作的认识,强化全局观念;要把省委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干部的总体要求与西双版纳州民族干部的实际和特点相结合,列入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要把能否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考核和衡量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列为重点规划,专题调查、专项研究,尤其要重视选拔少数民族的科技干部和企业管理人才,要克服过去那种有计划,有目标,但无检查落实的现象。

①李根生:《对民族地区基层民族干部选拔与培养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②和建:《试论民族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9期。

③张森春:《浅析西部民族干部的培养对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干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云南档案(2019年10期)2019-11-05 07:44:38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西双版纳州HIV/AIDS 患者病因病机临床调查分析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