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路遥 吴用成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中国武术融健身、技击、观赏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运动。无论在强身养生、竞赛表演、散打实战,还是对人的德、毅、智、勇的培养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1]。从古至今武术就累代相传,经久不衰,不断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着,今天,在这个瞬息变幻的信息时代中,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竞技武术乃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传统武术现代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术是以套路形式展现在竞技舞台上的。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比赛杠杆,使武术以功架练习为手段,以技击实用为宗旨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斜,竞技武术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精神征服,也就是说是对观赏者而言的一种审美效应[2]。经过学校体育的一系列改革,最终我们的武术也加入到了学校体育的教学范畴之中了,理所当然也成了体育必修科目之一。由于体育个项目之间发展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使得各个项目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然而武术项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受重视,这使得武术项目的发展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重视和研究学校武术教学改革之问题,而不是把武术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也好,教练也好,应该明确对教学的改革研究是武术运动发展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
以湖北省34所普通院校竞技武术教学活动内容及开展的情况研究对象。
2.2.1 文献资料法
上网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体育科技期刊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研究的体育类期刊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2.2.2 调查法
通过分布在湖北各高校的队友及同学,对其各所在院校竞技武术开展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运用计算机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整理。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所获得数据进行认真的比较、归纳、分析与综合,得出结论。
构成现代武术主要成分的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不断对接与交融的产物,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其武术教学活动、群体社会活动和武术俱乐部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竞技武术来展开的。调查研究表明:所调查的34所高校中,其武术活动的开展的主要是竞技武术的内容,作为课程设置进行的有武术选修课(主要内容是散打和初级武术套路中的初级长拳),作为男子必修课程的是24式简化太极拳。武术群体主要是学校区域内学生自发或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管的学生组织,一般所进行的是散打、双节棍或把跆拳道也纳入其中,作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则很少开展。其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制约竞技武术在湖北高校的广泛开展。
构成教学主题部分之一的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课的教学效果。调查研究表明:34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武术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在2—3人左右的居多,很难应付本校的武术选修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初级三路拳为主,散打班主要是以一些常规的散打拳法、腿法、摔法等技法学习为主。太极拳基本上被纳入到男子必修课程之中,不过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34所普通高等院校中,从事男子必修课程之太极拳教学的老师中,90%以上系非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在学武术选修和男子必修课程的200名学生中,有85%左右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武术选修课并非自己所期望的武术课,其表现为内容单一,一学期就学习一套初级三路长拳,且动作又那么复杂,又看不到技击性,实在是花架一个。因而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点“受骗”的感觉;另外,7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形式过于枯燥,本来一个班学生人数就多(少则40人,多则60多人),而教师总是在不停的讲解、示范、领做,没有考虑到站在后面的同学根本就听不见或看不见,而且还有那么多的要求。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多不知道自己学了点什么。此外,男子必修课中的太极拳学习情况更是严重,同样的24式太极拳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版本,许多老师光说不练,只是光用语言来指导学生练习,外加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不太符合学生前的生理与心理状况,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情绪非常低,90%的学生表示,若非必修课自己是如何也不会选择太极拳来学习的。显然,武术选修课和男子必修课之太极拳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形式的枯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包括太极拳运动的理解与认识,极不利于武术运动在高校范围内的传播与推广。
在被调查的湖北34所高校里几乎每所学校都成立了自己的武术协会,这一点就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传播与发展而言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不过,据调查显示:竞技武术套路并非各武术协会的所攻项目,作为协会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对散打、双节棍(有的学校把跆拳道也列入其中)的教学与训练上,竞技武术套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通过对各武协负责人进行访谈发现:原武术协会创办的宗旨本是以竞技套路或传统套路为主,但由于学生慢慢转项,竞技套路学习班渐渐就开不下去了,因为作为协会肯定是为了满足当前学生的要求的。竞技武术不受重视现象事实上在全国高校都很普遍,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竞技武术,但实际所面向的是各类竞技学校、武术馆校或各级武术运动队而言的。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其竞技武术运动发展景况如此着实令人担忧。[3]还有就是所调查的34所湖北高校里没有一所学校拥有专项的如太极拳、形意拳、八挂掌协会。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已逐渐开始在我国高校开始沦陷,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
每年一届的湖北高校武术比赛系湖北高校间武术竞赛的重大赛事。经调查在34所高校中仅有12所高校每年派队参加,如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等。这些学校既是湖北高校的领军学校,同时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作出了自己的表率。不过,我们在对着类学校竞技武术训练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学校的竞技武术的训练表现出了与实际教学的剥离现象。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为比赛而训练,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进行个别强化训练;二、运动训练基本上与具体教学环节相脱节。三、作为高水平武术对的训练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等等。种种现象表明了在目前我省高校竞技武术训练的开展中,其训练是与武术具体教学是相剥离的,并没有对学校的武术运动的开展有太直接的表率意义。
武术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瑰宝。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心,理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尽自己的职责。竞技武术已开始淡出大学生的视线,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值得我们每一个致力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人们去反省与探讨。笔者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就目前湖北高校竞技武术发展之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对湖北高校竞技武术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学生具有能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优美的示范动作,通俗易懂的话语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求知欲。因此,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是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其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也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又快又好掌握武术技术的保证。再次,教师武术理论水平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武术的产生与发展与具体教学融合起来,将武术作为产生与发展之本的技击功能与具体动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单一问题是目前湖北各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修课程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能否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气息和特色的如传统少林拳、武当拳等融入到现代高校武术选修课程之中,来充实和丰富武术选修课程内容呢?众所周知,当今少林武功、武当武术和陈式、杨式太极拳等已被申报为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而这些拳种一般文化性与技击实用性较强,如少林拳术每招非攻即防,可单练也可对练,而且套路均短小精悍,易学易练。另外,武当拳系内家拳,即讲究外用更重视内养,其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与少林拳一样也可进行单练和对练。
武术套路运动具有动作数量多、路线方向变化多及要求多、动作连接性强等特点,同时这是学生难学难练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促进学生有序学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体育课程终结性策略,以杜绝学生惯于应付考试的“突击心理”。事实上,我们的武术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武术技术、技能,增进其健康,提高其素质以及培养其优秀品德。这并不是为了想考倒学生,是想通过教学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可跟踪的掌握式过程评价策略,即将课程考试分数合理分配到各段落的考察之中,如第一段学完考第一段,第二段学完考前两段,直至全套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好处在于首先让生去学,去经常学,其次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去学。当然,这种评价策略也有点强制的成分在里面,如采用累计测评的方法,让学生学一段考一段,学第二段后考前两段,学科成绩也被分配到各段略考试之中,学生通过多次的课外自练,可以不断感悟中华武术的魅力,即丰富了其课外文化生活,同时也使中华武术得以在校园内更好的普及与推广,达到了以评促教的目的,其功大远远大于其过。
竞技武术乃我国现代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2004年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4]。这一举措旨在教育青少年懂得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通过武术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了重塑武术运动的形象,真正实现民族体育国际化的目标,中华武术需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重塑武术运动形象的“主战场”,各级各类学校应成为武术文化本土传承的基石[5]。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武术教学、武术协会和武术竞赛的职能,尽量做到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相长。
武术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瑰宝,其集健身、技击、娱乐、养身、保健和医疗等诸多功能与一身,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人民的一份厚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变,作为武术技击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张扬,一些诸如少林武功、武当武术和陈氏、杨氏太极拳等优秀拳种相继申报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武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竞技武术乃我国现代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在中华武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竞技武术是目前学校武术开展的主要内容,作为武术教学是武术活动开展与传播的直接场所,不过就目前湖北竞技武术的开展情况来看其效果并非我们想象的一样,表现为作为武术教学师资贫乏、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和武术协会重实用技击性,轻套路训练及竞技武术训练与实际教学环节相剥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极不利于竞技武术在我省乃至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重镇的各高校,应时刻高举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大旗,为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1]卢玉龙.福建省高校武术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田桂菊.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01):18-20.
[3]张玉强,郭荣娟,刘 宇.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述评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06-108.
[4]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J].中国民族教育,2004(03):4-6.
[5]但爱兰,周 东.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武术比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0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