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视角下对幼儿团体性运动游戏的构思

2014-08-15 00:54商梦石陆莉萍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8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身体儿童

商梦石 陆莉萍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1 新的时代背景——“改革要从娃娃抓起”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胎”政策将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在短时间内提高生育率,有望在五年内新增750万新生儿,这些未来的新生儿对今后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俗话说“三岁看大”。如果不能使这些未来的新生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别早期教育,那么若干年后将可能导致劳动人口素质低,不仅不能为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而且造成社会资源浪费,被社会所淘汰等负影响。新的时代背景给未来教育,特别是未来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幼儿教育时期使这些“未来的新生儿”具有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个性品质与较高的认知能力等将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让学术型与技术型人才分类发展的高考模式,就是为了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也为了让不同的人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避免人才的“千篇一律”与“扎堆”现象。未来高考的主体是未来的学生。一方面,如何使得学生在16岁做出适合自己人生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家庭影响,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认识与意愿选择。另一方面,幼儿期是个体身体成熟、心智发展、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探索出在幼儿阶段科学有效地促进认知发展与个体社会性的培养将至关重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热点

游戏活动是帮助儿童和周围现实建立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观认为“游戏是建立积极情感,调整消极情感的途径”。换言之,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具备良好的性格对儿童今后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得出,游戏的具有多个层面,既有针对身体还有针对心理;既来源现实生活,又服务未来;既能体验个人活动,也能建立相互间关系。

我国以“体育游戏”、“体育活动”做为理论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廉咏宁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幼儿心智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论述,利用体育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儿童个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体育活动过程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活动非常活跃,通过游戏观察儿童思想品德方面的优缺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康成长的极好机会。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更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反之,幼儿容易产生孤僻、腼腆、顺从、依赖、自卑、消沉、刻板等性格,在与同伴、成人的交往相处中发生困难,这将影响儿童以后适应社会、适应未来世界,制约他们发挥创造性。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发展个性,寓教于体育活动之中。郭力平、许冰灵、李琳在《游戏对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游戏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儿童通过游戏能够获得认知、语言、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在早期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活动能比游戏更能提供丰富的认知内容和经验,因此,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游戏。刘亚在《浅谈体育游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探讨了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及其对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提出要通过体育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树立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

运动游戏这一概念是并非源于本土的研究。“运动游戏”相比“体育游戏”来说,淡化了“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与体育运动项目色彩,强化了自发性和律动性的身体活动。这就意味着“运动游戏”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尚未形成完善认知能力的幼儿而提出的。例如Georgios N.Yannakakis教授在《Entertainment modeling through physiology in physical play》论述为提高智力水平、丰富知识和运动经验,幼儿需要经常参加各种身体活动,来为个性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游戏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好奇、探究、大但、勇敢、自信等,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需求,增加幼儿良好情感的体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目前,国外在运动游戏领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是否通过“Impact of exergames”(exergames是一种电子跳舞机),可以获得与一般性身体活动类运动游戏相同的效果。Zan Gao等在《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in interactive dance versus aerobic dance》一文的中,通过实验研究,对比了美国著名的电子跳舞机(Dance Dance Revolution)和传统运动游戏在“selfefficacy and Enjoyment”方面对幼儿、儿童影响变化。文中的研究结论提到,这种电子跳舞机的确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体能消耗的效果与在运动过程身心愉悦的体验,却不能在PE(physical education)过程中替换PA(physical activity)。这种电子跳舞机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彼此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并且长期对着屏幕存在伤及视力的风险。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电子跳舞机用作补充手段。Haichun Sun在《Impact of exergam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tiv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 follow-up study》指出,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也许过时了,但这种新兴的电子跳舞机的方式未必科学。在文章中,一方面作者通过实验揭露了这种新兴的电子跳舞机并没在实验数据上起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作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男孩子比起女孩子对电子跳舞机更加有积极,这与传统体育教育方式相比截然不同。因此,作者提出假设,这种电子跳舞机的方式,是否能像传统方式那样不会给因性别不同而造成效果的显著差异。

3 团体性运动游戏的构思

3.1 团体运动游戏的理念——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很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幼儿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与认知的发展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新知识也是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指幼儿将接受的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这是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是指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当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时候,建构主义称之为“认知冲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识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同化—顺应的循环往复使认知结构处在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认知结构同化—顺应的循环中不断发展变化。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幼儿的深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时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非文本结构。因此,应使幼儿的认识或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各种实际活动,例如游戏、探索、交往等,依靠“做中学”来实现。当然,更重要的是游戏还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形成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在遵守游戏规则中模仿学习谦让、轮流、协商、合作、分享等与他人、社会的交往规则。

团体运动游戏的设计理念恰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初衷。游戏虚拟场景的设计、游戏参与者之间的协作与会话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有价值的认识资料,而且游戏的编排也提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促进彼此之间想法、观点、思维方式的互动,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自主探究。

3.2 团体运动游戏的形式

团体运动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却有着共同的动作元素。这些动作元素包括身体意识、时间元素、空间元素和关系。

身体意识,是指身体各部名称,身体部位能做什么动作,身体部位能在哪里做动作。也就是说,每一个身体的部位都有不同的能力,游戏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去探索身体的各个部位,以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再结合各种动作之操作,而使运动游戏的內容因操作部位的不同而对游戏产生不同的变化这就是创造力的来源。

时间元素,是指力量大小包含轻、重、强、弱,速度的快慢包含持续时间、急停、行之变化及节奏的变化。也就是说:借由时间元素的变化,以不同的力道大小改变运动游戏的方式,透过速度的变化让幼儿体验速度的感觉,加上音乐肢体的探索让幼儿感受节拍。

空间元素,是指位置的大小,位置的变化,行径的路线、行进的方向。也就是说,在运动游戏中透过空间的变化增加幼儿空间的体验,幼儿路径改变即可创造出新的游戏方法,若将方向作个变化幼儿又将从事另一个新的游戏。若在运动游戏过程中的路径中增加障碍或变化,即可再创造出新的游戏方形式。

关系,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而将上列动作的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即可构成团体运动游戏的变化形式:“团体运动游戏=身体意识+动作名称+空间背景+利用身体的各部位去做出任何一个动作构成游戏”。

3.3 小结

综上所述,团体运动游戏这种概念的提法是新颖的、创新的,通过建立研究假设,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以幼儿为主要实施对象,我们可以归纳出:团体运动游戏是以集体为单位的身体活动性练习,它不仅提供了带有虚拟场景的多种身体运动形式的练习,而且与体育游戏相比,更加注重参与主体的内在互动,通过互动、交流达成彼此之间不同认识与想法的交换,使得幼儿对事物有全面整体的认识。团体运动游戏设计安排了一系列组合的身体活动性练习。这既锻炼了幼儿身体各部位肌肉群的运动能力和技巧,更增强了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的能力。同时也促进幼儿运动能力、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感官的感受性,也同样能够促进幼儿的个体社会性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体育游戏的内容设置、实施情况的实验研究,探索出对幼儿发展更具有促进作用的运动游戏,为幼儿体育乃至幼儿教育工作发展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指导。团体性体育运动游戏不仅仅是身体的活动,而且也是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方式,从而改变人们对于游戏的认识偏见。

面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高速发展所出现的新形势,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变化需要的新一代,探讨幼儿早期培养的新方式方法则更具有时代意义。团体性运动游戏作为未来幼儿园教育和幼儿体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促进幼儿群体身心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与价值。

[1]廉咏宁.幼儿体育活动中幼儿心智的开发与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刘亚.浅谈体育游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1).

[3]Zan Gao.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in interactive dance versus aerobic dance[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3(2).

[4]Haichun Sun.Impact of exergam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tiv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follow-up study[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3(2).

[5]黄永宽.运动游戏玩出幼儿创造力[D].第七届亚洲幼儿体育研讨会,2011.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身体儿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留守儿童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六一儿童
身体力“形”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