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人才的培养①

2014-08-15 00:54苏小峰刘萍萍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体育产业人才

苏小峰 刘萍萍

(1.上海海事大学体育部 上海 201306; 2.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191)

随着“全面健身运动”在更大范围上的开展,中国未来的社会体育事业必然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尽快走出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误区,理清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1 社会体育发展中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十二五”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但是,与我国社会体育产业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素质的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更好发展,必须重视体育开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定科学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战略,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1.2 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落实,需要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达总人口的40%左右”,并确立了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已经顺利完成这一目标,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我们目前最少需要70万左右的体育指导员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全面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社会体育人口的数量将会不断上升,在2050年预计将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50%~60%,体育人口数量达到7.5亿人左右。以德国为例,目前德国的人口总数在8000万左右,而社会体育工作者就有200万人,基本达到每40人就有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市场需求和培养上的巨大缺口,迫切需要制定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和具体规划。

2 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

2.1 对社会体育的概念理解不清,缺乏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目前,关于社会体育的定义还为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基本都会将社会体育理念为理解为大众体育或群众体育,这是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对而言的,而如果想对社会体育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归类,又是相对复杂的,因为它几乎涵盖了除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外的所以与体育相关的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诸如老年体育、婴幼儿体育、农村体育、乡镇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概念都是近年来才引进或孕育出来的,因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能存在概念理解不清,人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缺乏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容易导致体育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相对落后或新生种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缺失。

2.2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不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延伸,社会体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需要社会培养出多方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然而在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专业核心培养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很多高校或者教育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忽略了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据统计,在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的只有30%左右,约40%的学生转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还有30%上下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行业,这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由于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人才就业渠道小、就业难度大,加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体育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择业标准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资源上的浪费,不利于社会体育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3 社会体育发展中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3.1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基于社会体育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种种弊端,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创办以来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高校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以下四种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特别是分流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T”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总之,无论选择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应当做到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为主干,这样才能培养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于一身并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社会教育人才。

3.2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我国的社会体育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人才的需求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加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社会体育项目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充分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特点,创办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大学生对社会期望值过高,而就业压力却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当学生缺乏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的时候,容易出现社会体育人才就业难、失业易的问题,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体育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此,教育部门在提高专业教育针对性的基础上,要在学生就业前开展就业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建立与人才市场的沟通制度,及时将了解的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

最后,教育部门还可以加强同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积极争取企业参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使高校的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岗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3 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在社会体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直观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教育工作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理论知识量的整体输出,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教学中的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推广。同时,在技术课的教学上,教育工作者要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可以通过先进的同步摄像法教学,对传统落后的人体示范教法进行补充或替代,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正确动作,提高对体育项目的分辨能力。再者,教育部门要重视对社会体育人才考试评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系统调整,使得专业考试和人才评价更具合理性、公平性和科学性,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实现社会体育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的不断改进。此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部门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的授课比重,重视与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使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方案更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1]李蕾,胡振东.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郭秀田,崔性赫,张宝华.黑龙江省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华章,2010(8).

[3]李平,刘雪光.新时期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趋势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2).

[4]周君华.社会需要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

[5]黄金容,戴朝.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才,2011(14).

[6]廖慧萍,陆元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8).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体育产业人才
人才云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