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

2014-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才实验课程

刘 瑾

(西安邮电大学 自动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促使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培育走向了当前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许多高校逐渐深切地认识到,要想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必须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培养定位。但是,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还需要对创新人才的定位认识及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1 创新人才的特征和定位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创新人才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和创新意识较强。它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的科学统一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做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认识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加以改善,力求做到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相结合、实验与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各个高校积极探索和建设的新的培养模式,该体系是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培养模式。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并重,建立“学习阶段+实践阶段”的教学安排,在实践课程培养中,给学生提供一个阶段性的应用实践空间。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实践性课程强度不足。在高校的教材中,几乎都是理论教材,没有实践教材,即使有实践教材,也是一些内容较旧、步骤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些都严重导致了课程学习和实践内容的脱节。况且,实验过程中,只能简单模拟和验证书本案例,对知识的考察较少。整个实践教学中对实践实验的结果较为重视,却忽略了实验前后的理解、设计和操作过程,这也抑制了学生创新和设计的积极性。

3 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3.1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模式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将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增强创新能力,优化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高校应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实践环节应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其次,要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改变落后的实验项目和陈旧的实验内容,增加有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等举措。

3.3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开放平台

在我国高校建设过程中,各个高校应当大力整合已有的优质资源,努力建设专业的重点实验室以及高级别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不断地自我创新来更好地利用和完善优质资源。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主学习实践以及创新精神。其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技术开发及专项课题研究的工作平台,来承担各类实践性教学任务,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展实验内容,创新实验过程,把教学实验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的实验体系要有统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所有的实验设备进行统一调配,经费与运行统一管理的办法。

3.4 调动引导学生,改革创新教学

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突出学校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学校应当大力宣传创新教育的创新活动,开展多项综合实践项目,全面开放和完善各类实验室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将“学会”转变为“会学”,“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高校的实验室及学生的指导老师应当安排足够合理的问答时间,根据实验特性和分类的不同,分层次引导学生的兴趣发展,尽可能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高校应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科技项目的参赛机会,例如“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飞思卡尔杯”等。

3.5 狠抓教育教学,完善培养过程

创新人才培养应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按学科设置的教学计划,要综合安排学科设置,既单独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又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理论课中。这不仅优化了教育教学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也增强了理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在各个教学单位开设的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中,要对实验课程所占课程比例有较高要求,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落实。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应当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拓宽基础知识面,从而在实践教学中加大课时量,通过解决实践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确保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3.6 注重培养效果,改进教学评价

高校的教学评价制度也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人才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应用,同时还注重知识、技能的创新性。因此,应采用多种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往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在教学评价中,要更加注重创新性、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要更加注重体现出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评价方式上,将学生成绩规定为实验操作、理解、报告以及参与度等方面的综合成绩,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1]周群.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以五邑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03):61-63.

[2]陈馥,严思明,卿大咏.油气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2):8-10.

[3]徐志文,詹伟达,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3):39-40.

[4]杨风.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动力与合作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92-95.

[5]惠太望.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74-75.

猜你喜欢
人才实验课程
人才云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