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淑玉,女,广西全州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桂林市某区宣传部门工作。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发表在《美文》《南方文坛》等文学杂志上,并被《散文选刊》多次转载。迄今为止,共创作散文、小说约百万字。代表作有散文集《遥远的琴声》等。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
2007年春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次大型采访活动,旅途中见一朋友翻阅着一本装帧精美的“大块头”杂志,就好奇地借过来看,原来是《文学界》。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杂志,没有一般刊物的“封底”,上下都是“封面”,版式新颖,典雅厚重,既有卓尔不群的高贵,又有贴近读者的平和。杂志分为“原创版”和“专辑”两大版块,“原创版”的文字质量大多水准很高,颇有引领潮流的风范;“专辑”版推介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每个专辑都经过特别策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让读者对专辑作家有全方位的了解。记得我看的那一期推出的是朱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四位作家,栩栩如生的“新月派”才子从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张里呼之欲出,在短时间内阅读了一段辉煌的文学史,增长知识,怡人心志。这是一种文化的普及和救赎,它所表现的不只是文学,还是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精气神。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还有人这么用心地做杂志,我不禁油然而生敬意。翻开扉页一看,执行主编是王开林,从此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很偶然的机会,我闯进了王老师的博客。最先读到的文章是《致一千年过后的你》。这篇被无数散文选本选过的美文,以深邃缈远的意境、飘逸空灵的文字、纵横捭阖的思维、想象奇幻的浪漫深深地打动了我,既有屈原的绚丽华瞻、庄子的汪洋恣肆,又有陈子昂的孤高卓绝、苏轼的旷达洗练,让人不可抑止地想起“才气逼人”这个词。接着又相继读了他《落花人独立》《站在山谷与你对话》《语不张狂死不休》等散文,字里行间“透着学人素养、智者思索和才子风华”(李元洛先生语),不愧为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以上文章都是王老师散文创作“前一阶段”的作品,只是凭个人的喜好读着这些张扬个性、感悟内心的真诚文字,蒙尘的心在阅读中变得澄澈透明起来。
一天傍晚,在王老师博客上读到《挤进北大那道窄门》的随笔,顿时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原来,这位学识渊博的著名作家居然在高二以前还是学习成绩不太起眼的“中下游”学生!
那一段时间我正沉溺在培养儿子考上名牌大学的“雄心壮志”中,到处找事例对儿子进行“励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王老师的成功无疑是典型范例。
几经周折,我找到了开林老师的电话。拨通电话后,我没有任何客套,甚至来不及告诉他我很喜欢他的文章。我只是迫不及待地问王老师高中时的学习经验。王老师说,高二以前成绩不太好,一直比较自卑,对那些经常考前三名的同学唯有羡慕嫉妒。后来一个偶然的事件激发了他的学习斗志,他开始真正地用功,段考时成绩一下子跃到了前十名。此后他乘胜追击,高三下学期时,已稳居年级前三名。高考后,他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北京大学中文系”,吓呆了校长、班主任和家人,大家都劝他把志愿改低一些,他坚决不改,终于笑到最后。
“可是,您怎么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把成绩提高得那么快?”电话那端,王老师笑了,他说:“只要你专心做一件事,一年就够了。要是不专心,十年也不够。”王老师平实的话像一根火柴,豁然擦亮了我心中的迷茫。人生的感悟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你读很多部世界名著都收效甚微,但一句到点到位的话会使你受用终生。那一刻,我很感谢开林老师指点迷津。
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只觉得天高云淡,树绿风清。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辽阔。
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有了王老师的QQ后,我经常就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骚扰”他。由于儿子语文成绩总是拉分,有空时我喜欢做一些高考模拟题,以便儿子放假回来与他一起切磋。
一天,我看到一道阅读理解题,自以为选A,标准答案却给了B。我不太服气,把这条题发给两个高中语文老师,结果他们一个选A,一个选D,都没有做对。当时开林老师正在线,我顺手把题目发给他。不一会儿,他的答案过来了,说是选B。我大惊。问他为什么选B。他说出了选B的理由,并把另外三个答案全部分析了一遍。一对照,居然与参考书上给出的解释相差无几。高考30年过去了,王老师审题的感觉仍然那么精准,由此可见他的知识基础相当牢固。
有了这次经验,以后我凡是碰到学问上的难题都喜欢问王老师,王老师也总是有问必答。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有一道考试题:对出“博雅塔前人博雅” 的下联。 “博雅塔”为北大的风景点,第一个“博雅”是名词,第二个“博雅”是形容词,要对出好的下联真的不容易。我虽然原来也当过中学语文老师,但改行后“不学无术”已经很久了,绞尽脑汁在电脑前枯坐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时,王老师的QQ正好上线,我“咚”的一声把题目发了过去。
五分钟后,王老师发过来一行字:“圆明园里月圆明”。我一看,顿时拍手称快。这么敏捷的思维,这么深厚的国学功底,不佩服还不行。除了问王老师学问上的事,我还就儿子读文科还是理科、高考后怎么填报志愿等问题征求王老师的意见,王老师总能作出详尽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后来,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理工大学录取,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我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王老师。王老师高兴地表示祝贺。但当我提起他对我的帮助时,王老师只是淡淡地“哦”了一声,他似乎不太想得起“指点”过我什么。于他而言,这些都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任何人请教他都会这样做。
我一直都在想:像开林老师这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者应该是名牌大学里的教授,用他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影响更多的“天之骄子”,形成知识和智慧的良性循环。
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古以来,湖南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受“仁人志士的高风懿范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元洛语),开林老师的创作涉猎广泛,风格多样,蔚然成家。
开林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散文创作之路在旁人看来也许极其平坦,事实上,我为了完成写作路数的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这十年间曾几度徘徊,备尝艰辛。”
在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王开林写了很多激情充沛、个性鲜明的青春美文,或俊朗飘逸,或清旷空灵,或典雅高奇,赢得了不少好评,出版了《站在山谷与你对话》《落花人独立》等六七部散文集。但艺术是无止境的。在令人艳羡的成绩中,他感到写作的路数越来越窄,“越来越枯燥”。开林老师决心摒弃原来的创作模式,努力超越自己,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求索阶段。
1999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的资深编辑褚赣生先生到湖南组稿,邀请王开林撰写一部有关湖南近现代重量级人物生命历程的专著,成为王开林转变创作风格的一个契机。他开始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地尝试历史文化大散文的写作,潇洒自如地写成23篇万字长文,最终结集为《天地雄心》一书。通过这次创作,王开林认识了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找准了新的制高点和兴奋点,写作路数越来越宽阔,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进入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种境界”。
迄今为止,开林老师已出版了《纵横天下湖南人》《大变局与狂书生》《新文化与真文人》《敢为天下先》《非常人,非常事》《国士无双》《双面绣》《四种活法》《民国女人》《先生》《高僧》《隐士》等32部散文随笔集,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两部,人物传记一部,作品被收入海内外近四百种散文选本和年鉴。可谓成就斐然。
王老师的书我只读了五分之一,但他博客中的文章我是每文必看。很喜欢他的博客名——“一壶煮三江”,带有锐不可当的豪气、傲气和霸气,像极了他波澜壮阔的文字和他笔下惊世骇俗的历史人物。“知其人而想见其书,从开林的文章和著作中,读者即使和他无一面之识,也可以领略他腹笥的丰厚、视野的开阔、文学的华彩。更可以感受到他未冷的热血,未老的锐气,未被世俗与俗世所消磨的正义感与担待感。”(李元洛先生语)
在《大变局与狂书生》一书中,王开林写了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宋教仁、杨度等十五个“或危言危行,或狂言狂行,或悖言悖行”的书生,他们“超越轨范的思想、精深邃密的学问、张扬蹈厉的性情和惊世骇俗的举动”,给当今冷漠、麻木的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王开林在自序中说;“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总得有一些巨胆包天的狂士去争公道、公理、公义,无论成败,他们的人生答卷都各有各的精彩。”写文化史也是写民族史,他希望通过这些“干大事业、做大学问、成大气候”的历史人物唤醒民族的灵魂。
随后推出的《新文化与真文人》《国士无双——清华大学的龙虎象》《国士无双——北京大学的龙虎象》等书,王开林又刻画了许多“崇尚精神之独立,心灵之自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从真里面求善,从善里面求美,从美里面求真”的真文人,以此来映照当今文人的功利、中庸、乡愿和胆怯,表达了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敢爱敢恨”的社会责任感,以思想内涵和品位风骨见长。
与历史人物散文相比,王开林的“另类随笔”又是别一番风景。他的这些类似于杂文的随笔,取材丰富,涉笔成趣,或绵里藏针,或锋芒毕露,或幽默风趣,或逻辑缜密,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悟深刻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做“鸡蛋”也不坏》《怪圈和名局》《三种活法》《可别叫人太难受》《什么态度》《与虎谋皮》《愿望的种子》等文章,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我常常把这些闪着思辨光芒的文字收藏在我的博客里,茶余饭后翻出来欣赏,很是受益。
四、至情至性真文人
与《国士无双》中的王国维、陈寅恪、梁漱溟、蔡元培等文人一样,王开林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性,追求真理和正义,疾恶如仇,光明磊落,敢作敢为,是真性情的文人。“许多人言行不一,文不如其人,人与文二元分裂,但开林奉行的却是文格与人格的统一。”“在当今的俗世与文坛,开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正人,可与肝胆相照的君子,他有一股傲气,然而其傲在骨。有些文人标榜高尚,但在权势面前常常免不了奴颜与媚骨,为了蝇头小利蜗角虚名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但开林却正道直行,颇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太白遗风。”这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李元洛先生对王开林的评价,可谓精到和中肯。
开林老师的个性可以用四个字进行归纳。
一是“雅”。开林老师饱读诗书,爱好广泛,品行高洁,属于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的类型。他不圈不群,不媚不俗,淡泊名利,表里如一,是当今知识分子群中求真求善的人物。
二是“傲”。这个“傲”不是骄傲的“傲”,是“傲骨”的“傲”,是青松挺立寒风、梅花笑迎冰雪的“傲”。“以良心为王,以良知为帅,忧国忧民,敢爱敢恨,身上有主人性而无奴隶性,崇尚精神之独立,心灵之自由,不曲学阿世,不人云亦云。”是王老师为人处事的标准。
三是“和”。平和的“和”,亲和的“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和”。王开林傲气的外表下有一颗平易近人、宽厚仁慈的心。他坦荡真诚,与人为善,具有和蔼可亲的凝聚力和同情弱小的悲悯情怀。
四是“韧”。王开林写了许多性格坚硬的人物,文章中常透着桀骜不驯之气,他自己亦是性格硬朗,不惧艰辛,不畏强权,不从流俗,一旦认定了目标,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头。因此,很多人都把他的性格概括为“硬”,王久辛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王开林的硬度》。可我却以为王开林的性格内核应是“韧”。“硬”与“韧”有交集,但不相同。“硬”则易脆,“韧”则持久。王开林在随笔《三种活法》中把中国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混,二是挺,三是拼,他将自己归在“挺”字群中,“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打脱牙齿和血吞,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处境下,他们都不肯跪下屈服,不肯趴下求饶,不肯倒下认栽……在雪峰上挺成松柏,在海浪中挺成桅樯”,这段文字是对“韧”的最好诠释。
三年前,有一段日子,我没上网,再进王老师的博客时,突然发现与往常有些不一样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博客的版式变得更为简约,博主简介精简到不足一百字,博客名已更换为“二三素心人”。
当时,王老师的QQ正亮着头像,我上前打招呼,突兀地问:“博客为什么改名字了?”信息一发过去就有些后悔,因为这问题实在问得有些多余,甚至有些唐突。果然,王老师不着一字,只发来一个狡黠的笑脸。我会心一笑。没过多久,他的博客又恢复了原先的标识—— 一壶煮三江,还是这个名称更好更恰当,我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