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丛丛
(鲁东大学研究生处 山东烟台 264025)
在我国国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却在不断下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的多项调研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监测结果显示衡量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些重要指标(如身高、体重、肺活量、胸围等)水平正在不断下滑。另外,全国不同地区的分层取样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不断提高,反映身体健康水平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心肺能力却在持续下降。这些生理指标的下降使目前青少年人群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例如:青少年胸廓不断变宽,与之相联系的肺活量却在减小的局面;身材越长越高,跑的速度却不断下降;体重不断增长,力量却不断减小。
针对上述社会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方针,旨在全面快速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与此同时,快乐体育等相关体育理论的研究趋于成熟,亟待在实践中运用。体能训练是一项全面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有效手段,将体能训练加入体育教学领域不仅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是“快乐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创建以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快乐体育“增强体质”教学模式,紧跟体育课程改革步法,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
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身体健康、适应能力几个方面,是机体适应或能够完成基本和特定运动的能力。体能训练是对人体系统优化的过程。田麦久等专家把体能视为:“是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熊斗寅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从组成要素上看,它主要由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身体素质构成。仅围绕这些组成要素来看,在各个方面的训练中又有千变万化的训练手段。体能训练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中主要指竞技体育领域。目前,我国体能训练方法等多借鉴国外,并且多用于竞技体育领域,将这些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经过合理的改动后运用于体育教学领域,是体育课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和趋向。
体能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身体机能是首要意义,另外,体能训练相对于其他训练手段的优点之处还在于:它是为了提高身体某方面的技能而专门的训练手段,专门性强;各种手段可以灵活地搭配综合运用,综合性强;也不是一味追求运动技术已经存在很久的训练手段,创新性强;训练过程中可以自主研发各种器械的运用,趣味性强;也可很大程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场地、器材等等,实现性强。若将体能训练加入体育教学中,与“快乐体育”教学理论相结合,构建快乐体育“增强体质”的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高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质量,改善当前体育教学窘境。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是几次教学改革中的中心指导思想。虽然这些年来,不少体育教师逐步将快乐体育引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革新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并对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今体育教师引进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核心内容上并没有什么改变。“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仍然是体育教学领域不断追求和最终的方向,如何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彻底的践行这一指导思想,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成功与否判定的重要准则。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柔韧性训练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的训练形式、手段等。
2.2.1 力量训练
负重抗阻力练习、对抗练习、克服弹性物体阻力的练习、利用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利用特制的力量练习器的练习。
2.2.2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一般指心肺耐力的训练。训练内容多样化,在练习的量和强度上进行变化以实现耐力训练的效果。它主要体现为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和长时间耐力等方面的训练。
2.2.3 速度训练
软梯、六边形训练器、标志桶(杆)、反应球、小栏架等器材运用。
2.2.4 柔韧训练
主动拉伸法、被动拉伸法、PDF拉伸法的运用,身体各关节、各部位的柔韧性练习。
2.3.1 课程的理论准备部分
需向学生传达本节课重点发展部位,不要求掌握具体部位名称及专业名词,但可从宏观上让学生知道大概部位在发挥主动作用。可采用挂图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等让学生直观感觉。另外,可做阶段性训练前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为后期的训练成果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体会由不会到会、由低到高的成功心理体验。
2.3.2 基本部分
针对不同训练方面,进行内容多样的体能训练教学。
2.3.3 身心放松部分
这一部分除放松身体各部位之外,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成长的体验。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亲身探究器材的使用。
善用反馈教学法,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体能水平,体验提高的过程。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快乐体育”教学理论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从学者引进日本本土“快乐体育”教学理论并完全照搬,到实践实施遇到困难,再到学者们对其异化研究以适应我国体育教学实情,到今天“快乐体育”的教学理论在我国体育教学研究领域已然变成经典教学理论,然而社会大背景的制约,致使每一个阶段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所以,对“快乐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之处不在于理论的新颖性与否,而在如何迎合社会现实的情况下生存、发展。将体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构建快乐体育“增强体质”的教学模式旨在探索在如今社会现实的体育教学条件下,逐步实现真正的“快乐体育”教学,为前人所研究的理论与体育教学现实搭建“一座桥”,不论桥面是否宽敞,但求将理论真正的输送到实际。
[1]李春雷.体能训练刍议[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0(2):27-29.
[2]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9(1):1-3.
[4]吴鑫.自主协作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5]包昌明,富嘉贞.再谈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J].学校体育,1988(3).
[6]黄晓红,唐迅.体育游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8(6).
[7]吴月琴.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发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4).
[8]滕达.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9]毛振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的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