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剧本研究

2014-08-15 00:42姜宣书
戏剧之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奥涅金柴可夫斯基普希金

姜宣书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众所周知,普希金出生于崇尚法国文化的贵族之家,法籍家庭教师的教育使他从八岁起既能用法文写诗,后进入彼得堡贵族子弟的皇村学校,接受伏尔泰的启蒙主义思想,他早期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深受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的影响。但是他也受到来自另一方面的文化熏陶,熟悉俄罗斯民间文学的奶娘从小便用民谣和童话培养了普希金对丰富生动的俄罗斯人民语言的认识和热爱。使他了解了俄罗斯真实的国情,对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流放南俄时,东方民间文学的营养滋润着他因歌颂自由而招致迫害的孤独心灵。流放和遭受监视固然使普希金在精神上倍感压抑,但又使他因祸得福,客观上为他突破自己原先出身的社会阶层和片面文化教养的局限创造了条件,将他推到了一个集东西方文化因素和社会上下层影响于一身的中心地位。

一、普希金及其歌剧脚本《叶夫根尼·奥涅金》

社会,历史,文化各种矛盾尖锐冲突而产生的纷繁世界和复杂情感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而真实的表露。《叶夫根尼·奥涅金》这部杰作的三之六章就是在流放米哈伊洛夫村期间写成的。第三章以奥涅金与其友人连斯基到乡村贵族拉林家去做客为引子,着重描写塔吉雅娜这个春情萌动的纯真贵族少女的形象。第四章描绘乡村景物和风俗习惯,以及主人公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五章写塔吉雅娜命名日前夕的不详之梦。第六章写连斯基与奥涅金的决斗。这几章是整部《叶夫根尼·奥涅金》的关键部分,其中心人物的形象都已在这儿充分展示。无论是塔吉雅娜也好,奥涅金也好,还是连斯基,都是普希金根据自己对现实的观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但同时普希金向我们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社会生活的矛盾性,在这种展示中同样暴露出他自己也身陷矛盾交汇的旋涡之中。“一个被上流社会的苦闷无聊所折磨的年轻人﹙指奥涅金﹚因为琐事而发怒,结果违背自己的意愿,杀死了他所深爱的朋友,这难道还不够戏剧化吗?!而那个极富天赋的年轻人连斯基由于他不幸的命运和与上流社会对荣誉的要求而产生冲突,结果导致了他的死亡。难道说这样的死亡还不够充满戏剧化和触动人心吗?!”①普希金也赋予了《叶夫根尼·奥涅金》中乡村地主的女儿塔吉雅娜善良、单纯、接近穷人、亲近自然的淳朴品德和高尚精神,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将她塑造成了上流社会中一个忠于传统责任和严守道德规范的公爵夫人,据说普希金原计划是要把塔吉雅娜写成一个来自人民的姑娘,为什么后来又改写成了地主的女儿?是否以他贵族的出身和天性这样写来更得心应手?对上流社会的不满,可是又远离下层人民,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位置的奥涅金不正是普希金本人徘徊于十字路口,苦苦寻求自己出路的孤寂身影吗?

二、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

俄国的十九世纪可称为古典音乐的世纪。浪漫曲、歌剧、舞剧、交响乐、室内乐等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都有所创新。此时俄国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诸如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穆素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创作能够取得如此光辉的成就,不仅因为他们有天才和极高的技巧,而且因为他们具有进步的世界观和音乐观,对所生活的时代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在作品中充分地反映这一切。“只有到了十九世纪,音乐才和文学一样,充满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和人民性。这既体现在合理地反映人民生活方面,也体现在作曲家力求用人民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愿望中”。②穆素尔斯基就曾向音乐家们发出号召“要提出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人民进行生动的交谈。”③在这空前繁荣的局面下,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占据着最为显著的地位,任何其他作曲家此时都不能像柴可夫斯基那样把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巴拉丁斯基和拜伦的诗和音乐融合得如此自然、完美。在歌剧创作方面主要表现在音乐语言和抒情旋律的意义中。《叶夫根尼·奥涅金》可以说是旋律丰富、表现性强的抒情歌剧的典范。

1866年莫斯科成立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应聘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11年间,他成为音乐艺术各个领域的积极活动家,而且与文学,戏剧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1875年,他创作了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的一部分。总的来说,柴可夫斯基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乐观情绪和对生活的热爱,但其中也隐含着作曲家后来表现得特别强烈的悲剧性思绪。1877年,婚后的柴可夫斯基生活不幸福,作曲家的精神十分压抑。1877——1878年间他完成了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的整部创作。作曲家这一段时期的生活不够安定,这与俄国70——80年代的社会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俄国人民的音乐事业中,始终盼望艺术能够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然而,这在当时俄国的黑暗社会中这种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三、柴可夫斯基对于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赋予的美学意义

为什么在普希金《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决斗前的诗,充满了普希金对世纪初抒情诗中流行的浪漫主义“黑暗”和“消沉”的讽刺,而在柴氏那里却获得了全新的出人意料的崇高思想的美学意义?

在描写连斯基时,作曲家运用了模仿手段,虽遵循了普希金的方法,但其语言风格又不同于30年代浪漫主义的“崇高意念”艺术,和普希金在情感和思想上划清了界限。所以在歌剧中连斯基悲歌的戏剧功能加强,它成为柴氏的高潮主题,其悲剧曲调已无讽刺意味。因此,该故事情节在歌剧里成为总谱的顶峰,即连斯基在决斗前夜即兴创作的诗歌,普希金对此讽刺不已,似乎要抹杀诗人的创作才能。柴氏在歌剧中保留了连斯基的文学形象,他是俄罗斯年轻的诗人,沉睡的思想家,身受浪漫注意的熏陶。但柴氏改变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比在小说中晚了二十年。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揭示了这种历史性的典型特征。柴氏的语言模仿手法和方式,尤其连斯基的独唱部分都是针对40年代而不是20年代。他把连斯基看作十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浪漫主义而非十二月革命前。从历史学观点来看,这个矫正非常重要,它是消除普希金对连斯基讽刺的原因之一。④

作者推测,柴氏和普希金在人物形象上的冲突与描述客体的时代差别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后者而言,连斯基是同时代人,而柴氏却把诗人放在先进思想,革新进取的70年代。对诗人的认同意味着对新美学现象的重视。当我们倾听连斯基的独白时,能明显感受到和普希金的连斯基的悲歌不同的节奏表现。

90年代初,拉劳施研究《奥涅金》中连斯基的问题,他对俄罗斯歌剧和小说的相互关系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柴氏有意识的拒绝连斯基悲歌的讽刺性时,他指出,柴氏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柴氏的连斯基问题不只对拉劳施是新鲜的,其实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针对整个俄罗斯文化。赫尔岑和奥加列夫曾对普希金《奥涅金》的主人公,尤其是连斯基的历史命运作过批判性分析。赫尔岑对连斯基的典型概括,使人们在这个形象中看到了别林斯基有意忽略的思想,社会和心理内容。赫尔岑写到:“普希金的奥涅金和连斯基,来蒙索托夫的别巧林和屠格涅夫早期小说的主人公是同一类人,他们逃避现实,在幻想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四、赫尔岑对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美学影响

(一)赫尔岑和柴氏都推翻了别林斯基的冷酷“宣判”

即对诗人“马尼洛夫斯基”式命运的预言。柴氏将“富有才华”的连斯基和“首都雄师”奥涅金对立起来。他认为,普希金的奥涅金由于“寂寞无聊”杀死了诗人,也就是说他伙同连斯基的庸俗环境谋杀了他。从本质上说,他认为连斯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用曲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了实现形象意义,他利用小说的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开头部分。思考的客体是诗歌——哲学悼词和普希金强调诗人伤感的诗行。

(二)柴可夫斯基以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还击毕萨列夫

《奥涅金》总谱问世时,恰逢毕萨列夫的批判文章轰动一时,毕萨列夫认为普希金的小说人物不值得科学批判。柴氏的歌剧就是对普希金传统的肯定。作为反毕萨列夫的重要作品,柴氏意识到歌剧《奥涅金》是对毕萨列夫有力的还击!他在一封信中写到:“我对毕萨列夫对普希金的批判感到非常气愤,毕萨列夫对音乐的喜爱是愚蠢的,他热爱音乐就像爱腌黄瓜,他认为贝多芬和宙斯的厨子一样伟大。我非常崇拜普希金,也深深地厌恶诋毁其艺术的毕萨列夫和他的观点。”⑥信是柴可夫斯基于最痛苦的七月创作停滞期写的,当时他整个人还沉浸在刚刚完成的《奥涅金》的前三场中,而思绪却已飘向前方……他完全沉浸在普希金人物形象的影响下,以致有关毕萨列夫的任何信息他都非常敏感。因此他的回信里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激愤之情。同时他把自己和“厌恶”的毕萨列夫对立起来,这种趋势导致他走向了赫尔岑。赫尔岑思想对歌剧《奥涅金》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不能草率地作出任何判断。再者,柴氏对《奥涅金》,尤其是连斯基的思考过程是漫长的,因为不论在歌剧中,还是小说中,连斯基受着许多不同甚至矛盾思想的影响。

(三)赫尔岑对柴可夫斯基的方向性影响

70年代以前赫尔岑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他在柴氏《奥涅金》的“参与”不是支配作者的想象,而是在方向上予以指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柴氏的连斯基不是感伤浪漫主义,而是与之对立的革命浪漫主义。歌剧和小说中的连斯基“在原则上没有任何生活原型”这个形象的本质就是“作为文化整体原则的浪漫主义”由此“歌剧”中的连斯基的形象综合了整个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和部分西欧音乐艺术的特点,他是浪漫主义主人的代表。柴氏用普希金方式描写了连斯基的浪漫主义文化特点,不论在歌剧中,还是小说中,它都带有一系列象征性。

柴可夫斯基的诗人形象和俄罗斯诗歌的联系从19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30,40 年代。“歌剧”连斯基的悲歌并未破坏原作悲歌的诗歌性。柴氏多次承认,他非常喜爱30——40年代初的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诗人身上这一耀眼的光环吸引他选择了和后期浪漫主义相似的风格表现手法。

注释:

①米哈伊洛娃《瑰丽篇章的集束》(论普希金的小说《叶普根尼·奥涅金》 P238,莫斯科伊米兹出版社1994年。

②见《莫斯科师范学院教学手记》 第288期。

③《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集团》 新世界出版社。上卷 1987年 p59。

④ 《ЧайковскийП .И . О народности》莫斯科真理出版社 1974年 第53页。

⑤赫尔岑《自由思想》杂志 1992年 第二期。

⑥Шольп А. «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 1994年 p187。

猜你喜欢
奥涅金柴可夫斯基普希金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性格成因
浅析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咏叹调《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的场景与表演处理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
“多余人”的苦恼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