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易学视域下的协同创新理念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2014-08-15 00:44顾明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易学社会科学哲学

顾明华,崔 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山东 青岛266580)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这一理念对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更加具体的阐释,同时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系中去,并在协同创新中促进自身的成熟与完善。《周易》是讲变易、谋创新之书。《易传·说卦传》称:“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就是说,山泽气息是相通的,雷风是相迫而动的,水火是不相厌倦的,八卦是相互错杂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刚柔相交才能生生不息、创新不已。所以,《周易》不仅仅指出了宇宙万物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更提出了参差纷繁的宇宙万物在相互交通、彼此合作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更好发展的思想。《易传·系辞上传》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赋予易学以生生不息、创新不已的意蕴。易学的这一革故鼎新、追求创新精神,为后世贤达所继承和发扬。易学的这一精神与协同创新理念是颇为契合的。因此,在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颇有必要挖掘易学古老智慧中的当代价值为我们所用。

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承载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历史使命。高等学校有着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研究阵容、研究领域和研究水平皆有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仍旧存在着种种弊端和不足之处,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有鉴于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这一契机,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基于易学之视野,我们不难发现,协同创新体系是一个多元素参与、多方位敞开、多层次搭建的立体动态系统。在这一体系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人、物、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在《周易》古经的基础之上,更加明确地彰显出人的价值。《易传·系辞下传》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是易学的核心,它开示我们,天、地、人是宇宙间三种最重要的因素。其中,人得天地之秀而为万物之灵,是飞潜动植中最为珍贵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其所处时代面对学术界的种种弊端就曾强调过学者的使命:“每个人都必须真正运用自己的文化来造福社会。谁也没有权利单纯为自己过得舒适而工作,没有权利与自己的同胞隔绝,没有权利使用自己的文化于他们无益。”[1]袁贵仁同志也曾指出:高校并不是在真空中,学术界也并非一片净土。不能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闭门造车或简单搬用国外词语概念,重蹈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覆辙,粗制滥造、抄袭剽窃、自我炒作等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2]。可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不高,阻碍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前进步伐。因此,欲繁荣发展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首先必然要求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动与时代相呼应,抓住机遇,勤修内功,提升自我素质。具体而言,大致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始终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明确自己的崇高神圣使命,坚持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作风,在提升道德素质的同时,亦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以博综淹贯的学术素养和超拔卓越的人格气象去教育、感染和熏陶广大青年学生。其二,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因此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有理工科背景的院校,其哲学社会科学领导者与管理者,更要以协同创新的大视野来重新审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作用,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落到实处,切实从研究领域、团队建设、经费投入、奖惩机制和氛围营造等诸多方面提供指导、支持与便利。

人能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客观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实现物我一体,天人和谐的境界。

《易传·系辞下传》记载有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诸圣人利用自然界中的万物而推行创新,引导万民由荒洪迈向文明的“十三盖取”:伏羲以取离卦卦象而结绳制网,猎兽捕鱼。神农氏取益卦卦象,利用木材制作耒耜等耕耘的农具,并教之以天下;取噬嗑卦卦象而在中午之时设立市场,聚集民众和货物在此交易,互通有无,各得其所。黄帝、尧、舜取涣卦卦象,凿刻木材为舟桨,取随卦卦象,驾乘牛马,引重致远;取豫卦卦象,建设重门、击打木梆以防盗寇;取小过卦卦象,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舂米粟以利万民;取睽卦卦象,弦木为弓,削木为箭,以威震天下;取大壮卦之象,建设宫室以御风雨;取大过卦之象,以棺椁安葬死者;取夬卦之象,发明书契,使百官执法、万民守法皆有所依。

《易传·系辞》的这一段文字晓示我们,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在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还需妥善利用并创造各种资源,做好如下工作:其一,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监督、保障、支持与维护。因此,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积极发挥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规范作用、引导作用和评价作用。其二,政府部门有必要构建一个务实高效的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之上,一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主体与团队能主动出击,与其他专业、院系或企业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服务平台的红娘作用,为相匹配或有潜在合作可能的主体与团队穿针引线。治《易》韦编三绝的孔子曾提醒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我们也应与时俱进,在搭建服务平台之时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端新兴科学技术,扩大信息的来源与容量,增强信息的处理能力,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相关人力、物力与财力,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

《易传·系辞下传》称:“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学也是一种时之哲学,它通过灼烧龟甲和挂揲蓍草的卜筮,要求占筮者按照一卦及其六爻所系之卦爻辞的指示,在不同的时遇、不同的地域下做出不同的反应,以达趋吉避凶的目的。这彰显的是先民的一种察往知来、鉴古观今之视野。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所谓协同创新,不仅仅是囿于专家学者之间、院系专业之间、高校之间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它也意味着跨时代、跨文明的融摄与借鉴。

首先,高校应积极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纵向开掘,深入研究并大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姑且单以易学一脉而言:研究《周易》的名家学者代不乏人,他们倾其心力,从不同的视角潜玩易学并为其作注训疏。因此,易学已不仅仅是占算吉凶的卜筮之学,它更涵盖了哲学、经济管理、军事、医学等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因为古代典籍保存方法落后和经历时间太过久远等诸多原因,许多珍贵的资料已经亡佚,现存的典籍也多有舛讹。所以,要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我们首先必须要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充分利用、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其次,在做好贯通古今、熔旧铸新的纵向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动横向工作的开展。由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Habermas)所提出的“文化间性”(Interculture)理论愈来愈被学者所重视。不同文化虽然地位不一,但多元文化可以融通、互补,进而促进个体文化和总体文化共同进步。与其老死不相往来,不如尽抛藩篱,参伍考究,方能精良互现,变革创新。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及其所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还应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便利条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一方面,我们应立足中国,广泛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管理模式,来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另一方面,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宣传、推介中华文明。德国继马克思之后的又一思想巨擘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曾提出过轴心时代(the Axial Era)的重要命题: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地区大致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在这段时期中,人类文明精神的发展出现重大突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4]。在上述几种人类文明形态中,中华文明堪称是最为中庸和谐、不偏不倚的文明形态。因此,积极地对外传播、推广中华文明,加快人类整体文明的前进步伐,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是每个华夏子孙、尤其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也必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5]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协同创新体系,同时我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最终受益者。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抓住协同创新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和智囊团作用,推动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毫无疑问,协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又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形成反哺,成为其前进的不竭动力。如此一来,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协同创新事业的发展必定会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携手共赢的良性循环。

[1]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

[2]袁贵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5):10.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3.

[4]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香港:华夏出版社,1989:1-4.

[5]刘云山.把握正确方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求是,2009(13):9.

猜你喜欢
易学社会科学哲学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雕菰楼易学五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