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境脉的西部民族地区教师区域教研

2014-08-15 00:47焦道利马永峰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研讨教研区域

焦道利 马永峰

(1.西南石油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2.西北民族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一、引言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形态、新媒体理念日新月异。[1]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为教师教研搭建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使教师的区域教研摆脱了“规模有限、时空限制、交互性差”[2]等困境。然而,新媒体也给有“数字移民”之称的教师带来了强有力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在“如何促进或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问题上,对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研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地处西部的民族地区,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因此,本研究基于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境脉中民族地区教师区域教研策略,旨在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路径,为解决教师教研中的问题提供新思路,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新媒体境脉中教师区域教研现状

(一)教师区域教研述评

笔者通过在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以“‘区域’并包含‘教研’”的文章226篇;以“网络教研”为篇名的文章117篇;以“虚拟教研”为篇名的文章14篇;剔除重复或无关的27篇文章。以这330篇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研究者身份各异,有一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学生群里研究者以及栏目记者等;服务领域更多倾向于中小学校;采用新媒体手段多样,如QQ群、博客圈、城域网、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主要涉及的课程有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和信息技术等;研究对象较集中,如天河部落、海盐教师博客;教研模式层出不穷,如“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模式;研究内容主要是技术平台搭建、资源建设、教研活动设计、构建教研模式、管理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然而,较多的文章以“口号式”的“网络教研——给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搭建平台式”的“基于web的网络教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构建新教研模型式”的“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松散型半离线网络教研模式研究”、“基于web2.0工具式平台”的网络教研等,仅仅在从宏观上口号式呼吁、探索式构建、技术型尝试;很少有学者从中观、微观角度研究新媒体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区域教研协作平台、有效融入到教师区域教研过程[3]以及如何建设适宜本区域教师有效应用的新媒体教学资源和改善资源的教学应用效果”[4]等方面的问题。

具体就网络新媒体区域教研的研究案例而言,其研究和实际应用仍存在严重不足。有学者认为:虽然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等各个层面都建立了形式各异的教师教研网站,如中国教师教研网、新思考等,并且以教育论坛、主题网站、教育博客群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习教研团队,如教育大发现、苏州教育博客、海盐教育博客等。但在深入研究后还是发现存在协作共创资源缺失、教师深度互动不足、教研内容浅显、参与热情短暂、管理不善等问题,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缺少一种网络教研引领机制。[5]关于网络新媒体区域教研平台构建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由于经费等原因,以基层学校为单位的网络教研平台,软硬件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形成各类信息孤岛,平台不重视用户体验、应用模块杂乱无序[6]等问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新媒体区域教研资源共享不畅、整合不足、专家引领不够、有效性较低等,部分参与者发表观点不严谨,甚至动机不纯等问题,亟待加强组织管理、规划和引领、道德约束和激励机制。[7]总之,网络新媒体区域教研中软硬件平台的搭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师教研过程的管理、教研效果评价、教师新媒体教研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二)基于新媒体境脉的西部民族地区教师区域教研实践

为了促进新媒体在西部民族地区教师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笔者所在课题组对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进行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区域教研实验。目前,该中学有两个教师备课室,每个教室有20台计算机,全部连接互联网。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一流,每个教室安装了广播、电视设备。该中学教师都参与过省、县、校三级信息技术培训,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该校教师普遍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具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

课题组在开展区域教研实验之前,开发了“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平台”,在该平台设置了区域教育信息、教学资源、区域教研、教师培训、技术服务、教师空间等多个栏目。在区域教研栏目中,主要开展主题研讨。通过主题预设或者提出问题,区域内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丰富教学信息,使区域内教师共同完成一节课、一个问题、一个主题、一门课程的教学准备并形成教学案例或问题解决方案。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首先由主持教师提交拟研讨的主题,主题必须具有共性、普遍性、可探讨性。如“如何提高东乡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校本教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能力”等。小组内讨论确定拟研讨的主题,由提交主题的教师担任本次研讨的组织者,在该平台上发布研讨主题,提出研讨要求,包括研讨时间期限、重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其次,小组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网络资料,进行思考,通过BBS和QQ群发表见解,实现观点碰撞和交流,对自己认为比较成熟的观点可以通过WIKI平台发布,同时可以整理成文发表于个人博客。再次,在本次实验中,聘请的高校专家学者及时引导和指正研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问题,引导教师开展深入思考、讨论。同时聘请的学区督学、教研员等,通过浏览博文对教师的研讨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提供教师们欠缺的相关资料。最后,在规定时间,担任本次研讨的组织者对小组成员在WIKI平台上共同撰写的主题报告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有效观点,形成系统性教研成果,并评价是否达到研讨目的,发表总结性博文,与学区教师分享。

目前本次实验已历时半年,共发表教研主题9个,各类教研主题报告和博文40余篇,教师们对本次实验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区域教研比较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使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科课程、研讨教学方法,极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组的客观分析,其整体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可以说困难重重。如实验组教师在实验初期,大家都保持高涨的热情,能够利用手机、网络积极发言交流观点,但初期的热情过后,教师们明显觉得自己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精神压力加大,除了每天的正常工作,要完成网络区域教研任务,有点力不从心。在本次实验中,课题组选择的东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是全县信息化环境建设最好、师资最强的中学,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优势,以此类推,在全县境内要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区域教研,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且任重道远。

三、新媒体境脉中民族地区教师区域教研策略

(一)培养管理层和教师区域教研意识

首先,转变管理者观念,培养其区域教研创新意识。管理者不仅要创新性地把工作重心移到课堂,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引领、维持、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实现双向交流和对话,而且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为教师提供较好的硬件平台,营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8]

其次,培养教师教研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研思维,提高区域教研创新能力。教师积极参加区域教研交流并订阅关于多媒体应用的报刊书籍便于学习和探索新媒体技术应用。另外,教师可以加入区域网络群组栏目进行群组交流、讨论新媒体应用的新技术、新理念。

(二)搭建教师区域网络教研平台

教师区域教研网络平台改变了传统教学和研究相分离的状态,使教师的教学和学习得到很好地融合,为教师在教研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增强了教师对课程和教研管理的执行力。[9]通过对当前教研效果较好的网络教研平台的梳理和分析,大多数网络平台的模块参照了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设立的五个基本框架:专业修养和学习能力、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10]主要有海盐教育博客、江苏教育博客、天河部落、教育在线等。这些平台功能比较单一,很少有平台将博客、即时聊天、微博、微信等功能集于一身,不利于区域教研人员间信息的即时传播,更不利于教研人员间及时沟通及实现资源多元化分享。因此,搭建基于新媒体境脉区域网络教研平台要集博客、微博、WIKI、微信、手机短信、BBS、社会性书签等web2.0工具于一体,[14]便于信息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三)改变教师区域教研评价机制

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对教师区域教研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诊断和过程,忽略了知识依存的背景信息,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教研趋向短视化和功利化。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多元化教研评价机制;2.注重教师基于新媒体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评价;3.实施教研团队评价方式。

(四)积极推进区域教研主题活动,以科研引领教研

笔者认为区域教研主题活动应将区域集备与网络教研两种方式相结合。首先,确认主题。其次,加深主题理解,确认课例。再次,实地课例示范。最后,课后交流研讨。课后交流研讨主要采用实地课后交流研讨和观摩后作进一步思考。教师通过区域内建立的网络栏目,使用新媒体进行实时与非实时交流,通过网络平台集体总结本次课例的成果。基于此,我们通过“发现教育问题、提交问题供大家讨论、确定主题、归因分析、教学实践、共享资源、观(听)后感、形成教研成果”模式形成一套独特的科研思路,逐渐形成“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解除困惑、以研促教、共同发展”的良好科研氛围。

(五)培训骨干教师,引领区域教研

明确新媒体境脉中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是立足于提高区域内教师队伍质量,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重点支持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引领区域教研发展。一般而言,培训内容有教学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新媒体时代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总结、反思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实地培训或网络远程培训,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在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城乡间、校际间的差异性和均衡性。

(六)构建新媒体境脉中区域教研共同体

教研共同体是指由共同愿景的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等构成的教研团体,旨在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各种教研资源,共同完成教研任务。在新媒体时代,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强强联手、就近组合、校间组合、同主题组合、跨校组合、强弱组合等,而区域教研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在区域内进行自由组合,组建一个群主,依托校际间离线教研和在线教研相结合进行互动交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能够将区域间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区域教研网络,有效整合各校的教研资源,打破各校间相对封闭的传统教研格局进而走向开放与融合,逐渐形成地域特色、地域模式,推进区域间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

(七)完善区域教研政策和激励制度

在新媒体境脉中,对教研政策体制要求更加严格,如完善规范教研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研教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科研教研工作的稳步发展。另外,教研活动需要精神上支持和物质保障,需要制订严谨的教师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把新媒体应用到教研活动中,鼓励教师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四、结语

总之,新媒体境脉下民族地区教师区域教研工作不取决于管理者向基层教师灌输了多少新理论、新知识,而在于新媒体境脉中民族地区教师观念、思维是否有了真正的转变,在工作中能否落实。因此区域教研中心要以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为核心任务,培养学校、教师、区域共同成长的意识,使一线教师在新媒体境脉下的区域教研由被动参与转化为教师自发的、有目的的自觉行为,逐渐形成“教研行为自主化”、“教研主题专一化”、“教研形式多样化”的教研氛围。[12]

[1]张建欣.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学新模式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0).

[2]焦道利.“农远工程”中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师远程培训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2).

[3]胡小勇.信息化环境中区域教研协作的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7).

[4]焦道利,张新贤.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5]戴心来,任丽燕,谌 亮.WIKI环境下网络教研的交互机制与活动路径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2).

[6]赵 旵.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框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

[7]梁碧湘.网络教研需要什么样的制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0).

[8]肖正德.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

[9]蒋敦杰.网络托出教研广阔天地[N].中国教育报,2005-12-09.

[10]张伟春.信息化教研:基于广州天河区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11]王 辉,张建欣,涂 涛.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

[12]魏晓彤.“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猜你喜欢
研讨教研区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