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
《私人订制》中,宋丹丹扮演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终于在生日那天做了一天的富人,终于不需要买菜都要讲价,不饶几毛钱都不舍得买菜那样度日,而是可以以亿为单位挥霍着过贵妇的生活。在生日过完,重新回到现实之后的车上,车载广播里传出了一首私人订制为丹姐的生日点播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车穿过夜色弥漫的北京城,回忆一幕幕浮现。动人的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中,父母亲的身影浮现眼前,用根植于心里的传统文化唤醒观众的心理认同。
当代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如青梅坠入酒中随温度上升氤氲出香气,不仅看到具体而微的美好细节,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香气的弥散。传统文化在电影中以情节、符号、形象或者意蕴的方式传播或显现、或变奏或潜隐,作为电影文化的根基,在当代电影中无所不在。
传统文化于电影中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用一种仪式感极强的民俗、民风,极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表征。《红高粱》的开篇中,在声声唢呐中,“我奶奶”幽怨地坐在轿子里,荒凉的黄土地,光膀子的轿夫走起来扬起的尘土,颠起的轿子,唱着的陕北民歌,处处透着一股大西北的粗狂与豪气;《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棺材一样的灰色庭院,晚上老爷翻牌子点起红灯笼,封灯,甚至有节奏的捶脚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一种寓言式的描摹。更不要说对于风俗的直接的照搬,比如电影《自梳》中的“自梳”仪式,以及《天下无贼》中极为虔诚的藏族的叩拜礼节,《卧虎藏龙》中玉娇龙行云流水的书法与俞秀莲飘逸的武当剑书更是具有浓重的民族性格,无论是照搬的仪式还是改良的神话,都刻有明显的“中国印记”。
这种情节再现的方式在历史题材或者以历史人物为蓝本的电影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赤壁》中的“投壶”与蹴鞠的情节较为典型。古代战场的残酷厮杀与传统文化的清雅底蕴相映成趣,是这类题材电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周瑜和诸葛亮却还在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就是借用这样一个传统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周瑜在敌人张狂的死后仍专注如常蹴鞠是中国古代一种游戏,“足球”的前身,作为军事训练出现在影片中,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符码《梅兰芳》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为叙述对象,十年一个段落,诉说在历史的颠沛流离中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恨纠葛。
以广为人知的传统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电影,在意欲表达传统文化方面更为直接和明显。以《西游记》为母本的电影,不管是当下引起巨大争议上映七天票房收入六亿多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还是曾经解构重塑特别彻底的《大话西游》,对于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取材于《西游记》的前八回,在完整保留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还添加了更有趣味的“九尾狐”的情节,让孙悟空这个角色的性格更为丰满,保留了原著的文化内涵。而《大话西游》的情节对原著小说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在影片最后至尊宝附身夕阳武士促成了其与紫霞的团聚自己却离开了心爱的人,至尊宝这个喜剧角色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受人生使命束缚而对个人情感只能一味隐忍克制,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画面被大块的黄色的土地填充,沟壑与土塬连绵不绝,山形地貌经过岁月的消蚀,一片荒凉。陈凯歌的《黄土地》单单从视觉上就带给人一种冲击,或温暖、或冷漠、或贫瘠、或深广,总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古老的陕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影像中被传达。诚如导演陈凯歌所说:“以养育了中华民族、产生过灿烂民族文化的陕北高原为基本造型素材,通过人与土地这种自氏族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古老而又最永恒的关系的展示。”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色彩,“中国红”也被世界符号化的元素,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很多导演通过独特的影像表达方式又赋予了红色新的意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的灯笼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女人的不幸,《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色辣椒暗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泼辣,《甲方乙方》中的红棉袄表现中国传统意识的禁锢思想;《黄河绝恋》中红五星代表着八路军顽强的精神。①
红色是生命的颜色,这种彰显蓬勃生命力的颜色作为《红高粱》整部电影的基调烘托出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那色彩不仅是陕北文化的另类彰显,更是歌颂了陕北人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自由和舒展。“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②。充满了仪式感的传统文化在村落故事中一一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这部电影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找寻,同时更是一种对将要被遗忘的农村文化的重拾与致敬。
中国电影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体现中,最核心的是伦理观念与价值观,这些在两类形象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即父亲和侠士。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能与李安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一样,隐忍,达观,承载的意义深厚。《饮食男女》开篇中,喧闹城市中的一个安静的老宅,一个老人在做鱼,抓鱼、开膛、刮鳞、一系列动作非常连贯,一气呵成,几个镜头将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直以来,父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是家庭这一最小单位的在社会中最核心的外在体现,父亲的形象及家庭的伦理观念在李安的电影中是极为重要的表现对象。父亲的处世态度即人对待社会环境的态度,李安电影中,便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神,不管处于何种挫折困境,父亲总是会给出答案:以宽容和谅解、变通达到与社会的和解。李安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都是较为明显的民族文化中的父亲形象。《推手》中老朱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在儿子身边安度晚年,《喜宴》中伟同的父母远涉重洋来催婚是为了给高家留后,《饮食男女》中朱师傅为了维系父女感情不辞辛劳地安排每周一次的丰盛晚餐。李安的影片特别注重表达是“文化沟通与伦理道德”这个大的母题,把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伦理问题放到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来探讨。正如李安自己所说,他的影片都是在讲述“一个家庭的解构和重新结构的过程”。
王全安的电影《团圆》中,台湾退伍老人的突然返回故乡,让当初的恋人陷入了选择的两难,在纠结和痛苦中,家庭伦理的观念还是战胜了个体的情感,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老伴的身边,送走曾经的恋人。一段历史、两份感情、三位老人,《团圆》用平缓、从容的镜头语言,演绎了一个极具东方色彩的家庭故事。《卧虎藏龙》表现了出神入化的武术与江南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将李慕白这个具有典型东方气质的侠义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观众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的传统礼教观念。
除了有据可查的具体的情节、符号、形象,电影还有自己更为独特的表达手法,即电影特有的声画语言所营造出的视觉效果,
电影《英雄》具有较为明显的意蕴风格,四种浓烈的色彩将电影划分为四个段落,观众会清晰地记得妖艳浪漫的枫树林,记得唯美静谧的水面,枫叶的翻飞和水滴的梦幻都营造了一种难以磨灭的视觉冲击,种种意象都传达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无限意境。影片中的“悟”从琴声悟枪法,残剑长年潜心苦志静以练字,并从无名变换迅疾的舞剑中悟出了“剑”字的精义,终于悟出了“天下”二字的真正涵义。通过战争的场景,人物语言隐含的天下之道理,形成动静、虚实、有无的相生相映,为观众开拓出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产生丰富的意境、给人含蓄、意犹未尽的心灵触动。③《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在片中一段月下舞剑的场景,剑法舒缓飘逸,流转连绵,动静之间正暗合了道教武术中的“周身处处皆太极”的原理。
《一代宗师》是香港导演王家卫的转型作品,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在电影中进行升华的作品。影片用浓浓的小资情调和另类婉约风格开创了“另类武侠”的先河,不仅包含了传统武侠电影中必备的“侠义精神”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中国武术的尚武而又包容的传统精要。
卡努杜认为,艺术并不意味着展示某些真实事件,而是去表现围绕着这些事件的各种思想感情的。在当代中国电影中,通过故事情节、形象、文化符号的展示,亦或是用视听手段来营造意蕴,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将传统文化深藏于其中,作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标签,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予以传播,如青梅煮酒,酒因青梅的香气更加的芳香四溢,让人心醉。
注释:
①③朱虹、詹秦川、耿大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电影评介》2008年第17期。
②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