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对于古人创作诗词来说,意象是必不可少的寄寓志向、抒发情感的载体。而“花”作为一个种类齐全、内涵丰富的意象更是频频出现在各大家的诗词作品中,用以表达作者的不同情感。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晚年所作的《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城看见牡丹盛开,联想到幼年在四川常听见的子规哀啼,顿感伤心欲绝,挥泪落笔,写下了游子思乡的感伤深情;而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对菊花的描写,场面可谓是雄浑壮阔,别有一番风味:“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气势磅礴,透露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和对革命运动必胜的信念;杜甫在仕途失意后也曾写下“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的句子,借桃花杨花的零落来感慨自己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受重用、无所作为的愤懑。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这样一位女子,喜欢将花融入自己的诗词中。她爱花、惜花、怜花、悲花,把花视为自己生命的投影。她,就是李清照。而李清照的一生也的确如花般青涩过、绚烂过,最终走向枯萎。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
都说这首词作于易安和丈夫闲居青州之时,但是但从词句本身来看,却更像是作于李清照的少女时期。那时的她没有与丈夫的你侬我侬、娇嗔情思,亦没有南渡后的凄楚悲凉。她满心都是家庭环境和自身才华给予她的骄傲。桂花在古诗词中出现,似都与功名利禄关系密切。但在李清照的这首词中,桂花俨然成为不慕名利、质性高雅的代名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引人注目的从来就不是深深浅浅的朱颜碧色,它轻盈淡雅的香味纵使相隔十里,仍能在空气中静静氤氲弥漫,占领你的嗅觉。傲雪的寒梅与之相对也会心生妒意,凌霜的秋菊视其高洁也会感到羞愧,百花都羡慕丹桂能在十月飘香,宠惯中秋。当年的屈子难道是缺少情思吗?为何《离骚》中香草名花无数,却独独落下桂花呢?词人为桂花向屈原叩问,而这或许也是易安为自己向古时重男轻女的社会发出的不平声:汉有蔡文姬,唐有薛涛,而大宋也有我李清照作词写文,不下于人!词人以桂自比,尽显少女的自傲与娇憨。
晚年的李清照还写过一首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描写的也是桂花的情状。“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这时的桂花虽仍是每日向人们奉献淡雅芬芳,但已没有“第一流”“冠中秋”的张扬。它只是安静地绽放,平静祥和,亦如词人此时的心态。易安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等到了“病起萧萧两鬓华”之时,过往的欢笑泪水、激动感伤就都已被时间沉淀为一种泰然淡泊,波澜不惊、宠辱皆忘。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第三子赵明诚。婚后和丈夫在京城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总是短暂的。婚后不久赵明诚出仕,李清照开始了漫长却仍不失甜蜜的相思,这首《一剪梅》便是易安相思词作中的代表。
所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或许易安的这首《一剪梅》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夏末秋初,鲜艳的红荷已经零落,空气中只余残香。傍晚时分,燥热难当,解开襦裙的飘带,独自登上水边的木兰舟,临风而立。红荷的花瓣被盛夏时节的阳光镶上了一道卷曲枯黄的边,颤巍巍从花萼飘落,稳稳停在水面,激起一圈圈静静的涟漪后随水流失在荷塘深处。一轮月影随水荡漾,抬头望去正有一行大雁飞过明月。月圆人难团圆,鸿雁传书何时才能传回你的消息?明明才刚刚离别,却已经如此想念。你的模样刚从目光中消失,就无可救药的浮上心头。“式微,式微,胡不归?”远方的那个人啊,你可知家中有个人为你牵肠挂肚、夜不能寐?
词中的红藕虽然颜色鲜艳明丽,但却已成残花。目之所及,水面上残红点点,更添离愁。这里的荷花,不再是诗人们常用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意象,而是此时词人的物化。心爱的人离开了,她就像是艳丽的红藕经过了热烈的夏季花期,只能任愁绪在凄冷的秋夜弥漫,寂寞凋零。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冰天雪地中,一朵红梅傲立枝头,仿若春之信使。梅枝虬曲盘结,点缀上冰霜尤显醉人风姿。梅花半开半合,似一名绝色女子刚刚出浴,步于庭院,以纨扇遮面。娇柔妩媚,风情无限。难道是大自然也偏爱这种花儿吗?所以才在这明月辉映的玲珑之地种下这一株梅,尽收天地灵气?对着这良辰,美景,明月,红梅,又怎能不酣畅痛饮,一醉方休呢?举杯吧,梅花自有其高洁骄傲,不必与其它凡花相较。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度了一段幸福时光,但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朝廷内部的党争愈演愈烈,牵涉赵李两家。至此李清照与赵明诚开始了在青州的十年安闲生活。这首《渔家傲》正是作于青州十年时期。
这首词直接写梅花的形象,亦花亦人。“此花不与群花比”,易安笔下的这枝梅花,兼有“梅精神”和“雪态度”,讲的是花儿的高洁傲岸。这何尝不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呢?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在女子被闺训紧紧束缚的宋朝,李清照用自己的才情征服了所有人。据说李清照曾将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看后赞赏不已,一时好胜心作祟,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说有待考证,但易安的才华可见一斑。她自是不用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寻常女子相比较。何况这时候的她有心爱的丈夫陪伴身边,还能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业,其中的骄傲自得不必多说。
李清照爱梅花,而梅花也确是见证了她一生的起起伏伏。从少女时倚门回首,佯嗅青梅的温婉可爱,到婚后因见庭院落梅而牵动对外出丈夫的思念的忧愁哀怨,再到晚年历尽风霜后挼尽梅花无人插的痛苦悲凉,李清照一路行来,步步探梅,步步生诗。
《四库提要》中说,“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秩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诗词史上成就空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她的气魄,她的情感,她的遭遇千百年来都为人津津乐道。而爱花如命的她,也在自己的无数作品中赋予了花儿纷繁的含义,引人探寻深思。
希望易安身后能葬在一棵花树之下,好让她的香魂一缕,夜半得入后世景仰者之梦,聊慰倾慕。
(东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