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伟
(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体育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在我国东北峰峦叠翠的大小兴安岭地带长期居住着一个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勇敢顽强的鄂伦春人被誉为“兴安猎神”的称号,他们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许多与生产劳动相关的体育项目,促进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事业的繁荣已成为推动本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发展的转型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为重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雄风,都在努力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使之焕发勃勃生机,校本课程开发领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波澜壮阔的体教改革大幕已经拉开。本文以鄂伦春族传统体育引入佳木斯大学公共体育课堂的研究为切入点,以期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这对继承与弘扬根脉深厚的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健全与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等都具有启发意义。
当前,佳木斯大学公共体育正全面进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课程内容设置上看,现代竞技体育如篮、排、足、健美操、街舞等占据大半,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却屈指可数,两者对比起来显得相形见拙,项目发展格局略显不均衡。据课题组调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渴望学习充满地域风格的传统体育知识。《纲要》中指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做好对传统体育资源的利用,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文件强调了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作为北方渔猎文化的代表,对各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普适性,如尝试着将大众化的嘎拉哈、围棋、将牌、射击,带音乐伴奏的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等优秀资源经开发后引入佳木斯大学,不但可扩大项目选择的空间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弥补了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因此,开展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教学开创了佳大体育界史无前例之先河,也为公共体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反响,对迎合教育部新一轮课改需求,贯彻《纲要》指示精神都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以鲜明狩猎风格著称于世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是我国56个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比不上阳春白雪似的高雅,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及深根固柢的群众基础。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源于农耕时代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遭到现代体育的剧烈撞击,有很多民间项目都已濒临失传,其处境举步维艰,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亦是如此。高校是知识传播的绝佳场所,高等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教师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息息相关,正所谓青年强则文化盛。佳木斯大学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该地区也是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地,深入挖掘与整理濒临消亡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资源,如皮爬犁、围棋,打球,及带有音乐伴奏的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等项目,这些都可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通过课堂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配合,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真切感受到鄂伦春族的魅力,让传统体育重新焕发活力,永葆青春本色,在校园净土上开辟一条永续发展的传承道路。因此,佳木斯大学广泛开展公共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能有效激活其潜在的生命力,有力推动了鄂伦春族传统体育精神的薪火相传,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鄂伦春族传统体育大多都是从狩猎文化中演化出来的,其项目种类繁多、运动风格朴实无华,极易让大学生掌握。笔者认为今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体能类包括拔河、赛跑、跳绳、打球、滑雪等,益智类包括象棋、围棋等,游艺类包括过家家、抓瞎、被认出、抓嘎拉哈等,表演类包括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红果舞等,大约几十余项。佳木斯大学可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安排授课内容。鄂伦春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往并没有固定的细则,随意性较强,都寓于本族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中,每天的搏杀野兽就必须掌握跑、跳、射、滑、游等技能,逐渐衍化至今,其玩法较为简单。如打球,这种球是由软皮制成,一种是小球,就是双方用手作为球拍互相击打,与羽毛球相类似;另一种是大球,就是双方用脚踢或用手进行互投,与足球和橄榄球类似。再如赛跑,分负重或不负重,有双腿被绑定和单腿向前蹦跳之分。以上项目形式简单、玩法灵活,丝毫不亚于现代体育的风范,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趣味性。因此,鄂伦春族传统体育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逐渐会成为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推广。
从佳木斯大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以来,大一在保持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大二增设了很多新颖刺激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同时也为大三、大四学生自主参加课外锻炼提供了便利,然而,这些项目的专用场地器材与学校的经济状况是成正比的,例如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手球等场地修建起来耗资巨大,器材规格需达到一定的标准,这就对财政拮据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面临着重重困难。目前,公共体育学生人数多,场地数量基本饱和,设备更新缓慢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之所以能在风雨砥砺的进程中流传至今而未被完全泯灭,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表现出了大众化、民间化、节约化的鲜明特征,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群体,和一些现代体育运动相比,不需奢侈的器材道具和华丽的比赛场地,随意性较强,省钱节地是鄂伦春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的优势,打破了公共体育室外教学的环境局限性。像抓瞎游戏就是在任意场地,无需任何器材,有一个帽子就可让同学们一起参与,扮演抓人的主角用帽子蒙住自己的双眼以最快的速度在规定区域内去抓参与游戏的其他人,如抓住后必须猜出这个人的姓名,猜错继续当瞎子抓人,直到抓住猜准为止。因此,鄂伦春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对现有俱乐部教学形成了互补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程建设带来的种种压力,适合在经费有限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普及。
鄂伦春族传统体育异彩纷呈,每个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佳木斯大学可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引入前要对如何引、怎样引等问题进行仔细的斟酌,充分考虑各个项目的优劣势,认真分析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经商讨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开发计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前期调研。佳木斯大学体育部门要组建鄂伦春族传统体育调研小组,任命教学经验丰富并擅长于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研究的老教师为组长,带领小组各成员深入鄂伦春乡基层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及群众交谈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认真做好调查笔录,各成员对项目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以期对鄂伦春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得到更深入的了解,从中掌握生存状况,以便选择出最佳的课程资源。
第二步,分析判断。学校应缜密思考鄂伦春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旦引入校园是否会对学生、教师、学校等有一定的益处,还要考虑是否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精品特色课程建设、传统文化的沿承与创新等深层问题,做到权衡利弊,对比分析每个项目与生俱来的特点,在众多的资源中甄选出适合于佳木斯大学课堂教学开展的项目,经价值判断最终确定引入的原则与标准。
第三步,结合实际。在将被确定下来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佳木斯大学课堂前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即便器材、服装、场地较为简单,也要保证硬件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学校应综合衡量现有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如项目引入的话是否能教,或怎样能教好,无任何把握的话要提前组织培训,做到有备而无患。
第四步,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公共课的主体,开设体育课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体魄,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开发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资源要体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根据学生每个年龄段心理个性需求的不同,引入的项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只有新颖有趣的项目,学生才能真正的认同与适应,只有深受学生广泛欢迎,才能保证教学顺利开展,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五步,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鄂伦春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的关键环节,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盲目的追求项目数量,而是要将质量高的项目挖掘出来后在正式开课前进行模拟试验,开发小组通过反复研究,最终看实验结果是否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这些项目中采用淘汰制,保留最受欢迎的项目,没有通过的要立即剔除,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第六步,应用实施。开发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资源在经过专家仔细检验与不断试验后,确定遴选项目,由共体部牵头组织人力编著一本相关教材,按着教材的内容统一制定教学计划,针对佳木斯大学公共体育大一基础和大二俱乐部不同的模式,合理选择课程的授课形式,安排专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和其它项目一样在校园推广实施。
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样,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面临转型时期巨大的生存压力,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正如同在浴火重生式的黑暗突围中探寻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让传统体育重归校园净土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研究证明,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作为公共课程资源被引入佳木斯大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要遵循求真务实的原则,高举以学生为本的鲜红旗帜,因校制宜地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因此,行进在全面深化教改的伟大征程中,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化道路踏步前行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鄂伦春族传统体育之树必将在阳光细雨的滋润下开花结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贡献力量。
[1]韦晓康,张延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韩有峰. 黑龙江鄂伦春族 [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