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云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99)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在这一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也要有所调整和改变。
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全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重大变化,表明我们在肯定语文学科担负着语言教学任务的同时,看到学习语言首先是为了交际,而不仅仅是为了后续的学习;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到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习得,还要很好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根据新课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时:
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备课时较准确地区分哪些内容学生能够自学,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学生欠缺的,哪些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然后,要确定:学生在上课之前应该学习些什么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学习什么,而在课程结束之后,他们又应该学习什么。最后,训练的是学生哪个方面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获得的是哪种学习方式。
如,《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老师在进行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白,对于课文本身来说,课文里边的寓言故事基本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基于这样的学生情况,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把重点放在对课文本身的解读上,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钱钟书观点的处理上,对钱钟书的观点进行讨论、解读甚至是挑战他的观点。而在这一过程当中,观点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学会,在今后不论是解读寓言,还是解读其他文学作品,都不能人云亦云,要联系自身感受来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的是一种读书方法,得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进行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学生懂的还是不懂的,都一并讲了,这样不光教学效率不高,更严重的是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初三的一堂语文中考复习课上,老师在进行说明文的阅读复习时,其教学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开始,大家试想一下,作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已经了然于心了,而老师却一再重复,学生会有什么反应。
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新课标要求教师说的是一些释疑性、提示性以及补充性的语言,而不是做一台专门复述学生已有知识的复读机。教师要做的是提示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关键的知识点;是对课文的释疑、补充以及拓展。对于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应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重点、难点的筛选也可利用学生的自学与思考来完成。而教学中补充增加的教学内容,就不仅仅指知识的多少,还包括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底蕴,以及把眼光投向教材以外的领域,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广阔。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主要是利用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来诱发学生的思考。
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请大家找找看,课文中的哪些字、词语或是句子,表现出鲁迅先生不喜欢雷锋塔?这样的问题,学生已经很明确作者的态度,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什么价值?这一问题,如果换成是:从这些字、词、句中,体会一下鲁迅先生对雷锋塔倒掉这件事情是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样的提问,才能诱发学生的思考。
在《幽径的悲剧》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提问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其中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从文中找出古藤萝的价值在哪里?藤萝与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与文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让学生在解读课文时与作者的经历、个性特点等联系起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文本之中,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读文本时学会多角度换位思考。
新课改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也没有忽略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仍然要重视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古代语文教学中,涵泳体味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一方法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不习惯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而更注重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去感悟圣人哲理。这样能给学生的理解留下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见仁见智,符合语言学习特别是文学艺术学习的规律,也符合中国人理解问题的习惯。
另外,“读”和“背”也是古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读和背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专注和恒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该注重整体感知和朗读,让学生多读多背,增加知识的积累。
教师们在用教材教时,用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就是不仅要看课文本身,还要看单元提示、课后练习等。
《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是作者高超的联想、想象的结晶,但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中,有的教师就基本上忽略了这一重要的特点。一堂课上下来,只轻描淡写地提到了一点联想和想象,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和朗读上。很显然,这堂课没有把握住教学的重心,但事实上并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很难把握,而是这位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眼睛都盯在了课文上,而对单元提示没有注意。在这篇文章的单元提示中,已经明确地阐述了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可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单元提示的关注是很重要的。
仔细研究课后练习便不难发现:教学某一内容要达到什么要求,抓住什么重点,在练习上都能找到蛛丝马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擅于根据课后练习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这样就能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语言因素和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它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而是整个教学中的内容之一,应该为语文的教育教学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课文特点、结合单元教学要点以及课文后的“思考练习”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也才是行之有效的。
[1]倪文锦,主编.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