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4-08-15 00:54:11朱志莹
科技视界 2014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万 琦 朱志莹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激情、敏感,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和情感等诸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人才综合素质的下降。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2010-2011 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査报告》发布相关统计,2010年11 月30 日至2011 年2 月28 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围绕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 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査,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安全事件频发,复旦大学的饮水机投毒杀室友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因未带钥匙被舍友刺死案,行凶原因都归结于生活琐事。四川大学的曾世杰发“癫”杀人,原因是有同学嘲笑他长得丑,而事发当天室友在一起看电视哈哈大笑,他觉得他们是在笑他,于是一怒之下拿着刀出了门,致1 名女同学死亡,两名男同学重伤……种种案例表明:大学生们存在脆弱、不理智、扭曲等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焦点。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部分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脱节,智育工作一手硬,心育工作一手软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国教育长期处于重智育,轻德育环境下,这种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自科举考试以来,选拔人才主要通过考试。进入高校仍通过分数来判别是否有资格进入某专业进行学习,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的评比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免试推研的名额与转专业机会还是给予专业中名列前茅的学生,可见高校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今,虽国家规定要将个人身体素质、道德好坏等纳入学生升学考核评价体系,但这些考试项目大多走形式,要求松散,并没太大的考核实效性。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但当前许多学校依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较少。

2.2 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与学生心理状况相脱节,反映在工作上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态

由于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匮乏,大量的兼职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矫正与预防等方面的训练,不具备专业、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知识背景与操作技能。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又面临多种角色,日常工作事务繁琐,工作难以专一、精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力投入不足。

另外,教师的自身素质高低和教育教学魅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有些开设心理教育选修课的老师,仅仅是为了拼凑学时而开设课程,自身在心理健康领域根本没有专攻,这样的课堂教学直接导致了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辅导训练。这些影响因素成为了制约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2.3 心理健康的考核评估机制与工作的客观需要相脱节,对教师从事心育工作的好差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笼统模糊,不细化,导致评价结果不规范,不具代表性。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监督工作的开展,因为没有规范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监督工作就找不到头绪,浮于表面和整体。

任何工作在没有高度的积极性和各项条件保证的基础上,如果缺乏规范、科学、合理、有效的监督和管制措施,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量化、细化指标的评价,就会导致监督工作无章可循,不能切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短处,造成监督不力。

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1 以统一思想为先导,夯实心理健康的认知基础

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关系着学生心理能否健康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课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上好每堂课的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道德信念的火星;而心理素质是人的道德规范最基础的素质。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点燃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关系着学生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

3.2 以优化内容为重点,凸显心育工作的时代色彩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选择对于大学生来讲是能否更好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影响因素,内容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人类学习的基本特点,与时代的发展同节合拍,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易于理解和接受。为此,应认真研究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冲击与影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其一,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我,悦纳自我,调适自我。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应对潜能,而不会为表面的、一时的、非本质的现象,如学业成绩、家庭经济、体态相貌等相对不良状况而自卑自弃。其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身处的外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富有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承担起各种社会角色,如子女、邻居、学生、同学、兄弟姐妹等,让他们既能接纳他人,又能获得他人的接纳。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发展自我个性,能够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构成的各种心理问题。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科学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讲课侧重点,如对大一的学生应着重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表现,应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并且教育其根据自我特点做好大学生活规划。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要着重讲授就业心理这一领域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讲授和互动来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放松心情,同时使学生对就业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耐挫力,以此防止就业时学生产生焦虑、抑郁、消沉、悲观等不良心理状况。

3.3 以活化载体为手段,提高心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摆脱"填鸭式"的上课方式束缚,摒弃空洞的说教式、标签式的教育方法,要进一步活化载体,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基本知识讲授、热点及具争议性的问题讨论与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更具活力及趣味性,提升心育自身特有的魅力。活动与实践是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充满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不断改组与改造的过程。杜威呼吁把学生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自我体验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为体验,这些体验要在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中营造一定的氛围才能实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则为学生提供了这种自我教育与体验的场所。

心理素质教育拓展与传统的只是技能培训所使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同,它是一种体验式训练,是对人的思想、意志、品质、能力、体力的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将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它以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2 朋辈心理咨询

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是指在年龄、地位、知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同的人们。笔者建议可将朋辈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朋辈心理咨询员通常是同辈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能够与同学们密切的接触,更容易深层次地了解同学的心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迅速,朋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教师与家长,他们之间更易沟通,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更有说服力。

3.3.3 聊天法

笔者建议将聊天法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聊天与传统的面对面训导方式的教育方法完全不同,把学生与导师及心理咨询员置于同等的地位上,“聊天法”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概括起来有“朋友式”聊天、“家常式”聊天、“探讨式”聊天和“激励式”聊天等几种方式。大量的口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压抑在内心的诸多问题得以倾诉,及时得到有效的沟通解决。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3.4 以完善评价体系为抓手,保障心育工作的切实效果

工作评价不仅可以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査缺补漏,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使得监督工作更有针对性。

工作评价应采用具体指标来衡量,有数据、有事实、有说服力、细化具体。应根据各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涵盖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细分,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开展方式采用相应的指标来衡量,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要实行评价参与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主体要采取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全体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评价方式釆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两者兼顾,相互权衡,从整体角度上来评价工作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越来越重要,心育的专业性、科学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在校内的直接管理者和学校各类管理措施的直接执行者,其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生实现全面成才、综合发展的“引路人”。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只有联起手来,才能给青少年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才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1]范全欢.如何解决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11(03).

[2]李海莲.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3]卢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探讨[J].新课程(下),2011(08).

[4]罗引青.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7).

[5]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6]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月下(715).

[7]詹海都,李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J].文教资料,2010,3(下旬).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