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山东 淄博 255033)
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我党在面临社会发展走向改革拐点的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和忧患意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执政环境的优化,个别党员干部开始发生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从行动上脱离了群众,从心理上拒绝了群众,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甚至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与民争利、贪污腐化。虽然从全党全局来看,都只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这部分党员干部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还透支着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总体信任度,致使党群干群关系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解决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矛盾问题,党员干部只有找准着力点,才能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有效化解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当前,党员干部要践行好群众路线,首要的着力点是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党校一次开学典礼上讲到:“现在大量情况表明,在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问题。”①当前,脱离群众已经成为我们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脱离群众是表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个别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淡漠了。面对当前社会形势,广大党员干部要想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必须要进一步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1、消除“官本位”意识,站稳群众立场。现在个别党员干部职位不高、官气不小,打心里开始瞧不起基层老百姓,喜欢呆在机关衙门里不愿主动去接触群众,久而久之见群众就躲、看上访就慌、提监督就烦;既不愿接近群众,也不愿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的感情也无从而来。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个别党员干部的“官本位”意识。为此,要破除“官本位”思想,站稳群众立场,才能树立起对群众的感情。
2、深入基层,密切接触群众。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身心同入地融入到群众当中去,以此来不断增进感情。个别党员干部认为,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网络社会,只要待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收集民情、掌握民意、增进与群众的交流了。其实并非如此,不管信息科技多么发达,都不能很好的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传递,因为感情是靠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处”出来的。老百姓有句家常话叫“亲戚之间要多走动,否则就不亲了”,同样的道理,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长时间不走动,感情就不亲、关系也处不好。办公室里点点鼠标、打打电话的交流,这和坐在老百姓家里一起面对面的拉家常话里短,这其中所蕴含的“人情味儿”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说,广大党员干部要增进群众感情,就必须要靠经常“零距离”的接触群众来“处”好感情、增进交流。
3、心中常怀“歉疚”感。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形势还没有好转,不少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在这种社会发展情形下,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对老百姓常怀一种“歉疚”感。这种“歉疚”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欠补偿,而是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一种高尚思想觉悟,更是一种良心和美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任地方官作诗《村民苦寒》写道:“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一个古代封建士大夫尚且如此,当今我们的党员干部就更应该在对群众的感情中增加一份“歉疚”感。党员干部心中只有常怀“歉疚”感,才能戒骄戒躁、头脑清醒,才能更好地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够带着真挚的情感来做好当前的群众工作。
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上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外在形象上也要树立好亲民、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因为每位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形象“招牌”树好了,党员干部的工作才能被老百姓所接受,工作才会更顺畅,才能更好地实现“为民”。
1、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严守纪律塑形象。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来访的群众应该有个真实诚恳的态度,面对工作难题应虚心向群众请教,要能够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冲突事件,要杜绝“衙门”作风,更不能借维稳的名义来打压群众,要始终以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来做好日常群众工作。同时,党员干部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以自身实际行动严格落实党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与“六条禁令”,要像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样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努力践行,从日常工作的点滴行为入手,切实树好公仆形象,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2、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摒弃形象作秀。公仆形象是党员干部内在的工作状态、人格修养、从政素质的外在表现,只有练好内功、加强自身内在的素质修养,才能在群众面前中展现出自己实实在在、富有亲和力的人民公仆形象。但是,极个别党员干部在形象问题上总想着依靠作秀来吸引群众的眼球,实际上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不实在、搞虚的,“秀”得越厉害,反而是形象越糟糕。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是很给力的,特别是现在来自网民的监督与曝光,所以说,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搞形象秀,做出来的“绣花枕头”迟早是要露馅的。习总书记在甘肃省视察工作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②。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摒弃做秀走形式的思想,打心底里努力加强自我素质修养,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真正实在的人民公仆形象。
广大党员干部要想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与群众更好的沟通,还应讲好群众语言。在群众面前会讲话、会作报告,这是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时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面对群众,下功夫把话讲好,是广大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
1、学会说“群众话”,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愿听、爱听又容易接受的话。当前,党员干部虽然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现在个别党员干部讲出来的话老百姓却越来越听不懂了,比如:有的干部面对群众喜欢故弄玄虚的讲些“现代文言文”、官话、套话,还有正确的废话;有的干部习惯了念秘书写好的讲话稿,一旦脱稿面对群众就处于“失语”状态;还有的干部面对群众的现场提问是面带难色、张口结舌,等等。党员干部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公仆,结果“服务人员”见到“服务对象”没话可说③,这就同人民群众“拉开了距离”,造成一种隔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部分党员干部不会说“群众话”,话语体系跟群众对不上号,群众和干部们也就话不投机。因此,党员干部应积极主动的转变话语体系与群众话语相投,学会讲平实的大白话、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家常话,避免讲些大话、术语、生硬的话;特别是在解答群众切身利益的疑难问题时,党员干部要杜绝顺溜的套话、打官腔,尽量少念稿子,因为现在的老百姓期盼领导干部能够讲新话、出新意,挤去水分说些实实在在的话。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开启了一个官员话语个性化表达的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会突出自己个性化的思维表达,在讲话中体现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与独特思考。
2、要深入基层接“地气”,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触实践中学好群众语言。常言道,“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党员干部在广泛接触基层群众的过程中,只有多掌握些群众的“方言”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把政策、技能、知识“翻译”成喜闻乐听的“群众话”④。所以说,广大党员干部应多和老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话里短,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脑子里装进的群众语言就会丰富起来;只要学会了说“群众话”,开展起基层工作来也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党员干部切实践行好群众路线,如果仅限于对群众有感情、树形象、会讲话,但是不真正给老百姓多干些实事,那是万万不能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谈到:“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都是在突出强调党员干部的实干作风。面对当前诸多社会发展难题,广大人民群众不光是看重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重的是怎么做,因此,党员干部不能只会坐而论道,要实干,要脚踏实地的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个人政绩。
1、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当前,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群众情绪理顺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所以,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就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及时主动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⑤。具体来讲,就是要力所能及的多干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事,就是要为老百姓快办事、多办事、办成事,就是要解决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求医看病、柴米油盐、冷暖安危。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最实在、没水分的。事实上,群众的好口碑也只会给那些为他们干好事、干实事的党员干部⑥。
2、要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党员干部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好自己的责任,面对矛盾难题能够勇于担当前行,这是发扬实干精神的一个重要保证。但是,当前个别党员干部面对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只要任务重一点、矛盾问题复杂一点,就不敢担当或者是不愿担当,“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想法绕着道走,宁可沉到文山会海里,也不愿花时间去真抓实干的帮扶群众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引用过一副对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来落实”⑦,这就是在批评那些不愿实干抓落实搞形式主义的不良现象。个别党员干部“不敢担当、绕着道走”,这实际上是一种既“不阳刚”也“不阳光”的从政行为。任其职就应该要尽其责,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就应该秉承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精神,想方设法落实好中央的惠民政策,真抓实干的解决好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矛盾难题。
为民、务实,更要清正廉洁,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好群众路线,恪守清正廉洁是重要保障。当前,民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极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贪污腐化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要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干部就应该时刻坚守清廉为本,用清廉之风来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历史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腐败高发期,所以,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考验,党员干部只有切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按照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要求,自省自警、廉洁自律,以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来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以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总之,广大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将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廉洁奉公、公正无私地多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能够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就能够以清廉之风来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注释:
①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②吴德刚:《重用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年5月20日。
③马会东:《从领导干部“不会说话”说起》,《甘肃日报》,2005年6月14日。
④赵智宝:《学会说“群众话”》,《陕西日报》,2013年6月7日。
⑤《充分认识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性》,《今日浙江》,2007年第2期。
⑥彭爽:《李克强“政府不能放空炮”是掷地有声的“实干承 诺”》[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322/c1003-20883468.html.《人民网》,2013年3月22日。
⑦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求是》,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