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现状及改善对策①

2014-08-15 00:54丛晨李新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7期
关键词:选材教练员篮球

丛晨 李新宇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

2012年奥运会,中国男篮小组赛5负0剩获得历史最差成绩,2013年亚锦赛不敌韩国、伊朗、和中华台北,仅获得亚洲第5名,致使亚洲霸主的地位逐渐消失,竞技后备力量不足、人才匮乏阻碍了中国篮球发展的进程。[1]我国于1998年创办了第1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将高校竞技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2004年创办的“CUBS”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更是允许了在中国篮球协会注册的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国际接轨,借鉴美国的小学—中学—大学—NBA的金字塔型培养模式。而目前由高校向专业队、国家队输送大量篮球人才是不太现实的。如何完善高校篮球人才培养体系,是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2]

1 我国高校篮球联赛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

1.1 发展现状

篮球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竞赛,竞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验,也是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分为“CUBA”和“CUBS”,“CUBA”联赛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层预赛、分区赛、十六强赛和四强赛。基层预选赛由各省市、直辖市的试点赛区,以集中赛会制进行比赛,通常采用先小组循环,再交叉淘汰的混合赛制,争夺分区赛出线名额。分区赛分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4个赛区进行,各赛区的前4名进入全国十六强。十六强赛和四强赛是在分区赛结束后,按照竞赛监督委员会抽签决定的排列定位图进行淘汰赛,决出四强和总冠军。据统计目前“CUBA”联赛有1200支球队参加比赛,参赛人数已超过2万人。去掉进入分区赛的球队,每年约有1000支球队参加基层预选赛,如果不能获得出线权,每支球队可以参加4~10场比赛,即使进入决赛并获得全国总冠军的球队也最多只能参加20几场比赛;“CUBS”联赛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南、北分区赛,采用双循环主客场赛制,每支球队可以参加14场比赛,前8名进入季后赛(第二阶段),获得总冠军(第三阶段)的球队最多可以参加21场比赛。

参赛场次受限影响了球员的训练和参赛的积极性,实力较弱的球队训练了一年也只能参加几场比赛,加大了球队之间的差距,联赛的整体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另外每年基层预赛的赛会几乎由成绩较好的学校承办,而成绩较差和没有条件承办比赛的学校,由于关注程度较低,影响了校园篮球气氛,导致了学校重视程度的降低,投入的经费难以承担球队的运营。一些学校出现了未经系统的训练,就临时组建篮球队应付比赛的恶性循环。

1.2 改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预赛时可按照球队的数量和实力进行抽签并分成若干小组,由当地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协助各小组中未承办过比赛的学校举办小组赛会,并采用各小组单循环赛制,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每支球队进行1~2场的比赛。各小组经一轮循环赛过后再重新抽签分组,选择新的承办学校进行下一轮循环赛,力争与赛区所有学校均能够比赛一次。当所有比赛结束后将每轮的积分相加排出最终名次。在基层比赛中采用多轮循环赛制不仅可以使每支球队至少增加一倍以上的比赛场次,而且可以提升赛会承办学校的篮球氛围,吸引更多来自同学、老师和学校的关注。最终形成运动员努力的训练,竞技能力不断提高,学校加大投入,比赛成绩不断攀升的良性循环。

2 我国高校教练员的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

2.1 培养现状

作为训练的组织者、管理者、竞赛的指挥者,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水平,决定了能否培养更多的篮球人才。当前我国高校教练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派”,主要由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兼任球队的教练员,既教授课程也负责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因在高校工作,多数具有较高学历,理论知识扎实。但由于自身没有参加过高水平职业联赛,也很少参加教练员培训,执教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种是“实战派”,主要由专业队退役球员或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教练员担任,没有授课安排只负责球队的训练和比赛。虽然没有较高学历,但常年参加或执教高水平职业比赛,自身的“实战”和执教能力较高,并经常能够被邀请参加各种教练员培训班,多数具有中、高级教练员资格。

我国高校聘用教练员一般是由学校主管体育的领导直接任命,也有较少学校实施“竞聘上岗”。但多数学校由于经费和理念的不同,目前聘请“实战派”教练员的学校还比较少。然而除了部分成绩较好的球队以外,基层多数“理论派”的教练员未能获得执教资格证书,但也仍然担任着教练员的工作。我国每年也组织开展教练员的相关培训班,并对培训后合格的教练员进行资格认证,但由于报名资格条件苛刻,主要招收全国优秀青年队、职业俱乐部和大体协所属高校、篮球学校具有初级且要报考中级职称的教练员。基层的多数教练员由于自身水平和所在学校条件的限制,很难被邀请参加高级别的教练员培训班,临场执教的机会又受到球队成绩的影响,执教水平很难大幅提高,从而导致了球员的竞技能力停滞不前。

2.2 改善对策

针对开设教练员培训班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了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执教水平,教练员必须持有一定级别的资格证书才可以执教球队。培训机构可由国家委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高校下设培训基地,凡在资深教练员指导下完成一定学时的教练实习工作并通过理论考试的均可报名,并聘请专家常年对基层符合标准的教练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结束获得资格证书后也应每隔5年进行一次考核,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将收回教练资格,这项措施能够规范教练员资格问题,并给予基层教练员更多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机会。

3 我国高校篮球后备人才选材现状与改善对策

3.1 选材现状

我国高校的后备人才主要来源于各高中和省、市体校的学生。除了一些家长直接带学生到高校由教练进行“面试”以外,高校在运动员的选材上仍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每年只能从报考本校的运动员中挑选出适合的球员。而球员选择高校时同样如此,大多是在没有对学校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选择报考,最后造成球员不能适应球队,或者球队打法不适合球员的尴尬局面,制约了优秀运动员的良好发展。

3.2 改善对策

针对高校“被动”选材的问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每年定期组织篮球训练营,将各高校的教练员和主管领导“请进来”,对高中或省、市体校的优秀篮球人才进行“选秀”活动。训练营可设体能测试;传、运、投等篮球基本技术技巧赛和5对5教学比赛,按照学生的综合表现赋予相应的分数和排名,为选材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了更好的加深高校与球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球员可将个人的基本信息、场上位置、身体素质、取得的成绩等资料制作成简历“毛遂自荐”;而高校也可将本校的球队发展状况、教练执教水平、队伍整体实力、学校重视程度、学生待遇等情况制作成图册“招贤纳士”。 “双向”选择能够避免盲目选材,更有利于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

4 结论

(1)我国高校篮球联赛开展较好,参赛队伍较多,但大部分球队因自身水平问题,获得参赛的场次较少,不利于球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基层比赛应采用多循环积分赛制,增加比赛的场次的同时促进各参赛学校的校园篮球氛围,提高基层篮球人才整体竞技水平。

(2)缺少培训和资格认证是影响我国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委托省级单位,设立机构并聘请专家常年对基层符合标准的教练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教练员执教水平。

(3)我国高校的选材制度存在“被动”局面,应定期组织篮球训练营进行“选秀”活动,增进高校教练员与球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选择能够避免盲目选材,更有利于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

[1]王守恒,都娟,宫鲁鸣,等.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战略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527-535.

[2]杭兰平,李彬,张睿,等.对CUBA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兼谈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559-564.

猜你喜欢
选材教练员篮球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我国冬季残奥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策略分析
我国“轮转冰”跨项跨界选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快乐篮球进山乡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冬奥会项目跨项科学选材依据与对策研究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