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世翩翩佳公子(散文)

2014-08-15 07:04王开林
红豆 2014年8期
关键词:毛遂信陵君平原君

王开林,长沙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迄今已出版散文集《站在山谷与你对话》《落花人独立》《灵魂在远方》《火焰与花朵》《湘军百家文库·王开林卷》《穿越诗经的画廊》《沧海明珠一捧泪》《心灵的巷战》《表演与旁观》《天地雄心》《纵横天下湖南人》《大变局与狂书生》《新文化与真文人》《非常爱非常痛》《非常人非常事》《敢为天下先》《国士无双——北京大学龙虎象》《国士无双——清华大学龙虎象》《民国女人》《百年湖南人》《四种活法》等三十二部,长篇小说《桃木匕首》《文人秀》两部,人物传记《奇官罗崇敏》一部。作品被收入海内外四百余种文学选本。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湖南毛泽东文学奖”、“《萌芽》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喜欢将同类人物用数字牢牢地拴结在一起,借此增加分量,突出关联性和重要性。比如“三曹”“三苏”“五虎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黎氏八俊”、孔门七十二贤人、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在我的印象中,数字“四”的使用频率最高,比如“初唐四杰”“苏门四学士”“吴中四子”“唐代四公子”“晚明四公子”“清末四公子”“民国四公子”“台湾四公子”,当然也少不了京剧“四大名旦”和“四人帮反党集团”。“四公子”之目乃是蹈常袭故,祖师爷是“战国四公子”,这四个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的成色和能耐,绝对不是后世任何“四公子”所能比拟的。

一、浊世的标杆人物

浊世和乱世有许多人所共知的坏处,但也会有几宗特别的好处,最令人惊奇的一宗好处就是:才智出众的人尖子,除非死于非命,否则他们一定会脱颖而出,而这些天才和人才也一定会找准他们要投靠的领袖人物,干出轰轰烈烈的功业。战国四公子就是浊世的标杆人物,他们闪亮登场,天下为之瞩目。

孟尝君,姓田名文,他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是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田婴是齐国的大功臣,做过十一年相国,封地在薛(今徐州附近)。田婴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典型,他总共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的母亲出身卑贱,只是田婴的小老婆。田文的生日是五月五日,依照当时的民间迷信,生在这一天的男孩克父,女孩克母。所以田婴要小老婆把这个不吉祥的儿子赶快处理掉,最好是扼杀于襁褓之中,可是他的最高指示显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田婴是齐国的相国,国务丛脞,再加上家大业大,老婆众多,他根本管不过来。田文的母亲正是瞅准这个空子,瞒着粗心大意的丈夫,将儿子养大成人,然后才找寻一个适当的机会,让他们父子见面。她这样自作主张,使田婴折损了家长的威严,后者自然十分恼怒。田文年少气盛,见着相国老爸,也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他反倒要敲打敲打满脑袋迷信思想的田婴:

“我想请问,当初您要弄死五月五日出生的儿子,是出于什么考虑?”

“大家都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儿子是孽障,长到门框那么高,就会克父克母。”

“人生在世,究竟是受命于上天呢,还是受命于门框?”田文这个击中后脑勺的问题让他那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爸也不吭声了,田文继续说,“人生下来,要是受命于上天,您有什么好担心的?要是受命于门框,把门框再加高些就是了,谁又能像杨树那样长个不停!”

很显然,田文这几句聪明的对白(实为抢白)给他老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子俩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感情渐渐融洽,有时也在一起扯扯闲谈。有一天,田文故意装作弱智,向他的相国老爸提问:

“儿子的儿子是什么?”

“是孙子。”虽然田婴觉得田文这句问话有点傻,还是随即作出回答。

“孙子的孙子呢?”

“是玄孙。”

“那玄孙的玄孙是什么?”

“是……不知道。”才不过三个回合,田婴就被儿子给问得舌头打了蝴蝶结。

“大人是齐国的相国,至今经历了三朝,齐国的国土没有变大,而大人积攒下万贯家财,门下却没有一位贤士。我听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如今家里穿好的、吃好的,外面的贤士却受冻挨饿。国家的现状不容乐观,您聚敛再多的钱财也只是积雪成山,真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老实说吧,我感到很奇怪,您居然认为自己的相国之位稳如泰山!”

田婴闻言,暗自心惊,看来,田文这儿子不但不克父,还是家宅的福星。数百年后,三国时代的头号枭雄曹操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田婴此时心里也该是好一阵庆幸才对,四十多个宝贝儿子中能有这样一匹骅骝(千里马 ),于愿足矣。此后,田文日益得到父亲的赏识,成为了相府的第二号人物。他大散家财,广交贤士,相府的人气越来越旺,各国的宾客络绎不绝,就好像统一了口径,个个都夸赞孟尝君贤明,建议田婴立他为嫡子(接班人)。田婴也打心眼里认为田文在家族里最有才能当未来的“头羊”。所以等到相国老爸撒手西去,田文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爵位。

孟尝君的故事还长,暂且按下,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位翩翩浊世佳公子。

平原君,姓赵名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以贤德著称。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统治时期,他先后担任了三任相国。

平原君家的高楼与一户农家相邻,农家有一位跛足的男子,挑水时脚步蹒跚。平原君的美人住在楼上,看见他一倾一仰的滑稽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第二天,跛足的男士来到平原君家里告状,满脸的气愤之色。

“我听说公子喜欢招贤纳士。他们之所以不远千里前来投奔,是因为您能重视贤人,看轻美色。我不幸天生残疾,行走不便,可是公子的美人毫无同情心,拿我的缺陷当做笑柄。今天,我来找公子,没有别的要求,只想得到嘲笑者的脑袋。”

这位跛足的男子可真够心狠的,开口便是天价,出手就要剜去平原君的心头肉。平原君也没当这是什么天崩地塌的事情,他面带微笑,假意应承。

“那好吧。”

等跛足的男子一走,平原君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他对家中的宾客说:

“瞧这浑蛋,竟然因为受了一下嘲笑就要我杀掉美人,这个要求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美人不是一块蛋糕,平原君当然没有认真下刀去切的意思。过了半年,他门下的食客陆陆续续走掉了一半。平原君感到蹊跷,便找人问个所以然。

“我平日待大家并未失礼,你们为何要纷纷告辞?”

这时,有位敢说真话的食客挺身而出,他不兜圈子,给平原君抖开了包袱。

“他们走人,绝对不是争取什么待遇,是因为您不肯杀掉那位嘲笑跛足男子的美人。摆明了,您重视美色,轻视贤才,大家心里堵得慌,哪还想再待下去?”

原来如此。于是,平原君一咬牙、一狠心,斩断美人头,亲自将它送到邻舍的跛足男子家,十分诚恳地向他道歉。此后,那些离去的食客受到感召,又都回心转意了。

平原君为了保全礼贤下士的名声,竟然不惜杀掉后宫的美人,真够舍得,也真够血腥的了。如果以今人的眼光去看,草菅人命(不管她是美人还是丑人 )无论如何都是罪恶。那些非要看到美人掉脑袋而不另想折中方案的食客也未见得是什么贤才。平原君摘美人头如摘香瓜,表演够出格的了,我们不妨离开赵国去魏国看看信陵君又会有什么惊人之举。

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平原君的小舅子。

信陵君为人仁厚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因为自己身家富贵就盛气凌人。因此,天下贤士不远数千里争先恐后地投奔他,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当时,因为信陵君大贤大智,门下高手如云,诸侯各国十余年不敢兴兵侵犯魏境。

有一回,信陵君与魏安釐王魏圉(信陵君的同父异母哥哥 )下棋,北方的边境突然举起了烽火,哄传“赵国侵略军即将越过我国边境”。魏王慌忙放下棋子,要召集大臣紧急磋商对策,信陵君却劝阻道:

“赵王只不过是在边境上打猎,无意侵犯魏国。”

说完,他们又继续下棋,魏安釐王害怕赵军越过边境,所以心不在焉。过了一阵子,北方传来新的消息,赵王果然只是打猎,没有别的意思。魏安釐王虚惊一场,他不禁好奇地问道:

“公子怎么能够料事如神?”

“我有一位手下在赵王那儿卧底做线人,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会及时向我报告,所以我能未卜先知。”

这以后,魏安釐王对信陵君敬畏三分,提防七分,心想,赵王那儿他都能安插进自己的线人,我身边还能没有他收买的细作?因此,他对信陵君面和心不和,长期不肯委以重任。

信陵君能够布下潜伏的间谍,把戏玩得精明,直玩得魏王夜里睡不了安稳觉,可算盖世高手。那么春申君又能玩什么?

春申君,姓黄名歇,在战国四公子当中,唯有他不是皇亲国戚。黄歇游学四方,博闻广记,雄辩滔滔,原本是一位出色的纵横家。楚顷襄王熊横(楚怀王之子)赏识他的才能,派他出使秦国。恰巧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嬴稷正准备派遣大将白起与韩、魏联军去一举灭掉楚国。黄歇暗中打探到这个情报,赶紧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信。他先是把秦昭襄王的文治武功大大地夸赞一番,做过铺垫之后,即列举智伯瑶伐赵而亡国和吴王夫差伐齐而亡国为例,讲到物极必反、有始难终的道理;他还特别指出,韩、魏两国与秦国早已结下了十代不解的深仇大恨,它们未必不想趁秦、楚两国争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给秦国背后捅上致命一刀。因此,考虑到利害关系,秦国只有善待楚国,睦邻友好,专心对付韩、魏这两个邻邦,吞并韩、魏这两个邻邦,最终消化韩、魏这两个邻邦,才是上上之策。秦昭襄王认为黄歇的意见确实有它的道理,便打消了先从楚国身上下刀的主意。应该说,要是没有黄歇这一瓢水泼熄了极为可怕的火苗,楚国这所“老房子”早就被焚为灰烬了,将成为六国覆灭的先声。

黄歇还要向世人露一手。作为师傅,他陪同楚国的太子熊完入质秦国。用太子做抵押品,这在战国时期是一件特别郑重的外交大事,为的是两国讲信修睦,不轻启兵端。秦国将楚太子熊完强留了好几年,即使楚顷襄王得了重病,秦国仍不肯放人。所幸楚太子与秦国的丞相范雎关系热络,于是黄歇去走这个后门。他问范雎:

“丞相真的喜欢楚国的太子熊完吗?”

“是啊。”范雎回答得很爽快。

“现在楚王命若游丝,秦国何不尽早归还太子?楚太子即位了,他必定尊重秦国,感激丞相,秦国毫不费力就得到了一个友邦,您也可以与新的楚王结下深厚的友谊。强留着他,又能如何?无非是咸阳街头多了一个毫不起眼的普通人,一旦楚国另立太子,肯定不会再亲近秦国。对于秦国而言,失去一个友邦;对于您来说,断绝一位国王的友情,都不算明智的选择。请丞相再好好考虑一下。”

范雎一想,于公于私,这话都没错,他去劝秦昭襄王放人。秦昭襄王却另有主意,他让黄歇先行回国,探望楚顷襄王的病情,其余的事情再做计议。摆明了,秦昭襄王不愿为了一块虚拟的骨头吐掉含在口里的这块实实在在的肥肉。事不宜迟,黄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当机立断,让太子熊完化装为马车夫,随同楚国使者逃离了秦国,擦屁股的善后工作则由他来慢慢完成。这着棋很悬,如果怒火胸中烧的秦昭襄王发下一句狠话,从此以后,黄歇就不用再吃饭睡觉了。

黄歇声称有病在身,每日闭门谢客。过了许多天,他估计楚太子已越过秦国的边境,他这才硬着头皮去秦昭襄王那儿从实招认:

“楚国的太子已经回国了,我罪不容诛,请大王赐死。”

秦昭襄王气得牙齿咯咯作响,当即叫人扔下一把宝剑,打算听由黄歇自行了断。在此千钧一发之时,范雎这位老朋友救命来了。

“身为人臣,黄歇舍命救主,情有可原。一旦太子熊完立为楚王,必定会重用黄歇,事已至此,倒不如让黄歇自由回国。大事化小,秦国和楚国之间仍可以继续保持睦邻友好关系。”

凭仗范雎的这几句话,黄歇从剑刃的边缘逃过一劫。由此可见,朋友真不可少,生死关头能为你讲一句话、伸一下手的朋友尤其不可少。黄歇回国没几天,楚顷襄王就撒手归西了。太子熊完即位,果然任命黄歇为相国,并封他为春申君。

二、养凤凰,还是养锦鸡

战国四公子都喜欢招贤纳士,以此著称。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他们在养士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投入是指他们的诚意和热情,产出是指他们通过招贤纳士获得的丰厚回报。先看看他们的投入吧。

孟尝君招贤纳士,可谓照单全收,凡是前往投奔他的宾客,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和各国的通缉犯,均来者不拒。门下食客数千人,无论贵贱,孟尝君都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他与宾客谈话,屏风后面常有秘书做记录,他问明对方住在何方,有些什么亲人,有些什么困难。等客人一走,孟尝君就派人带着礼物去嘘寒问暖,不由得宾客不感动。孟尝君还与众人吃同样标准的伙食。有一次,一位新来的宾客误认为孟尝君家食分九等,很生气,扔下碗筷就要跑路。孟尝君赶紧起身将自己的饭菜端给他看。那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便用利剑抹了脖子。

战国时期,士族阶层讲求武士道精神( 这点好处都被日本人瞟学去了,至今仍有遗风 ),动不动就自杀,为伙食这点小事,因为攸关名誉,也要放血,这正是古人可爱可敬的地方。今人脸皮厚,主张“好死不如赖活着”,自然感到不可理解。孟尝君与数千位宾客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人人都认为他和蔼可亲,这真是一门绝活。东晋的丞相王导无疑是孟尝君的一脉传人,但他也只能在数百人的聚会上使宾客人人尽欢、人人尽兴,包括言语不通的西域宾客。与孟尝君相比,王导仍是小巫见大巫。

有一位贫士名叫冯谖,很贤能,却不为人知,他听说孟尝君好客,前去投奔。孟尝君谦和地问道:

“先生从远方来,有什么要教导我的?”

“听说公子好客,我家里穷,就来了。”冯谖并未显山露水。

孟尝君安排冯谖住进招待所,过了十天,孟尝君询问招待所的所长:

“客人平日都做些什么?”

“冯先生很穷,只有一把剑,用细绳缠着剑柄。他总是弹着剑高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这不是嫌伙食太差吗?那就改善改善吧。孟尝君将冯谖迁到宾馆,餐餐都让他吃到鱼。又过了五天,他询问宾馆经理,经理说:

“近来客人总是弹剑高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

这不是感叹出门难吗?那就改善改善。孟尝君干脆安排冯谖住进了五星级宾馆,让他出入用车方便。孟尝君心想,无论如何,冯谖这回也该满意了。又过了五天,孟尝君询问五星级宾馆的总经理,总经理回答道:

“冯先生总是弹剑高唱:‘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冯谖想把老母亲接来团聚,这要求不算过分。孟尝君干脆好人做到底,他让账房拨给冯谖一大笔安家费。

如果说上面这件事只能见出孟尝君待人细致周到的一面,下面这件事就可见出孟尝君极大的宽容之心。

孟尝君门下有一位宾客与孟尝君的夫人暧昧,孟尝君头上戴了一顶绿帽子。这可是既气人又丢人的事。因此知情者都很愤怒,对孟尝君说:

“他是公子门下的宾客,却与夫人眉来眼去,这也太不义道了!只要公子发句话,我们保准将这个贱人大卸八块!”

过了很长时间,孟尝君不仅没采取断然措施,暗中叫人杀害那位宾客,或将他逐出大门,反倒决定给那只“馋猫”一宗大好处。他说:

“先生与我交往很久了,齐国的大官难得有空缺,小官先生又不想做。卫国的国君与我是布衣之交,请让我准备马车和盘缠,介绍先生去卫国宫廷谋求发展。”

孟尝君这样做显然很有君子风度,你小子给我戴绿帽子,我不但不杀你,还送你去一个升官发财的好地方,这样做总算仁至义尽了吧。那位宾客心中有愧,自不免诚惶诚恐。因为是孟尝君举荐来的贵宾,又听说他曾经是孟尝君夫人的情夫,连孟尝君都要礼送他出境,想必是顶尖级高手,卫国的国君果然不敢怠慢这位贵宾。后来,齐国与卫国的邦交出现问题,卫国的国君忍不下一时之气,打算联合其他几国给齐国一点颜色瞧瞧。这时,那位给孟尝君扣绿帽子的宾客( 很奇怪他的名字已经失传 )挺身而出,他先要卫君回忆一下齐、卫两国多年前订立的友好盟约,想一想是不是违背了他父亲的心愿,欺骗了孟尝君,然后他的口气变得异常强硬。

“请您别把齐国放在心上,眼下大王听从我的劝告,这事就算了结;要是您不听从我的劝告,我可是一介莽夫,颈血就会溅到大王的衣襟上!”

他这一诈唬还真顶用,卫国的国君只好咽下那口鸟气,烟消了战端。国君之威居然敌不过匹夫之怒,不为别的,只因国君惜命,匹夫不惜命。

孟尝君尊重贤士,到了戴绿帽子也不发怒的地步,光是这份涵养功夫就够常人学上五百年。平原君为了超过孟尝君,甚至连自己宠爱的美人头都当做香瓜给摘了。他这一极端行为( 为了达到最文明的目的却做了最野蛮的事情 )经过大肆炒作,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一时间传为佳话。后世的拗相公王安石批评孟尝君门下收容鸡鸣狗盗之徒,不算真正“好士”(珍重贤士),却独独不谴责平原君杀害美人的极端不人道行为,可见拗相公的男权思想严重,也许他暗地里还为平原君杀了美人拍案叫绝吧。平原君对宾客算是极友善了,可惜这种友善总带着一丝挥之不散的淡淡的血腥味。

成语“毛遂自荐”是一出戏,由平原君一手导演,成语“脱颖而出”也是一出戏,在平原君的启发下由毛遂创作剧本。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待了三年,一直不受重视,吃的是最粗糙的伙食,住的是最简陋的房子。平原君要去楚国公干,与楚王订立军事盟约,由于事关重大,他不敢马虎,亲自遴选二十位能文能武的宾客作为随从。此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可他选了老半天也只选出十九人,这才引出一位奇士——那位默默无闻的毛遂先生,他的自荐绝对别出心裁。平原君问他:

“先生在我门下待了多久?”

“在这里待了三年整。”毛遂如实相告。

“贤人处世,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中,锥尖立刻就能见到。先生在我门下待了三年,左右没有人对先生有片言只语的称赞,我也没听说过先生的佳言懿行,摆明了,先生没什么本事。先生不能随行,先生留在家里吧。”

“我今天就是要请您将我放入布袋中。假若您肯给我置身其中的机会,我必定脱颖而出,岂止显露一点点锥尖!”

毛遂应答自如,也许正是这一点让平原君觉得还行,勉强接受他加入了谈判使团。由此可见,平原君缺乏识珠的慧眼,虽然待宾客胜过待美人,却也仅仅是养着。

相比较而言,信陵君对贤士的尊重,不仅超越了“养”的层面,还达到了“知”的层面。当时,魏国有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隐士名叫侯嬴,七十高龄了,因为家中贫寒,还在做大梁城东门的守卫。信陵君听说侯嬴是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智者,即去请安,打算送给他一大笔钱,让他改善家境。没想到老头儿敬谢不敏,不肯无功受禄,他说:

“我修身洁行几十年,决不会因为做个门卫和衣食不周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钱财。”

有一天,信陵君家里大宴宾客,客人都到齐了。信陵君却驾着马车,空出左边的座位(战国时,以左为尊),去迎接东城门的门卫——侯嬴先生。侯嬴穿着旧衣,戴着破帽,一屁股坐在上座,半点也不讲客气,他想看看信陵君的反应。信陵君手握缰绳,神情颇为谦恭。侯嬴意犹未尽,还要折腾一下,他对信陵君说:

“我有位朋友在市场上杀猪的地方,想请公子绕道经过那儿。”

信陵君驱车绕道前往,侯嬴下车去见肉担子边的好友朱亥。也不管信陵君等着,他故意站那儿与朋友聊个没完,时不时留意一下信陵君的表情,看到他自始至终一脸和气,并无丝毫烦躁的样子。当时,信陵君家中高朋满座,魏国的将相前来赴宴,正等着信陵君致祝酒词。而街上的人却瞅着信陵君手握缰绳,等候那个倔老头侯嬴。信陵君的随从邪火攻心,暗骂侯嬴这老东西真该死!这会儿还摆什么臭架子?侯嬴瞧见信陵君神色不变,这才告别朱亥,上了信陵君的车。到了府邸里,信陵君领着侯嬴坐在上座,向所有的来宾称赞侯嬴的贤德,此举令大家异常吃惊。酒酣耳热之际,信陵君给侯嬴敬酒。侯嬴感慨万分地说:

“今天我折腾公子也够呛了。我不过是东城门的一个卑贱的门卫,公子却亲自驾车,将我从闹市接到府中来。本不应该绕道的,我却让公子绕道。不过我的用意是要成就公子的美名,所以故意长时间将公子晾在那儿,来往行人个个看着公子,公子的神情自始至终谦恭温和。这样一来,街上的人都认为我侯嬴是个无礼小人,认为公子是宽宏大度、折节下士的忠厚长者。”

侯嬴用心良苦,是智者所为,也是贤者所为,信陵君的见识能达到这一步,就不愁天下贤士不肯归心于他。侯嬴向他推荐了屠夫朱亥,认为他的贤能有待智者去赏识。信陵君照样是一有闲暇就去拜访,朱亥却从不回谢。对于他的失礼,信陵君感到有点费解,却丝毫也不怪罪。

信陵君识贤才于门卫和屠夫之间,他的慧眼和他折节下士的谦谦风度,显然超过了平原君,可向孟尝君看齐。

至此,春申君已做了好几年楚国的相国,他同样礼贤下士,招引天下豪杰,门下食客也有三千多人。有一次,平原君派人去春申君那儿办事,春申君将他们都安排在上舍( 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宾馆 )住下。赵国的使者想在春申君的地盘上夸耀一下平原君家的富有,他们别出心裁,在头发中插着玳瑁做的贵重簪子,在刀鞘剑鞘上镶嵌珍珠和宝石,收拾停当后,去拜访春申君的宾客,结果发现春申君门下的上宾都穿着缀满珍珠的鞋子,赵国的使者顿时落在下风,不免自惭形秽。

这个故事不免使我想起西晋大臣石崇与王恺斗富的连轴戏。石崇以蜡烛当柴,用云锦做出五十里步障( 用以遮蔽风尘或遮挡视线的一种屏幕 ),王恺虽得到晋武帝司马炎的帮助,仍很难胜出。最绝的是,王恺摆设出许多齐腰高的珍稀的珊瑚树,原以为赢定了,哪想到石崇用铁如意将它们一一击碎,他随手拿出的珊瑚树均为一人多高,令王恺自寻没趣。可是石崇,这位比富大赛的胜者,最终被赵王伦杀害,他的爱姬绿珠不甘心落入色魔之手,跳楼自杀。当今的阔人比富,只知在歌厅当众数钱,或买一部红色或白色的宝马车,买一幢郊外的大别墅包养某歌星某影星某主持人,自以为神仙莫如,到头来,却是款爷款叔款哥锒铛入狱,他们的如花美眷又重现江湖,比起西晋的石崇、王恺等一拨富人来,更加等而下之。

春申君门下宾客能穿上珍珠装饰的鞋子,在比富大赛中固然可以胜出,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平原君与春申君养士,到头来,养出的是可笑之极的骄娇二气,恰如有人宣称能养凤凰,最终养出的却只是一窝锦鸡,这不是成心要大家喷出满嘴的白米饭吗?那些穿着珍珠鞋的宾客中能有多少贤者?真正的贤士只会以高尚的品德和超凡的才智作为自己真正的瑰宝,除此之外,别无所宝。平原君与春申君舍本逐末,他们养士,便多多少少有点装饰门面的味道。

有一次,孔子的大门徒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众人所说的孝,讲求的是能够赡养父母。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要是不尊重父母的意愿,二者又有什么区别?

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尊重父母的意愿,供养贤士呢?最重要的是赏识他们的才华,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光是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住好的,仍无异于豢养犬马,不算真正懂得养士。

三、得人死力不如得人欢心

从多项投入来看,战国四公子养士都肯花钱,没一个是吝啬的;也都能折节下士,没一个是傲慢的。这就是说,他们都能养士,却未必个个都能识士,正是在这一点上彼此见出高下,同等的投入也未必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

信陵君滞留赵国的那些年,听说赌徒中有一位毛公,卖淡酒的人中有一位薛公,都是鲜为人知的贤士。信陵君想拜见这两个人,他们却躲起来,不肯交结这位名噪天下的贵公子。信陵君暗访到他们藏身的地方,神情悠闲地去与这两位贤士交往,相处得十分愉快。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听说了这件事,对夫人( 信陵君的姐姐)说:

“起先我听说夫人的弟弟为人贤德,天下无双,现在我听说他与下里巴人混在一块,公子真是个没脑筋、缺心眼的糊涂虫!”

信陵君从姐姐那儿听到平原君的“原版录音”后,摇了摇头,当即向姐姐告辞,他说:

“起初我听说姐夫平原君贤德,所以才冒险背着魏王带兵来救赵国。可现在看来,平原君大养宾客,只是为了向人炫耀,并非真正要寻求贤士。我在大梁( 魏国首都,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的时候,听说毛公和薛公是贤德的长者,到了赵国,我只担心见不到他们呢。我想与他们交往,还担心他们不乐意。如今,平原君却认为这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我可不想与这样的睁眼瞎来往了。”

平原君费尽唇舌,最终当然还是留住了小舅子信陵君。问题是,他却没有留住门下的众多宾客,他们都夹着行李屁颠屁颠地跑了,投奔到信陵君那儿去。信陵君的慧眼赢得了天下贤士的欢心。

“大养宾客,只是为了向人炫耀。”信陵君的这句话可谓击中了平原君的痛处。若没有慧眼,没有诚意,真正的贤士就可能会躲得远远的,他们并不在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还是嚼菜根、喝稀饭,也不在乎睡在软软和和的床上,还是躺在稻草堆中。

孟尝君能甄别宾客的优劣吗?后世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用笔尖挑开了他的皮袍子,看到了其中的“小”。拗相公讥笑孟尝君以“好士”著名,其实好的只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可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孟尝君何尝不想好士?同样是苦于缺乏识人的慧眼,才采取了最笨拙的办法——照单全收。秦昭襄王出于好奇心,特邀孟尝君到秦国去担任丞相,可是谗言暗起:“孟尝君大贤大德,但他毕竟是齐国人,他做秦国丞相,肯定会偏心于齐国,这下子秦国可就悬了!”秦昭襄王的思路是不用则杀,他将孟尝君打入牢笼,准备干掉他,以绝后患。孟尝君派人去向秦昭襄王最宠幸的美人求助,对方又提出一个无理要求,索取一件价值千金、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孟尝君确实有过那么一件,可是作为见面礼,早已送给秦昭襄王。美人的条件如此之“美”,岂不是难以满足吗?这时,就只有狗盗之徒能解决燃眉之急,他施出鼠窃狗偷的绝技,果然从防卫森严的宫禁里偷出了那件狐白裘。美人得到心爱的礼物,却丝毫不清楚它的来历,于是她去秦昭襄王耳畔一熏,枕边一扇,加上秦昭襄王喝多了酒,脑筋短路,孟尝君就被释放了。他受此惊吓,哪敢逗留?所幸当时签证容易,手续简单,他马不停蹄,赶到函谷关,天色还没亮,照例是要等到五更才能开启关门。这时,鸡鸣之徒(善于学公鸡打鸣)派上了用场,他“喔喔喔”一通鸣叫,关门徐徐开启了,孟尝君万分侥幸地捡回了一条命。

王安石瞧不起鸡鸣狗盗之徒,乍一看去,确属正见,其实是一种偏见,一种成见。假若他跟孟尝君调换角色,也被秦王的刀锋凉凉地探一探脖颈,发表议论时他就会格外审慎,绝对没有这么硬气了。战国时,不少英雄豪杰之士都藏身在屠夫和引车卖浆者之列,后人可不能拿青光眼去打量这些出身和处身卑贱的人。大人物广交三教九流的朋友,以备不时之需,这一思路绝对正确。至于鸡鸣狗盗之徒是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在名相上又何必过于拘泥执著呢?在梁山泊一百单八条好汉的名册中,“白日鼠”白胜和“鼓上蚤”时迁岂不是也赫然在列吗?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和“必也正名乎”,不知害苦了多少儒生死抠字眼过日子,甚至脑袋变成了木瓜和木鱼。

我说孟尝君不识士,是说他看不出门下贤人的好处和优点。以他的两个大管家为例,魏子为孟尝君管理封地的收账工作,出去三趟,也没收回半个钱,孟尝君问他这是什么缘故,魏子回答道:

“遇着了贤人,我私下里用您的名义将钱赠送给他,所以空手而归。”

按说,孟尝君会高兴,至少不会大光其火。偏偏孟尝君乱发脾气,还将魏子炒了鱿鱼。因此你很难认定孟尝君具有一贯尊重贤士的风度。事情要是就这么结束了,魏子的贤明将无人知道。几年后,齐国贵族田甲犯上作乱,想劫持齐湣王,齐湣王怀疑孟尝君是幕后主使,孟尝君只好仓皇逃出齐国。这时,魏子资助过的贤人上书给齐湣王,为孟尝君辩诬,并且用生命担保,他甚至在宫门前用自杀的极端行为来证明孟尝君是清白的。齐湣王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事后多方侦讯,也确实证明孟尝君是遭人诬陷,并无谋反之心。完全可以这么说吧,孟尝君愧对魏子,也愧对那位没留下姓名的贤人。他喜欢养士,多少有点叶公好龙的讽刺意味。

孟尝君的另一位大管家就是那位早先计较过待遇的冯谖,他吃到了好伙食,坐到了好马车,也接来了老母亲,竞争上岗,去为入不敷出的孟尝君收账。他的手法出人意料。杀牛,摆酒,把欠债的人请来大开流水席,然后双方对账。冯谖与确有偿还能力的人约定还钱的期限,对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他并不逼债,而是干脆当众将欠账的凭据烧掉。他对大家说:

“孟尝君当初之所以借钱给大家,是给你们做本钱;现在收利息,是因为没钱招待宾客了。手头宽松的,我们就定下个交纳息金的期限,手头紧巴的,债务一概减免。各位多吃点,多喝点,你们有这样贤德的主人,怎么可以辜负他的一片好心!”

孟尝君听说冯谖自作主张,在他的封地大烧债券,又一次气得鼻孔冒烟,他派人去把管家叫回来。冯谖一到府中,孟尝君就劈头盖脸地责问道:

“我门下有宾客三千人,所以才在薛地(孟尝君的封地)放债。我的奉邑少,老百姓又多数不能按时还息,恐怕宾客吃饭会成问题,为这个缘故,我才要先生去责令他们如期如数交还利息。听说先生自作主张,在那儿大摆酒席,还烧掉不少债券,这是为什么?”

“不瞒公子说,确有此事。不多摆酒席就不可能聚会,也就没法知道他们的贫富状况。有能力付利息的,给他们定下期限,没能力付利息的,就算我们手头攥着债券,年年去催讨,也还是一无所得。逼急了,他们就会逃往他乡躲账赖账,结果是利息没收到分毫,别人却会批评公子一味贪钱,不顾惜百姓的死活,欠下利息的人也会背上欺主赖账的坏名声,这可不是淳化民风、彰显主人恩德的好办法。我烧掉一些没用的债券,免掉一些根本到不了账的息钱,使封地的老百姓亲近主人,传颂主人的恩德,对此公子又何必多疑!”

所幸孟尝君的悟性不低,他听了冯谖的这番话,茅塞顿开,感到十分欣慰。

孟尝君亡羊补牢,吸取上次开除魏子的教训而没有炒冯谖的鱿鱼,显然是明智之举。冯谖不仅替他收买人心,沽名钓誉,还注定要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孟尝君树大招风,齐湣王又是一位比较弱智的君王,他听信各方面的诋毁之词,认为孟尝君名气比自己大,而且手握重权,是个不小的隐患,便罢免了孟尝君的卿相职位,让他提前办理离休手续。这一来,那些势利眼的宾客都拍屁股走了。只有冯谖是个实诚人,愿为孟尝君到秦国出一趟差,这回他要试一试自己铁齿铜牙的功夫。冯谖如同一位出色的驯兽员,他是这样教秦王钻圈的:

“天下的游说之士乘车骑马到西边的秦国来,都是想方设法要使秦国强大使齐国弱小;天下的游说之士乘车骑马到东边的齐国去,也都是想方设法要使齐国强大使秦国弱小。齐国和秦国势不两立,是雌雄之国,雄的一方可得天下。”

“怎样才能使秦国为雄而不为雌?”冯谖的比喻精妙,秦王陡然来了兴趣。

“大王知道齐国罢黜了孟尝君的卿相吗?”

“寡人有所耳闻。”

“能使齐国称雄于天下的关键人物是孟尝君。如今齐湣王耳根软,由于几句毫无根据的谣言就罢黜了他。孟尝君心中委屈怨恨,必定会背叛齐国。他若是背叛齐国到秦国来,那么齐国的内情在他心里是一本明细账。若是将情报倾囊倒箧地给了秦国,齐国必然被秦国吞并,大王又岂止是称雄西方!事不宜迟,机不可失,大王赶紧派人暗地里带着厚礼去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感戴大王雪中送炭的恩德,必定欣然前来投奔。这件事一是要下手快,二是要保密,假如齐国察觉了秦国的意图,就会重新起用孟尝君,到那时,谁雌谁雄又不得而知了。”

冯谖有好舌头,好牙齿,好嘴唇,关键是有好脑筋,才能哄得秦王怦然心动,立刻派人去齐国迎接孟尝君。冯谖一路兼程,赶回齐国,将同样一套话说给那位弱智的齐湣王听,最后透露出一丝口风,说是秦国的使者已在路上。当今之计,只有赶紧恢复孟尝君齐国卿相的职务,赐给他更大的封邑,才能挫败秦国的阴谋。齐湣王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不仅恢复了孟尝君的旧职,还给他新增一处享食一千户的汤沐邑。

孟尝君养士三千人,终得冯谖之力,终得冯谖之心,可谓广种薄收。至于那些势利眼的食客,他们本以为孟尝君这辈子已经咸鱼翻不了身,哪知他还会老来俏,呱呱叫。他们厚着脸皮吃回头草,重又投奔旧主人,孟尝君自然气不打一处来。他当着冯谖的面,大声怨叹道:

“我田文好客,对待客人不敢有任何失礼,门下宾客多达三千人,这是先生亲眼所见。宾客看到我一朝失势,就弃我而去,根本无视旧日的情分。如今我仰仗先生之力恢复了相位,那些宾客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田文呢?如果他们厚着脸皮前来,我一定要把唾沫啐在他们脸上,大大地侮辱这些势利鬼一番。”

这虽是气头上的话,却也能看出孟尝君其实是个性情中人,有时也会器量狭窄。倒是冯谖一如既往地成人之美,决不逢君之恶,他耐心开导孟尝君:

“凡有生必有死,这是事物必然的结局;富贵之家宾客盈门,贫穷之人朋友扫迹,世事原本如此。公子不见那些赶集的人吗?一大早,大家都争先恐后,门槛都要踩烂,到了傍晚,路经集市的人甩手而过,连看都不多看一眼。他们并非喜欢大清早,不喜欢黄昏,而是因为到了黄昏便无利可图。公子失势时,宾客都走得精光了,也是这个道理,没必要大加埋怨,而将宾客拒之门外。”

从这一番通情达理的话,不难看出冯谖是个通权达变的智者。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胸怀广阔,包容万有。孟尝君终身养士,能得冯谖一人,理应心满意足了。孟尝君是高投入,也算高产出,他的眼睛有时是青光瞎,有时是白内障,有时能见微知著,他看准了冯谖,可算不幸中的万幸。一大堆河沙之中能淘出一粒金子,也就不错了。河沙是一种衬托,是一种铺垫,它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便在于此吧。物理是这样,人道也相同,朋友遍天下,宾客满门庭,真正的莫逆之交和生死之交,真正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往往只有那么一两位,这是半点也苛求不得的。鲁迅当年书联赠瞿秋白,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便是极通透的见识,足以表达和彰显智者的情怀。

孟尝君门下有一位冯谖,平原君门下也有一位毛遂,平原君将他编入二十位宾客组成的智囊团,前往楚国会盟,到头来,却只有毛遂这一块险些被遗漏的黄金闪闪发光,其他十九位正选宾客全都暴露出了黄铜的本质。

且说平原君与楚王会谈两国军事合作事宜,一大早开局,到了中午还没个眉目,摆明了,楚国毫无诚意。这时,平原君的智囊团成员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彼此竟然谦虚谨慎,你让我,我让你,以往众人挤兑毛遂没半点商量,这回又将他推举到风口浪尖上去。毛遂当仁不让,紧按腰间的佩剑,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拾级而上。他问平原君:

“赵国与楚国军事合作的利益,只需两句话就可讲明,应该不难作出决断。可今天的会谈,从早晨到中午,还没个明确的决定,请问公子,这是为什么?”

楚王懒洋洋地坐在那儿,想用拖延时间的办法让平原君知难而退。这时,他看见一位神色凝重的男士走上台来,与平原君说话,便问道:

“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

“他是我门下的宾客。”平原君如实回答。

“还不赶紧下去!我与你家主人商榷国家大事,你算哪根葱?也来插嘴!”楚王大声呵斥道。

毛遂这下可就怒火胸中烧了,他手按腰间的佩剑,大步流星走到楚王面前,声色俱厉地回击道:

“大王之所以敢呵斥我毛遂,是仗着楚国兵多将广。现在十步之内,大王无依无靠,大王的性命完全攥在我的手心。我家主公就在面前,你大呼小喝干什么?况且我听说成汤凭七十里领地最终称王于天下,文王凭一百里封疆最终使诸侯归心,难道是他们人多势众?摆明了,是因为他们能够明察局势,把握时机,奋发军威。如今楚国领土方圆五千里,有百万雄师,这是称王称霸的绝佳资本。以楚国的富强,天下难以抵挡。白起不过是只小跳蚤,统领几万人,兴师与楚国交战,一仗打下来,就占领了楚国的郢都,两仗打下来就烧掉了夷陵,三仗打下来就掘开楚国的王陵,污辱大王的先人。这是百世不解的仇怨,赵国也引以为羞。奇怪的是,大王却对秦国毫无憎恨之情。大王可得弄清楚,这次双方进行军事合作,更多的是为楚国着想,并不是只为赵国打算。我家公子就在面前,大王厉声呵斥什么!”

楚王何曾见过这么慑人的场面?对方只是一介布衣之士,说得出就做得到,真要是将他惹毛了,一剑劈下来,血溅五步,别说没命,缺只胳膊少条腿,这辈子也算是报废了。何况毛遂义正词严,完全将理屈词穷的楚王镇在当场。于是,楚王赔着笑脸,对怒目圆睁的毛遂说:

“好吧,好吧,就按先生讲的办,我愿举国相从,唯赵王马首是瞻。”

“赵国和楚国的军事合作是不是就这么敲定了?”

毛遂担心楚王言而无信,事后反悔,他还要紧追一句,铆上最后一颗钢钉。

“就这么敲定了!”楚王不敢再支吾。

毛遂办事严谨,深知口说无凭,必须当场签下盟约,于是他吩咐楚王的部属:

“快拿鸡血和狗血来!”这是古人结盟的必用品。

两样东西很快就端来了,毛遂捧着铜盘跪着送到楚王面前,郑重其事地说:

“请大王滴血为盟,其次是我家公子,其次是我毛遂。”

仪式结束了,毛遂决定吐尽心中郁闷了很久的那口鸟气,他左手拿着铜盘,右手招呼台下的十九位同行,大声嘲讽道:

“大家都在堂下滴血为盟吧。你们碌碌无为,临阵退却,只是那种靠别人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人。”

毛遂在众目睽睽之下劫持楚王,胁迫对方同意军事合作,这并非他临时创造的手法。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曹沫便曾手持利剑,同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劫持齐桓公订立盟约,迫使齐国返还鲁国的失地。说到挟持君王,曹沫堪称毛遂的祖师爷。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的血性策士,忠心于自家主人,竟连君王的龙鳞都敢批,虎尾都敢跺,而且批得他们没脾气,跺得他们没奈何。大智大勇者冒险往往能解除危难,胆小鬼怕死,死神却偏偏找上门来,你说奇怪不奇怪?

平原君大开眼界,回到赵国,当着人头攒攒的门下宾客,他感慨万分:

“我不敢再品评天下的贤士了。我见识过成千上万的人,自以为从未有过看走眼的时候,现在却在毛遂先生身上看走了眼。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为天下所尊重。毛先生的三寸舌头,强过百万雄师。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品评天下贤士了!”

平原君发此感叹,总算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普通的小山包摆在那儿,一目了然,海底巨大的冰山却只露出尖尖一角,唯有慧眼才能识得。平原君不识毛遂,信陵君却识得侯嬴,在品评贤士方面,平原君还得虚心向自己的小舅子魏无忌学几招。

秦军在长平之役大败赵军后,乘胜追击,将赵国的首都邯郸围困得铁桶一般。信陵君的姐姐不断派人送信来向魏王求救。魏王念在友邦的情分上,派遣虎将晋鄙统领十万大军前往救援。秦王早已料到这步棋,他派遣使者传话给魏王:

“我军眼看就要攻下邯郸,诸侯要是有谁胆敢去救赵国,我军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就会是他!”

这一远程威胁还真灵,魏王立刻命令大将晋鄙驻军边境,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骑墙观望。平原君见魏国援军畏畏缩缩,便不断派人来责备信陵君:

“我赵胜之所以与公子家结为姻亲,是因为公子义薄云天,肯出手解救他人的急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眼看就要投降秦国了,可是魏国的救兵却滞留在边境上,裹足不前。这怎么能说是公子肯解救他人的急难呢!就算公子看不起我赵胜,难道就不可怜你陷身在危城之中的姐姐吗?”

平原君有所不知,信陵君和一些雄辩之士已在魏王面前把口水讲干,把好话说尽,可是那位胆小鬼魏安釐王畏秦如畏虎,因而死活不肯听从信陵君的恳求。信陵君急红了眼,不愿眼看着赵国灭亡,自己的义名受损,于是召集宾客,凑成一支敢死队,准备奔赴邯郸,杀入秦军的阵地,一同战死在赵国。

大队人马经过大梁城的东门时,信陵君见到侯嬴,他将此行的目的告诉老人,然后向他诀别。出乎意料的是,侯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公子好好干吧,我年迈老朽了,不能追随公子前往赵国。”

道别后,信陵君眼圈红红地走了一程路,心里闷闷不乐,又隐隐不安,他说:

“我待侯先生情深义重,十分尽心,天下人都清楚,如今我要去与秦军拼命,侯先生却没有对我讲一言半语送别的话,莫非我有什么过失不成?”

这就是信陵君特别聪明的地方,尽管他多走了一截冤枉路,还算不上十分机智,但他毕竟敏感。信陵君的车队返回东门,侯嬴笑道:

“我料到公子心里藏不住一个疑问。”

老爷子真能折腾的,一早明说不就得了,偏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侯嬴说:

“公子喜欢贤士,名闻天下。如今赵国有难,一时冲动,一门心思打算与秦军拼个鱼死网破,就好像是把肥肉扔给饿虎,能有什么效果?如果遇事只仗着血气之勇,还用得着供养宾客吗?公子一向待我不薄,关键时刻,我理应出个主意。”

侯嬴将信陵君引到僻静的地方,给他出了一个无须拼命就能解围的惊天妙计:

“我听说晋鄙的兵符放在大王的卧室里,眼下如姬最得宠幸,可以自由出入大王的寝宫,应该有能力偷到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早先被人杀害,她悬赏了三年,大王也想替她报仇,却未能如愿。如姬派人求公子为她出头,结果公子派人砍下了那位仇家的脑袋,献给如姬。如姬欠下公子这么大一个人情,就算是为公子去死,她也不会推辞,只不过她一直没有报答的机会。如今公子若开口求如姬去偷虎符,她肯定会爽快地答应。一旦拿到虎符,就能夺取晋鄙的兵权。到那时,公子统领魏国雄师解救赵国,打退秦军,可想而知,它将是一场令世人赞不绝口的正义之战!”

战国时期的兵符是用黄金或青铜铸成虎头形状,一分为二,一半在大将的手中,另一半则留在君王的手中。君王要走马换将,必须让使者带去虎符,与将领手上的虎符两相吻合,正常的交接手续才算完成。

信陵君得到侯嬴的妙计,立刻入宫,请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知恩图报,帮他偷到虎符。事情看上去毫不费力,其实惊心动魄。

信陵君要出发了,侯赢平日说话痛痛快快,今天却婆婆妈妈,他反复叮咛道: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样对国家有利。这个道理,像晋鄙那样的老将不可能不明白。就算公子的虎符与他的相合,他不肯交出兵权,公子又得回头设法,这样反复折腾,事情必然败露。最好是让朱亥与公子同行,他是大力士。晋鄙听话,那是再好不过;要是晋鄙不听话,朱亥当即动手将他干掉。”

于是,信陵君去邀请屠夫朱亥入伙。朱亥很高兴,拍着肚皮,哈哈大笑道:

“我是街上挥刀杀猪的,公子不嫌弃,多次来慰问,我之所以不道谢,是认为琐碎的礼貌没什么用处。现在公子急于用人,这正是我效命的时候到了。”

万事俱备,信陵君带着勇敢的宾客出发,途经东门,他向侯嬴告别。侯嬴说:

“我本该随行,但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我将计算公子的行程,估计公子到了晋鄙的军中,我会朝着北方自杀,用这条老命来护送公子,保佑公子!”

信陵君到了邺县,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了虎符,心中果然犯疑,他用鹰隼一样的目光盯着信陵君说:

“如今我统领魏国的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国家重任竟然要做这样儿戏似的交割,情况会怎么样呢?”

很显然,大将晋鄙不想交出兵权。朱亥即刻登场,用四十斤重的大铁椎砸死了那位无辜然而碍事的老将。转瞬之间,兵权完全落到了信陵君的手中。

魏军与赵军里应外合,解除邯郸之围,然后十万大军返回魏国。信陵君解救了赵国的危难,赵王和平原君对他自然感激不尽。赵王说:

“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

在古人诸多的美德懿行中,今人最望尘莫及的就是“信义”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信义是一些优秀人士恪守不渝的行为准则,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远未到破产的地步。就以典型人物季札为例吧,这位被时人尊称为延陵季子的贤公子是春秋末期吴国王室的核心成员,是吴王阖庐的叔父。有一次,他去晋国公干,途径小小的徐国,徐国国君心里特别喜欢季札腰间的佩剑,但不好意思向他求赠。季札冰雪聪明,对徐君的心思洞若观火,只因自己肩负国家重大使命,宝剑不可一日离身,才没有把这个话头挑穿,以免徐君感到尴尬。待季札在晋国办妥公务,回程经过徐国时,徐君已经作古。听到这个噩耗,季札潸然泪下,立刻动身前往徐君的墓庐酾酒祭拜,奠礼完毕后,他从腰间解下宝剑,悬挂在墓畔的树杈上。随从对季札的这一举动大惑不解,问道:“徐君枯骨已朽,您还送剑给谁呢?”季札的回答可谓出于至诚:“起初,我就有意将宝剑赠送给徐君,怎么可以因为他溘然去世我就变易初衷呢?”季札决不欺心的高义真能光照千秋!

老贤士侯嬴同样可赞可叹,他没有食言。他估计信陵君在边境已经得手,便朝着北方,横剑自刎了。因为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侯嬴无法参与信陵君的火速行动,才决定以魂魄追随。人之相交,贵在交心,“士为知己者死”,这话可不是说着好玩的,侯嬴不仅是一位智士和勇士,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信士和义士。对于“信义”二字,在众多的诠释中,他加入了自己的诠释,这条诠释使诗仙李白也发出了“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的赞叹。季布是秦末汉初人,极守诚信,当时楚人有谚:‘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季布一诺千金,名重天下,李白将他与侯嬴相提并论,对两人的赞许之高不相上下。“生有重于死者,然后可生;死有重于生者,然后可死。”侯嬴便是觉得自己死的意义比生的意义更重,所以他不惜自杀。主人能得到宾客之力不难,能得到宾客之心才难,能得到宾客之命更是难上加难。四公子个个养士数千人,也只有信陵君达到了这个最高境界。

由于指使如姬窃取魏王的虎符,让手下的宾客杀害大将晋鄙,信陵君怕魏王怪罪,不敢回国。这十年间,秦国可是抓紧机会猛攻魏国,魏王担心再这样下去,局面将不可收拾,便派使者去赵国迎接信陵君,恳请他回国主持军务。但信陵君心有余悸,不肯回国,甚至说:

“要是谁来为魏王求情,必死无疑!”

侯嬴自杀后,能够规劝信陵君回头是岸的人选,就只剩下毛公和薛公了。他们对信陵君晓之以利害:

“公子之所以受赵国尊重,名闻诸侯,是因为有魏国做公子的坚强后盾。如今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在旦夕,而公子袖手旁观,假若秦国攻破大梁,铲平先王的宗庙,公子又有何面目立足于天下?”

这番道理讲的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公和薛公的话音刚落,信陵君立刻叫手下备车,回去解救魏国的危机。信陵君的感召力极强,各国领导人听说他要牵头抗秦,都派兵参战。秦国再强,这回也吃不消,大将蒙骜(蒙恬的祖父)统领的骁勇善战的秦军被信陵君统领的六国联军打得丢盔弃甲,缩回了老巢,像是苍蝇见着了苍蝇拍,短期内不敢把脑袋探出函谷关。

秦王怎能甘心把这么大一个亏吃在明处?他决定使用惯招(反间计)去摆平信陵君。他派人收买晋鄙门下的宾客,去魏王面前对信陵君大加诋毁,说是现在诸侯只知有魏公子,不知有魏王,还说诸侯要帮魏公子夺取王位。魏王的涵养功夫本来就没及格,第一条还勉强可以容忍,第二条则无论如何也容忍不下。于是,魏王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从此以后,信陵君与宾客作长夜之饮,醇酒伤身,美色伤身,郁闷更伤身,不出四年,信陵君即悒悒而终。秦国抓住这个时机,又派大将蒙骜统领秦军猛攻魏国,接连攻下二十座城池。十八年后,魏国宣告灭亡。

孟尝君的门下有冯谖,平原君的门下有毛遂,信陵君的门下有侯嬴、毛公和薛公,春申君的门下也有朱英。孟尝君和平原君能得宾客之力,信陵君除了能得宾客之力,还能得宾客之心和宾客之命,春申君却既不能得宾客之力和宾客之心,更别说得宾客之命。因此四人中唯有春申君是横死暴亡。

春申君在楚国当了二十五年令尹,与楚考烈王(当年与春申君生死相依的太子熊完)相处得还算融洽。可是现在楚王一场大病,眼看就要伸腿了。朱英预先看到了危机之中隐藏的杀机,他对春申君说:

“世间有不期而至的幸运,也有意料之外的祸患。现在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道,辅佐的是奄奄一息的君王,怎能没有一个能为您消灾灭祸的人呢?”

听了朱英这句饶有深意的话,春申君心中为之一凛,立刻产生了兴趣,他问道:

“什么是不期而至的幸运?”

“大人出任楚国的令尹二十多年,享尽荣华富贵,名为令尹,其实就是发号施令的楚王。眼下楚王病重,生命垂危,大人将辅佐年幼的太子,代表他执掌国政,如同古时候的贤相伊尹辅佐太甲、周公辅佐成王那样,等太子长大了,再将权力交还给他,这与南面称王不是差不多吗?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的幸运。”

“那什么是意料之外的祸患?”

“国舅李园虽不掌握政权,却是大人的仇家;虽不掌握兵权,却长期豢养着一批亡命之徒。楚王一旦驾崩,李园必定抢先发难,进宫夺权,杀害大人灭口。这就是我所说的意料之外的祸患。”

“那么谁又是能为我消灾灭祸的人?”

“大人任命我为郎中(掌管宫中事务 ),楚王驾崩,李园必然抢先进宫,我为大人杀掉李园。我就是那位能为大人消灾灭祸的人。”

朱英的见识如此高明,换了是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肯定言听计从,然而春申君自负足智多谋,认定楚国无人能动摇他固若金汤的权势。他说:

“你还是放宽心吧。李园只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可怜虫,何况我平日待他不薄,又何至于对我痛下毒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早年的聪明智慧似乎都已像变酸的米酒,对于近在眉睫的血光之灾竟然缺少政治家必要的敏锐判断。朱英听到春申君不以为然的回答,已隐隐约约闻见了这位楚国令尹身上的尸臭气。他害怕大祸临头,干脆三十六计,一走了之。

没过多久,楚考烈王驾崩,一切正如朱英所料,春申君在入宫的途中被李园指派的杀手刺死,脑袋被扔到城门之外。一位权倾一国的智者因为听不进忠告,就这样死于非命。他养士而不能听其言用其力,与不养士又有什么区别?

四、“战国四公子”的优劣

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四人,都可谓翩翩浊世佳公子。若仅仅月旦人物,信陵君无疑是第一流角色,俊朗不用说,聪明不用说,礼贤下士不用说,慧眼识人不用说,知过能改不用说,还统领六国联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四人之中,他的眼光、胸怀、品德和功名都是最完全的,其他三人难以望其项背。孟尝君是第二流角色,他识才的眼光时好时坏,器量也时大时小,所幸他能从善如流,一旦看准了某个贤能之士(例如冯谖 ),还是会言听计从,但他名气大大,功德平平,可谓名实难副。平原君和春申君只能算是三流角色,长平一役便是平原君利令智昏,听信韩国人冯亭的邪说,以为可以白得韩国十七座城池,最终让赵国吞下了一枚永难消化的苦果,他养士只为炫耀,也没有识别英才与庸才的慧眼,所幸他还有知过即改的勇气。春申君早年才智过人,帮助楚国渡过一道道难关,晚年却由于久享富贵而智力衰退,连忠言也听不入耳,连防患未然的道理也置之不顾,门下宾客如云,到头来却被刺客击杀于途中,身死族灭,作为一位楚国的掌舵者,连身家性命都没保全,其智慧自然要大打折扣。

战国时期,政出多门,四公子玩弄权术于股掌之间,他们出将入相,左右天下大势,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王的权威,造成了权力的分解,使国家变成一盘散沙。秦国的君王广泛吸纳异国的高级管理人才,很少让本国的豪门贵族掌握中枢,因而将权力牢牢地攥在手中,专制铸成利剑,在它说一不二的指挥下,一个军事大帝国的威力释放出来,这将变为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因此六国的相继覆灭在所难免,四公子也应负相当大的责任。

猜你喜欢
毛遂信陵君平原君
毛遂自荐
鸡鸣与狗盗
唐雎说信陵君
败于名声
毛遂自荐
信陵君尊老
你所不知的毛遂自刎
牵马
毛遂的悲剧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