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仁
(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
高校公共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大学生运动水平与身体素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参与体育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公共体育课程项目日渐增多,体育教学活动日趋丰富。但由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运动能力差距较大,加之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事故时有发生,并成为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找到造成公共体育课意外伤害的原因,积极做好预防措施,是有效解决这一不安定因素问题的关键。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知识类课程,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公共体育课面向特定的群体,又不同于中小学体育健康课,因此,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意外伤害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近年来,天津市高校公共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但总体来讲,发生频率较低。在高校教育中,公共体育课意外事故之所以这么凸显是因为公共体育课总量不断的增加,且数目较大。随着天津市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公共体育课的数量也在增加,意外伤害事故增多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意外伤害事故发生频率加大了。此外公共体育课意外事故造成的影响较大也是其在高校教育中凸显的重要原因。
高校公共体育课面向特定的群体,他们都是经过高考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在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阶段学校不重视体育,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自然参差不齐。这些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年轻好动,充满活力,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充满热情,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据统计,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男生略多于女生。这主要是因为虽然男生身体素质较高,运动能力较强,但他们活泼好动,参与体育活动较为激烈。女生虽然参与的运动激烈程度较小,但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和运动能力不足等原因,也易造成运动损伤。
高校体育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旨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教师更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公共体育课中运动项目危险性较小,对抗激烈程度也不大,这就有效的预防了重大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伤害事故中,学生以轻伤为主,重大意外事故较少,几乎没有。
受体育运动特点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意外事故中,学生受伤部位也较为集中,头部及四肢受伤几率较大,躯干及内脏部位受伤几率较小。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意外伤害事故多发生在篮球、足球等具有对抗性特点的运动项目中,其他非对抗性项目相对较少。
造成公共体育课意外伤害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对体育重视的不断增加,各学校在体育方面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体育器材和设施的相对完善,但由于在购买体育器材时,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安全标准,也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为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部分学校只注重体育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保养与维修,对体育器材与体育设施没有进行定期检查,也会造成体育课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对学生缺乏常规的安全知识教育,不能较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容易导致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在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事故。
目前,各高校公共体育课基本都是依据三自主原因,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上课项目及授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但这种自主选择权也是相对而言,学生人数多,兴趣爱好又相对集中,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有些学生选不上自己想上的课,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只能选择自己不喜欢上的课,甚至是不适合上的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选择了自己身体条件不适合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上,势必比一般学生更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
受到重文轻体历史原因的影响,有些学校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使学生不能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与顺序性,当学生从低一级的学习到高一级的学习后,往往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活动的教学安全埋下隐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不能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除安全隐患,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欠缺和教学组织不当也是造成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不能按照人体科学和运动规律组织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没有针对性,安排的运动负荷过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学手段不合理,不能做好保护与帮助;对特殊群体不能区别对待;教学组织无秩序,课堂纪律混乱,学生嬉戏打闹;这些都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发生。
安全教育是体育课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潜在的安全隐患,让学生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有效的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每个学生,忽视安全教育,学生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例如运动过程中佩戴首饰、做高难度动作、做不合理的动作,难免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学生身体疲劳、带病或伤病初愈参加体育活动时,身体生理机能处于相对较低状态;个别学生由于体重过大或身体瘦弱,而不适合参加某些活动;还有些学生由于心理原因对个别项目有抵触或恐惧心理,以上情况都容易发生意外。
学生在练习时没有掌握技术动作的要点,做出的技术动作错误,违反了运动原理,运动负荷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
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不遵守组织纪律,相互打闹,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危险动作,对伤害的估计不足,存有侥幸或炫耀的心理而做出个人冒险或不安全行为。
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或者根本就没有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做防护措施,技术动作不合理,场地器械使用不规范,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使体育器材与场地设施都能很好的得以配备;学校要严把质量关,确保购买的体育器材质量合格;场地器材保养维修要安排专人进行定时检修和保养,停止使用已经报废的产品;加强学生爱护器材的教育,提醒学生注意爱护体育设施,力争将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降到最低,健全安全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把管理责任明确到人,规定各部门的责、权、利。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安全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向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反映情况,对体检有问题、不适宜参加体育活动或公共体育课的学生另作处理。
学校要统筹安排好各年级的体育课,避免班级过分集中,场地拥挤。学校要实行专选课制,同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水平等级,按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进行分项选课,这种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动作,又能使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的密度和强度。
学校要摒弃以往的重文轻体思想,重新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主动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才能保持体育教学的连贯性和顺序性。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安全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做好备课工作,切实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教法和备场地器材,合理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运动负荷,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尽量采用分段式教学,对于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以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超过自己标准的体育标准,从而发生意外事故。
教师要随时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预防伤害事故的认识,增强学生预防的自觉性,为预防工作打好基础。
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当伤病初愈、有伤病在身、身体疲劳时,最好不要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上课过程中,身体突然出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向老师反映,等待老师妥善处理。
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从事的体育项目,按照一定的负荷量度,科学、有效、正确的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示,遵守课堂纪律,相互之间不逗闹嬉戏,一切按纪律行事,不存侥幸心理,不做危险之事。
在体育课上,对安全问题学生要有清楚的认识,明确预防意外伤害的重要性,不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要提高保护他人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工作能力方面的原因,和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想做好公共体育课意外事故的预防工作,不能从单一方面入手,而是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统一协调。学校方面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进行安全通识教育;创新观念,构建合理的体育氛围;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课程。教师方面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关爱学生;提高业务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随时做安全教育,避免课堂意外事故发生。学生方面要遵守课堂纪律,学习科学的运动方法,增强体质,做好自我保护与保护他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