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4-08-15 00:54谢有顺,李德南
文艺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徐则臣乔叶鲁迅文学奖

最近两年,不少“50后”“60后”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在受到热烈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比如自我重复,灵光消逝,和当下的现实隔膜太深,等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王十月的《米岛》、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乔叶的《认罪书》等“70后”作家的新长篇则被认为更好地表现了这个时代的经验和现实,也说明新的叙事美学正在生成。

在推出徐则臣的访谈后,本期的“对话70后”,迎来的作家是王十月。王十月的写作,很少个人自我耽溺的成分,所写的多是大时代中人的喜怒哀乐。诸如《国家订单》《寻根团》《米岛》等作品,往往是刚发表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与他在坚持文学探索的同时,不忘关怀社会现实、常常能切中社会重大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参与对话的,则是青年批评家李德南。

本次对话涉及的论题较广,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哲学与文学的同一与差异,个人如何面对时代而写作,“70后”作家的罪感意识,“70后”作家在当代文学中的位置,等等,王十月均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读者们在阅读时不妨多加注意。

李德南 刘 涛

王十月,1972年生于湖北,现居广州。著有长篇小说《无碑》《米岛》等五部,小说集四部,散文集一部。共计三百万字。有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入选各种选本及《大学语文》,译成俄、英、西班牙语。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猜你喜欢
徐则臣乔叶鲁迅文学奖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朱辉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飞云江的云
乔叶的另一只眼睛
大学写作课程中的“苦难意识”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赏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