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广东广州 510500)
广场舞是将体育和舞蹈有机融合的艺术活动,它以优美的形体动作和节奏感明显的音乐为主要特征,通常以广场和社区的空旷场地为主要地点,因其集健身与舞蹈一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在语言和文字还未产生以前,人类就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庆祝狩猎和战争的胜利,到今天仍有很多的土著民族仍保留着古老的舞蹈文化。广场舞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大的方面,其历史悠久;与其它文化活动一样,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催生了舞蹈的产生。广场舞发展至今已经有许多个的舞蹈形式,每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各具特色的广场舞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特有的风貌,各民族身着特色服装载歌载舞的人们散布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发展,舞蹈已剥离了形成时的作用和意义,由最初的狩猎和庆祝逐渐变成后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成为如今健身广场舞。因此,广场舞来源于生产劳作和社会生活,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创造和推动了广场舞。
现代广场舞是在20世纪90年代未,开始在大街小巷悄然流行,最初是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崭露头角,继而辐射到全国各大城市[2]。当时大多出于政府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需要,国家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有:“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数量(支/街道)、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人/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数(%)”等指标要求[3]。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全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潮。政府的扶持和群众性公益组织的积极运作,到2009年前后,广场舞已经成为影响力最广的群众性活动。
广场舞蹈发展到今天,在内容上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从现有的表现形式来讲,可分为四个类别:第一,原生态的广场舞蹈;第二,经过加工整理的民间广场舞蹈;第三,极具时代特色的创新性新广场舞蹈,第四,竞技体育类舞蹈。经考察,广场舞多倾向于中老年人、退休人群和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员;亲民、健康、欢乐、易学的舞蹈是广场舞的主要亮点。
广场舞可以归属于体育范畴,但它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是体育与文艺交叉的项目,是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集体舞蹈。它具有以下特点。
2.2.1 主题欢快而场地要求不高
广场舞蹈主要是在广场上进行的体育运动,其开展舞蹈活动的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时间长短随意,充分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广场舞的场地可以随人员的多少灵活选取,不同于国标舞和现代舞对场地材质的要求,广场舞只需平坦的场地即可。场地的简单以及没有灯光、布景的渲染,使得广场舞的表现内容较简约单一。而同时大部分广场舞练习者都没有舞蹈功底,因而广场舞蹈的动作于队形编排都不会复杂,主要是通过欢快的节奏和有节律的肢体动作来博得大家的喜爱,不仅娱乐了自己还能感染周围的观众,广场舞参与者和观赏者都是热情和欢快的。
2.2.2 广场舞的集体性和自娱性
广场舞蹈是一种群众自觉参与性很强的体育类的艺术表演形式。舞蹈内容均通过集体的形式呈现,且人数上没有固定的限制,可多可少,几人的自娱自乐至几百人的集体舞动均可,通常场面都会很红火热闹。广场舞都是在小区、公园等开放的广场上进行,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因为都是自觉参与且成员大多是附近居民,较易组织。自广场舞悄然兴起之初,自娱性就是广场舞一大“卖点”。社区居民和群众在学习与表演广场舞蹈时并不功利,最多是出于健身塑体的需求,它完全是自娱自乐。如晨练的太极、日暮后的广场舞、现在流行的“快闪”,基本都是群众自发的活动。通过广场舞来抒发对生活的热情,使参与者既锻炼了身体,个人的情感又能得以宣泄,在舞动过程中产生欢快的愉悦感,集体体育运动特有的快乐感。广场舞的自娱性主要生成于酣畅淋漓的运动体验加上健身健心的附加效果,也由于此,广场舞自产生之初就经久不衰,风靡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诗言志、歌咏言、舞动容。广场舞的魅力不在于技巧的展示,而是在于积极的参与和自信体现,没有人在乎舞蹈跳的好不好,需要的是通过广场舞展现出运动、快乐、光明、积极的一面。广场舞在催化城市文明发展的同时,把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兴趣和爱好、甚至曾经素未谋面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广场舞蹈的表演内容热情而欢快,动作简单又易学、没有任何的门槛和障碍,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退休职工、学生、老师等等都参与其中,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性别、职业、年龄,谁都不用忌讳自己的舞姿是否优美,大可以跟着葫芦画样、自由发挥、随心所欲、放开身心、尽显个性风采。同时广场舞的表演方式具有有很大的灵活性,不用花钱、老少皆宜、氛围宽松、没有约束,来去自由,参与时间可长可短,完全符合现代城市生活节奏,体现参与者的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
一个民族的精神是由民族文化沉淀而成,因此,可以概括地说文化是每个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广场舞涵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内涵,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文化食粮。许多利用民间舞素材创作的广场舞,深受群众的喜爱。如:山西快板舞蹈《夸晋城》、藏族舞《康定情歌》、取材于中国舞的《潞安鼓书》、近几年曾出现过百人齐跳的《回娘家》、北京《新秧歌》等等,这些表演内容都充实和加深了广场舞。广场舞不但加强邻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而且积淀和弘扬了中国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民族素养。现在,广场舞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随着广场舞的风靡以及内容的多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行列,为广场舞注入新鲜血液,丰富了年龄层次。
广场舞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群众参与过程中,能够达到娱乐身心,促进身体健康,并能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到一种情感交流、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及运动中的幸福感。这种体验就是老百姓的梦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代表大会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是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老白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身心愉悦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场舞具有健心保健、娱乐健身、调节情绪、调节生活、调节人际关系这一显著特点,符合时代要求。
广场舞作为城乡人民闲暇时自发组织的有规模的,集娱乐、健身健心为一体的集体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健身运动。由于快节奏生活带来的高负荷高压力,交通便利导致出门步行的减少,高热量引起的过度肥胖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得广场舞的文化功能价值不断提升,成为减缓压力、娱乐交际、健身健心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此外,广场舞除了排解压力和提升人际的作用之外,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寓健身和美体于娱乐,倡导人们走出钢筋混凝土的丛林,跟随音乐一起舞动。全国各地的城市、社区广场每天的早、晚,处处能见到广场舞的影子。从退休阿姨到中年妇女到企业白领,再到男性及青少年,参与人群更加壮大。据报道2007年,湖南省长沙市早、晚跳健身排舞的人数已达8、9万;全民参与的热潮成为城市的一个亮点。各休闲广场、城市公园,每晚7点以后,成群的市民都聚集在一起跳舞。广场舞的优势主要在于“简单易学、男女老少皆宜、无需舞蹈基础、也不需舞伴、场地无严格要求”,易普及易开展及兼具健美塑身、健心健脑等现实需求,同时排解压力、改善人际、丰富闲暇生活、促进邻里交流。目前,广场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舞蹈练习人数日渐扩大、比赛表演渐多,规模日益壮大。2011年由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移动电视成功策划并举办了“舞味俱全——湖南省首届大众广场舞大赛”,参赛队伍多达400余个,参赛人员突破2万人,直接影响100万受众人群。由于湖南移动电视频道的直播报道,自首届广场舞大赛开赛以来,一发不可收。现今,湖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广场舞让人们走出家门聚集于空旷场地上随音乐舞动,这已成为城乡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身健体、提升审美能力、加强人际交往、维护社会稳定、繁荣文化生活起着特殊的作用。正如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评价:“这个活动把老百姓的业余生活都引导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来,推动了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针对不同人的身心特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应把教育分成心灵与肉体育两个方面,即“用音乐陶冶情操,用体操锻炼身体”。广场舞作为体育的一种教育活动,融入体操、音乐与舞蹈,符合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由于参加广场舞的群众的行为素质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实现和谐统一。广场文化的排舞所具备的动作队形多变、音乐节奏感强,能有效地唤起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亢奋情绪,并在练习过程中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得到表现,激情得到宣泄,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引导参与者以崇高的精神品位来支配物质的获取与享受,从而产生愉悦、欢乐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之行为意识得到有效的统一。
中华民族文化一直都追求“和”文化,从而积淀为一种崇尚和谐的“和合”思想,也就是我们说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详细的说也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6]”。广场舞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沃土,就不可能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广场舞的主要内容排舞就是一项集体运动,需要多人组成,参加者都是成员中的一部分。而要想做到动作一致、队伍变化整齐,欢快节奏协同,快慢有序的完成整套表演,每个人就必须与他人协调配合,不能我行我素、自由发挥,这样既破坏了大家的努力,也无助于个人的表演。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相鼓励,团结一致,“与他人和谐”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成为牵系大家的纽带,实现和谐统一。
广场舞扎根于群众生活也发展于生活,文化底蕴深厚,代代传承,表现形式多样,普适性强,便于全民开展,具有健身健脑、娱乐交际、排解压力等特征,是不折不扣的全民健身运动。马克思曾说:未来的人是懂得审美的人。广场舞的取材来源于民族民间的舞蹈,提取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优美动作,反映人们的生活现实,这也是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为此,政府要紧跟时代,提高文化认识意识,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审美文化需求,并在师资、场地和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借鉴各地广场舞成功的发展、推广经验,专人负责策划、组织、教学、表演、健身健美比赛和开展各类研讨会等活动,推动广场舞的良性发展。只有政府的后盾支持,教育部门和媒体的有力推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广场舞蹈才能成为群众健身活动的绝佳平台、人们排忧减压的良好渠道、实施健康和谐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与时俱进,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提倡终身体育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普及和推广广场舞这一“全民”体育项目,有助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加深文化认同感,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窦彦丽,窦彦雪.广场舞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J].四川体育科学,2012(5):92-93.
[2]李少奇,邹子为,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0(19):491-492.
[3]杨清华.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教育与人才,2011(35):89-90.
[4]王益平.排舞与广场体育文化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2(10):278-279.
[5]刘爱平.广场舞与城镇主题文化建设[J].管理创新,2013(5):183.
[6]王荣红.浅析广场舞的发展及定位[J].大众文艺,2010(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