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互动研究①

2014-08-15 00:54:12陶权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5期
关键词:全民体育专业

陶权

(淮海工学院体育教研部 江苏连云港 222005)

全民健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全民素质,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运动启动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非常红火,到目前为止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为适应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国很多体育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旨在培养全面掌握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技能,能在全民健身方面中提供体育组织管理、咨询、科研以及经营管理开发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如天津体育学院,自1994年开始招生至2005年底,在这12年间,社会体育专业获得了大力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招收本专科的院校已超过200所。培养出的学生,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骨干,指导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和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运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用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运用收集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和逻辑分析等方式方法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和全民健身运动现状进行研究,以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全民健身运动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相互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民健身运动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导向。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参与人数众多、开展范围广、发展态势持久以及影响意义深远等特点。为了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全面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保障,其次是提全民健身运动整体素质水平,才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引导下,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确定了以满足全民健身运动发展需求为核心取向,即要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必须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趋势相符,以便于实现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步发展。结合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形势可以看到,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发展起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另外,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促使社会体育专业定位和设置朝更加科学的方向进展。

2.2 当前全民健身运动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中,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建设上呈现出以下一些问题。

2.2.1 健身的科学性不强、社会体育的指导力量单薄、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

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学指导是提高群众体育文化素质, 发展社会体育的基本任务。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多半经验性的,是传习式和自发的,体育锻炼群体组织管理较松,指导力量不强。按人口平均计算,在我国城镇每个锻炼点,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员平均不到1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普遍存在较文化水平和指导级别较低现象,导致了群众体育锻炼的技能化水平低下。

2.2.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数量和发展速度地区不平衡

在中部地区,专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影响力已经超过该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2.2.3 高校社会专业的设置与定位存在问题

这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领域往往与体育管理、体育经济这些大的专业相互交叉。导致专业服务领域雷同,人才培养机制相似,没有地方院校特色。

2.2.4 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单一

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单一,缺乏一些与全民健身运动紧密联系的课,特别是在技术、技能培养的课程上,术科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过小,并且,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小,难以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的体育人才。

2.2.5 师资力量单薄、学生实习基地不足

有的院校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或运动技能水平低,不能满足专业方向的发展需要,学生对本专业缺乏信心。学生就业市场还比较缺乏,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很少有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就全民健身运动的基本性质来说,它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表现方式.其发展与普及的程度,直接体现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蓬勃发展,应高度重视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作用的发挥,使其培养目标与培养价值实现社会化,从而与全民健身运动形成同步发展的良性态势。同时,也要充分运用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来激发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助推下,实现全民健身健康和持久地发展。

3.2 建议

(1)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呈多样化。高等学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分层次进行。必须坚持走多种模式、多种机制的专业发展道路。社会体育专业可采以用两种发展模式来发展,一是单科院校发展模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特色的来建立专业办学体系; 二是综合院校发展模式,即借助综合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突出发展社会体育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体系,体现专业特点。

(2)为学生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这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与社会的全民健身运动紧密联系。让学生多组办各种赛事、参与一些社会实习以及进社区指导等全民健身活动,将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接受社会检验,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各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及时研究和处理新专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相适应的问题。

(3)全国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相关社会体育应用人才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和蓬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全民健身的发展速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更新观念,强化政府指导行为、加大投入、加大建设力度;加强高校社会专业教师培训工作、优化高校教师资源配置、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全面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素质。

(4)为了更好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对已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尽快形成合力,加强联合,在指导思想、办学方向、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寻求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地区的体育传统,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社会体育专业。应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高低,合理地分配招生数量,使社会体育专业教学适应各个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要。

(5)高校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的,从而加大学生就业渠道和范围。要建立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联合促进机制,三者各司其职,加强互动交流。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制定和积极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器材投入,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实习基地,加大相应社会岗位的设置;建立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系,加强对社会体育营利性组织的监管力度,坚持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可优先安排就业;社会应发挥市场机制,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同时,及时将紧缺型人才的信息反馈到学校,为学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要建立学生自主创业保障体系和其他领域的就业保障体系,在保证专业就业渠道畅通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向其他领域发展,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全面的服务和就业平台。

[1] 廖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4):13-14.

[2] 石岩.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3] 张杰,张家彬.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现状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5):110-111,121.

[4] 陈立波.全民健身运动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规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5):100-101.

[5] 沈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2,11(6):98-101.

[6] 张建会,冯贞梅.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39-40.

猜你喜欢
全民体育专业
全民·爱·阅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22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