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4-08-15 00:51叶子胜
中国农业信息 2014年22期
关键词:奶农奶源乳品

叶子胜

(美国伊利诺依理工大学)

中国奶业经历过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中国奶业人用了10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要走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在世界奶业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之后在 “三聚氰胺奶粉污染事件”的重大打击下,中国奶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多方面地促进了我国奶业的改革。现如今,奶业发展已经处在了全新的阶段。该文回顾我国奶业发展历程,定位奶业现今发展阶段,分析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奶业的一般规律,预测我国奶业今后走势,试图描绘中国奶业过去、现在、未来的全貌。

1 我国奶业发展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1.1 我国奶业经历的3个历史阶段

我国奶业发展按照速度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末之前这一时期和2009年至现在这两个时段,它的发展速度是趋于缓慢的,从1998~2008年即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的这10年的时段,它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惊人的超常规飞快的速度。

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这一阶段中国奶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国民经济水平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测算,乳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44,即价格每增加1%,需求较少0.44%,而粮食的价格弹性为-0.157,肉禽为-0.27。也就是说,乳制品相对粮食甚至相对肉禽都是 “奢侈品”,人们只有经济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才会考虑购买乳制品。其次,从投资方向上来讲,人们更倾向于投资电器、汽车等见效快风险低的工业领域,使得农牧业吸资能力较弱。最后加上政策鼓励少和引导宣传差,这一阶段奶业的发展速度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末至2008年。业内人他们通常会将1998~2008年这一个10年划定为中国奶业复苏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亦有人将此称为是10年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

一是快,放卫星般的超常规发展速度。从如下几个相关数据的对比便可一目了然:从总量上看,2000~2008年这8年的奶产总量比1949~1999年这50年的总量还要多。从奶牛总存栏量看,2000年当年全国的奶牛总存栏量大概是489万头,到了2008年这一年全国的奶牛总存栏量已扩展到1 440万头,增长了194.5%。从牛奶总产量看,2000年的牛奶总产量是827万t,2008年是3 656万t,增长了342.1%。从奶类总产量看,2000年的总产量是 919万 t,2008年的总产量是 3 825万 t,增长316.5%。从人均占奶量看,2000年的人均占奶量是7.6kg,2008年已经提高至31kg,增长了4倍多。

二是乱,存在着各种混乱现象。奶牛饲养混乱,饲料草种有什么喂什么,频频更换。奶牛品种混乱,盲目从国外引进奶牛,不注重本地奶牛品种的改良甚至奶牛良种近亲繁殖,使用本地黄牛与黑白花交配。奶源收购混乱,乳品企业不参与养牛只去收奶,奶品奶价企业方一方说了算,扰乱奶源市场秩序。乳制品加工混乱,一些企业使用乳清粉 (非食用级)生产雪糕、冰淇淋、乳酸饮品,滥用乱用过量使用添加剂,人为调香浓,随意更改生产日期,甚至有学生奶退后60天标的现象。标准混乱,全国食品标准超过3 000个,奶业相关标准321个,仍然有效的204个,其中国际标准119个,这些标准经过多个部门各自制定难以落实。 “乱”的现象在2008年9月达到了巅峰,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给这一长达10年的高速发展期画上了句号。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8年至今。业内人也会称之为后三聚氰胺发展时期。三聚氰胺等奶业食品质量问题对奶业造成全方位的打击和影响,使其发展速度放慢,与此同时奶业走向转型升级的道路。

通过3个指标可以看出奶业发展速度的放慢。第一个指标是奶牛存栏量:2009年的奶牛存栏量是1 260万头,2010年是1 420万头,2011年是1 440万头,3年来才共增长了14.2%;第二个指标是奶类总量,2009年是3 678万t,2010年奶类总量是 3 748万 t,2011年奶类总量是3 825万t,3年来才共增长了4%;第三个指标是牛奶总产量,2009是 3 521万 t, 2010年是 3 576万 t,2011年是3 656万t,3年的增长率是3.8%。这3个指标说明2008年后奶业的发展指数大幅降低,平均的综合发展增长指数为7.3%。而2000~2008年这8年时间的综合发展增长指数则达到了33.06%。

1.2 我国奶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

三聚氰胺事件迫使奶业转型升级。2008年以来,通过采取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补贴、生产性能测定等措施,推动奶牛养殖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变,从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从主要饲喂秸秆向饲喂青储玉米和苜蓿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也就是说,2008年以来,我国奶业经过整顿和振兴,正在逐步摆脱婴幼儿奶粉事件的严重影响,如今奶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奶业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这一加速转型期具有以下5个主要标志。

一是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了41.1%,比5年前提高了21.6个百分点。当前牧场、小区和散户的奶源比重已经达到50%:30%和20%。2013年比2011年散户减少9%,散户存栏同比减少10%,规模养殖奶牛存栏同比增加2.1%,且饲养的都是高产优质奶牛。散户理性退出、规模养殖数量增加有利于保障乳制品安全和奶业转型升级。散户、小区经过转型升级成为牧场后,可以实现统一配种、统一饲养、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等标准化管理,提高单产水平和奶价。

二是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全国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比2008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

三是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全国奶牛平均单产达到5.5t,比2008年提高了700kg。

四是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部连续5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生鲜乳专项整治,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9.8万批次,抽检指标从6项增加到12项,涵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检测范围覆盖全部奶站和运输车,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100%。

五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自2008年以来,我国每年进口奶牛约8万头,占我国高产奶牛核心群的55%。苜蓿进口数量从1.8万t增加到44.2万t,约占国内商品苜蓿使用量50%。我国60%的奶站使用瑞典利拉伐和德国韦斯伐里亚的挤奶器械,80%的养殖场使用意大利司达特的全混合日粮搅拌器。同时,我国企业也开始进军海外。上海鹏欣集团在新西兰收购了16个牧场,伊利集团在新西兰建立了年产4.7万t婴儿配方奶粉。我国部分企业和奶业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顶级的水准。

2 我国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心不足

说到奶业质量安全问题首先要提到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对奶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第一,奶业进入低迷期。国产奶制品销量下降,相关替代产食品的销量增加,行业重新洗牌,情节恶劣的企业将退出市场,行业龙头易位,一些没有卷入这次奶粉危机的企业脱颖而出。同时奶牛饲养业也步入衰退期,奶农生活陷入困境。第二,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质疑。消费者关注点由奶粉转向其他大众消费食品,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向质优价高的进口食品,消费能力弱的消费者则回归传统。中国出品的食品在国外遭遇抵制浪潮,出口量下降。同时外国食品企业乘机加快进入,发展迅速,民族食品行业的竞争压力加大,部分出现生存危机。第三,迫使行业进行整顿和转型。奶业痛定思痛,奶牛养殖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变,从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从主要饲喂秸秆向饲喂青储玉米和苜蓿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奶业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即使是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整顿之后,牛奶质量安全仍让人揪心,业内丑闻频发防不胜防,人们 “谈奶色变”。近几年的奶业安全事件依然不断:两大行业巨头的互相拆台的诽谤门亊件;蒙牛派人将交售伊利生鲜牛奶运输车途中拦截,并往牛奶中投放 “蓝药水”使白牛奶变成蓝牛奶的彩色门事件;伊、蒙两大乳业巨头所发生的五、六宗学生奶事件;蒙牛和南山亚华奶产品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黄曲霉素M1事件;伊利产品被检出汞超标的事件;某品牌奶粉被疑导致小孩性早熟的激素门事件;2009年在浙江金华发生的牛奶潻加水解蛋白及 “解抗剂”的掺假事件;甘肃平凉市有一奶农向另一奶农户牛奶投放老鼠药的投毒门事件,有3人在此案中被毒死身亡;上海光明在两个月内连发牛奶变质的事件等等。从2012年湖南健康诚信联盟大典暨健康产业诚信与发展高锋论坛获悉, “零点”调研从2012年7月10日至8月15日进行了产业诚信度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乳制品行业持信任态度者只有42.4%。

2.2 外国进口的冲击

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每年都以超过10万t以上的增量疯狂地进入中国市场。与2008年相比,2013年我国奶类产量下降了约100万t,但奶类消费量增加了约1 000万t,所产生的1 100万t缺口主要由进口填补。2008~2013年,进口乳制品从35万t增至159万t年均增长35%,特别是进口奶粉从10.1万t增至85.4万t,年均增长53%,奶源自给率从95%降至78%,下降了17个百分点。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下降,从2013年5 000美元/t降至目前不到4 000美元/t,每吨进口奶粉价格要比国内生产成本低1万元左右,导致进口奶粉大幅增加。与此同时,液态奶进口量从2013年也开始大幅增加,2013年进口液态奶19.5万t,同比增加近1倍。

表面上看来进口是对我国奶源供应不足的一种补充,但数量过大就不是仅为补充这么简单,它将会对中国奶业市场的培育和奶牛养殖业带来影响。最近内地一些地区的收奶价已跌至2.50元/kg,有部分奶农已开始支撑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只好被迫卖牛。大量进口奶粉不仅伤害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了国内使用进口还原奶粉的依赖性己经在不断地提升。

2.3 生产资料的短缺

一是牛源短缺。多年来,我国的良种奶牛主要靠引进。2012年我国进口奶牛12.8万头,比2008年增加了7.5倍。2013年进口奶牛10.2万头,同比减少20.2%,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进口牛源国受限。中国奶业发展势头很猛,关键是无牛可进。目前,由于受检疫方面的因素制约,我国仅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等国进口奶牛。这几年国内规模奶牛场建设步伐快每年进口奶牛需求超过25万头,供需缺口很大。有不少企业已经建立牧场,手头资金充裕,但是无牛可进。

二是饲草短缺。近年来优质苜蓿产量虽有增加,但是相对于每年300万t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苜蓿进口从2008年的1.8万t增加到2012年的44.2万t,占全国商品苜蓿使用总量的50%。2013年进口苜蓿更是达到75万t,比2012年又增加70.9%。

2.4 奶农与乳品企业的矛盾

从我国乳品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体系看,在原料奶生产环节,我国目前主要存在3种生产组织形式:农户家庭散养、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牧场。其中又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乳品供应链中乳品加工环节主要是由有自己品牌的乳品企业来完成的,乳品企业往往同时具有加工和销售两个环节。

问题的关键就是:我国产业链整合主要是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向上下游的整合。区别于国外是由奶农形成合作社再建立乳制品加工厂,我国是先有乳制品加工企业,乳制品企业向上收购奶农手中的牛奶,再向下进入销售环节。很多乳品企业只加工,不养牛,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一些大型乳企都是先建加工厂,后来才开始养牛,奶农、奶站、乳品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互相博弈没有形成利益联结紧密的一体化模式。

这种特殊性导致奶农的话语权比较低。据专家测算,养殖、加工和流通3个环节的利润比为1:3.5:5.5,奶农处于利益最薄弱的环节。奶源紧张时一些乳品企业争抢奶源、跨区收奶,抬高奶价。奶源过剩时,乳品企业压级压价、拒收限收。产业链利益分割造成了生鲜乳收购市场的无序,也曾是我国几次重大奶业事件爆发的根源,更是生产、加工、销售不协调,产业过度波动的根源。

3 我国奶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3.1 发达国家奶业的一般规律

我国奶业相对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若想知道中国未来奶业的趋势,参考这些发达国家的历程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目前,发达国家奶业有以下规律:

一是奶牛养殖以家庭牧场为主。从养殖方式看,主要有美国、加拿大的舍饲模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放牧模式和欧洲的放牧和舍饲混合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牧场规模有大有小,平均规模美国172头、加拿大71头、新西兰378头、荷兰64头。

二是种养结合。澳大利亚、新西兰奶牛养殖以天然放牧为主。美国、德国等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奶牛场必须配套一定数量的农田。在美国,苜蓿是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作物,95%用于国内养殖,5%出口。

三是实行利益紧密联结的一体化产业模式。国外通常是在奶农养牛的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兴办乳品加工场,奶农既是合作社社员,也是乳品加工企业的股东,形成利益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四是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高度匹配。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实行生产配额管理,一般由奶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加工量,由加工量确定生鲜乳总产量,之后配额到各省,再由各省配额到牧场。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奶业生产表现出高度计划性。

3.2 我国奶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奶业发展存有很大问题,但是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30kg/年,而世界平均为105kg/年。专家分析,预计2020年我国的奶类消费量将扩大1倍。

外国发达国家的奶业虽然已经有了成熟的模式,但我国不可能全数照搬,需要结合国情循序渐进式的发展。综合看来我国奶业发展主要会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散户、小区的牧场化。目前我国奶牛存栏1 400万头,牛奶产量3 600万t,反观美国,奶牛存栏量十几年维持在900多万头,但是产量高达9 000万t。美国比中国少500万头牛,产量却是中国的2.5倍。传统养殖小区是散户的简单集成,奶农拥有奶牛所有权,对自己奶牛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实行分户饲养、统一挤奶、统一销售、分户核算的经营模式。小区化是奶业的一大进步,2013年散户退出超过10%,但这是产业升级的一大进步,是必然过程。但是小区相对牧场的单产水平只有其70%~80%,盈利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奶业的需求。通过小区出资收购奶牛,奶农入股,使小区转型升级为牧场可以提高奶品质量,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提升奶价,对多方有益。

二是产业利益一体化。与国外奶业发展路线不同,我国奶业是以乳制品加工企业整合上下游,只加工不养牛,从而导致奶农、奶站、乳品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没有形成利益联结紧密的一体化模式。奶源紧张时,乳品企业抢奶源、跨区收奶、抬高奶价。奶源过剩时,乳品企业压级压价、拒收限收。所以现在提倡的方向,一是鼓励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参股养殖小区,偿还以往 “先加工后养牛”的经历。二是鼓励奶农通过成立合作社、奶联社、托牛所,增强和企业对话的能力。三是由政府提供参考价,使得奶农和企业利益兼顾。

三是奶业产业链上游进口仍会扩大。乳制品方面,2013年进口乳制品182.7万t,货值71.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24%和52.91%,货值已占到国内乳制品销售收入的15.6%。饲料方面,苜蓿进口数量从2008年的1.8万t增加到2013年的75.56万t,同比增长134.02%,约占国内商品苜蓿使用总量的50%。设备方面,我国60%的奶站使用瑞典利拉伐和德国韦斯伐里亚的挤奶器械,80%的养殖场使用意大利司达特的全混合日粮搅拌器。种种数据表明奶业生产环节全方位的进口仍会扩大,虽然这可能不利于国内奶业稳定发展,但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四是生鲜奶会成为国产奶的重点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进口乳制品159万t,折合生鲜乳超过1 000万t,我国奶源自给率为78%。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将达到1 800万t,奶源自给率约为70%。外国进口乳制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产奶也在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生鲜奶。生鲜奶的原则是就近、就鲜,这使得国产奶有独特的地理的优势。2014年5月查了286个进口食品违规,其中13批进口的乳制品,美国3批亚硝酸盐超标,澳洲的部分奶过期,超过了保鲜期。这是长距离、长时间运输很难避免的。所以随着进口乳制品的增加,低温消毒和冷链物流的技术成熟,生鲜奶将会成为国产奶最稳固的优势领域。

[1]王丁棉.中国奶业当前发展形势分析与判断.广东奶业.2007,02

[2]王加启,赵圣国.我国牛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奶牛.2009,11

[3]于海龙,李秉龙.基于产业链的我国奶业利益分配关系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6

[4]侯军伟.转型期中国乳业的发展——2012年乳业市场回顾.中国乳业.2013,01

[5]刘芳,危薇,何忠伟.中外奶业政策比较分析.世界农业.2014,01

猜你喜欢
奶农奶源乳品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抗议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喷奶粉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中兽医药治疗奶牛疾病对奶源安全的影响分析
奶源自有可控是乳业转型提质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