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在高校的快餐化

2014-08-15 00:50王金峰余水清
武术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技击快餐太极拳

王金峰 余水清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1956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太极拳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同年,国家体委组织人编定24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拳开始向大众普及;次年,国家体委把太极拳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至此,太极拳开始了竞技化之路,偏向高难美发展,技击意识逐渐淡漠。不可否认,简化太极拳和竞技太极拳比赛的出现为太极拳向大众以及高校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普及的同时,它的精髓——四两拔千斤、借力打力和阴阳哲学文化等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长期下去会造成它技击价值的丧失,文化在技术中间,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本身也是靠建立在运动本身的技击上来体现的,所以,这种快餐式的普及非但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丢失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太极禅文化公司采访过很多社会上的年青人关于太极拳的认识,得到的大多数回答是:“老人拳,老人练的拳。”在高校方面,大学生对太极拳也存在很多偏见,因为大学生很少能在大学亲眼见到和体会到能够四两拔千斤、借力打力的太极拳老师;如果这种情况在高校持续下去,大学生对太极拳存在的偏见会越来越深,它在青少年人群中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青少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希望和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秀文化可能在中国面临遗失的局面。

为避免此情形的发生,本文就针对这种快餐化现象分析了其内在的原因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1 太极拳快餐化概念的诠释

“快餐”在新华字典里出现的定义是:“预先做好的能够迅速提供顾客食用的饭食。”其突出涵义就是快速消耗。而快餐文化就是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现象。

如今随着网络迅速发展导致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着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太极拳也难免被快餐化了一番,而太极拳的快餐化在这里姑且将其定义为追求太极拳套路的速成,只学了表面动作而不知其动作的技击与养生内涵,也更谈不上了解太极拳机理的一种现象。

2 形成太极拳快餐化的原因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传播全球化、生活快节奏、阅读快餐化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1]这场革命也波及到了各行各业,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奥数速成、英语速成、舞蹈速成和跆拳道速成班已屡见不鲜,太极拳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快餐化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不仅在社会上出现了太极拳的速成班,高校的很多课程也相继开始出现快餐化,太极拳也列在其中。

2.1 高校太极拳的课时设置是太极拳在高校快餐化的客观原因

在普通高等院校里,一般把24式太极拳列为大一新生上学期的必修课,是学校规定的硬性指标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具体表现是要求学生在一学期的12周课内(当中除去考试周、体能测试周、下雨周、节假日周,大概真正学习练习的周数是12周。)掌握24式太极拳,而一周只是一节课,且一节课当中除去球类运动部分,真正太极拳的练习时间大概是45分钟左右,也就是9个小时里掌握24太极拳,这对于本身就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新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24式太极拳的全套动作是不现实的。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符合科学的,这样做的情况是,学生一堂课就需要学至少两个动作,课后也缺少老师指导和自己复习,学生第二次课就能够忘掉第一次课学的东西。能把整套动作记下来的已属不易,更别谈学习动作的文化内涵和技击价值了。长期如此,便给太极拳的快餐化滋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样是在亚洲,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做法却完全相反,例如大板大学里的一节日本剑道课,学生们只学一个动作,反复只练习一个动作,直到把这个动作练的娴熟为止才进行下一个动作练习,有时一节课或两节课就学那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练。虽然一学期下来只学了几个基本动作,但是掌握的好。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日本开创的,在传统太极拳教学中,就一个起势动作可以练两个星期,一个野马分鬃可以练一个月,直到真正掌握才教下一个动作。是否需要回归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值得反思的。

2.2 老师的专业水平是太极拳在高校快餐化的直接原因

教师是太极拳教学的组织者,是太极拳教学的具体实施者,老师的水平很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古人说名师出高徒,所以才有牛顿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是学生跟本没有巨人可站,只能站在矮人肩上。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骆方成在《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文献里调查三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水平,3所学校没有从事太极拳教学的专业太极拳教师,有个别武术教师也教授太极拳,但太极拳专项技术不是很好,动作技术不规范,理论知识不扎实。[2]相关文献表明:大多数教师不仅在理论上未深入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底蕴,对太极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一个套路的教学上,认为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教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3]这种对太极拳浅显的认识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一般,弱化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的只能是快餐化的太极拳。

2.3 教学模式生硬简单是太极拳在高校快餐化的重要原因

本文对近5年以主题“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2.3.1 缺乏感知教育,教学理念过于西化,忽视项目本身的内在文化性、逻辑性和民族性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认识感知,更应注重身体的感知和认识,拳论有:“心知方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强调的就是身体感知和认识的重要性。而目前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下的太极拳教学实际上是对传统太极拳文化的肢解,偏重于动作技术环节的传授。[4]太极拳不等同于简单的体操,每式动作都有着它的由来和技击内涵。这部分知识的传授在高校教学中基本缺失。古人是先明理后练拳,而现在的太极拳教学是先学拳后也不明理。就动作而学习动作忽视了动作形成的文化根源,亦不能将动作之间相互关联性很好的展示出来,这不符合传统武术的习练逻辑顺序,将其等同于体操式教学,自然丢失了其民族性。[4]

2.3.2 教学方法偏于西方模式,忽视该项目本身的教学规律和顺序

在经过对传统武术的提萃或改良之后而进入学校教育之中,难免受到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主流的教学方法影响,甚至说,完全按照现代体育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4]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分解—完整教学法”,教学顺序是示范动作、模仿练习。而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教学的基本顺序是先由基本桩功入手,有一定的基础后学练基本单势动作,然后才有简单的组合、基本拳架,再接着互相喂劲,最后就是散手应用等。[4]

2.3.3 教学内容单一性和不完整性

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套路动作练习。动作的拆招、同学之间的互相喂劲练习、化解擒拿等内容都少有见到,推手内容基本忽略。化解擒拿、推手正是易于体现该项目四两拔千斤、引劲落空、借力打力等特色的时候,也是太极拳体现传统文化阴阳转换的精髓之处,这些内容都省略,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传统文化内涵传承的遗漏和缺失。

3 针对太极拳快餐化的应对措施

太极拳的发展与领导人的喜欢、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关系密切。普京喜欢柔道,柔道也在俄罗斯掀起了不小的热潮;跆拳道是崔泓熙将军在1955年创立,1973韩国总统朴正熙在韩国首都汉城成立世界跆拳道联盟并任命金云龙为主席,跆拳道的发展一直受到领导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得以在2000年进入奥运会;当年邓小平的一句“太极拳好”,在全国掀起了学太极拳的热潮,各大高校相继开启了太极拳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领导人无以例外都是大学出身,倘若在大学期间他们接触到和学到的是快餐化的太极拳,那么,恐怕他是很难提起兴趣和重视此项目的。为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努力来改善这种局面、规避此情形的发生。

3.1 高校应增加太极拳教学的学时,将太极拳列为长年选修课,提供时间保障

我国大部分高校将24式太极拳作为刚入校大学生第一学期的基础课之后就结束了,后面学期的选修课基本上没有太极拳相关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理应在选修课项目上继续加上太极拳课程。例如:像太极拳推手、太极剑等项目课程。欧美大多数国家和日本一些大学在第一学期可让学生选择和尝试一至两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选定之后需进行两学年的课时学习。如果我们高校也能如此,那将有利于使学生在保证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更深入的学习太极拳的技击内涵和文化,从而掌握太极拳动作要领。

3.2 打破固有教师模式,联合民间具有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进入高校教学

本文对近年主题关于“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是:对体育教师进行师资培训。这个对策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个时间积淀的拳术,武术谚语里有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又有“十年太极、三年八卦、当年形意”,强调的就是太极拳需要慢练和时间的积淀才能出功夫。所以太极拳也不是短期培训就能够解决的,对体育老师进行所谓的培训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对此进行小修小补,它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继承优秀文化和拳种应该破格请民间有资历、有功夫、有能力的老师来教学,而不应该局限于学历这个门槛而把专业水平优秀的老师排除在外。

3.3 重视太极拳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形成适合太极拳项目的教学模式

3.3.1 重视感知教育,强调太极拳理论的指导性和教学的内在文化性

太极拳强调“尚意不尚力”。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知教育,不仅要认识感知还要有身体感知。例如:将一实心球放置地上,让学生站上去尝试,看是否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如若老师能用身体将这一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那么学生身体的体会和心里的认知会更深刻。另外,课程当中应单独设置一至两次理论课程。应让学生先明其理再学其拳。太极拳论里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明其理则方法不对,方法不对,则努力白费。

3.3.2 优化太极拳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

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文化选择六大派太极拳当中的一派,这样也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体育课程设置要体现民族性和地方特性。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太极拳推手和化解擒拿等技击性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一旦学生兴趣被提起了,也就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也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课程虽可以优化,但不能快餐化,也反对单一化和去内涵化。

总之,用“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传播太极拳,非但不能弘扬太极拳,反而有可能使太极拳庸俗化、简单化,这样继续的结果是输了整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一个起初就要求从慢练开始的运动要求去快练、速成,这可以说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太极拳的“慢”不是目的,快才是目的,但它必须通过时间的沉淀和慢练这个过程才能到达,切忌在追求快的目的中而走入快餐化。

[1]牛明汉.当代媒体如何适应“阅读快餐化”时代[J].军事记者,2002(9):26.

[2]骆方成.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83-85.

[3]陈全明.浅析我校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体育世界,2013(3):98-99.

[4]陈 威.基于文化本源的传统武术教学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94-95.

猜你喜欢
技击快餐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一只鸡的IPO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智慧快餐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