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邻避运动看邻避设施的区位

2014-08-14 04:09刘育蓓
地理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区位设施居民

刘育蓓

一、邻避运动的含义与起源

邻避运动也称为“邻避效应”、“邻避情结”,在英文中称为“NIMBY”,全称是Not In My Backyard,直译为“别在我家后院”,中文音译为“邻避”。该词最早在1980 年由英国记者Emilie Travel Livezey 提出,描述当时美国人普遍对于化工垃圾极为警觉和反感的态度,后被媒体和学界广泛使用。其含义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所建立的设施为所在区域大部分居民带来利益,但是设施周边居民却承受设施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污染,从而引发这部分居民的抗争行为。

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工业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影响力首先在美国显现。邻避运动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公民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笔者就曾有过在选房时,其它条件都非常好,但因离高压走廊较近,权衡再三后放弃的亲身经历。同时,“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为邻避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超出了公众忍耐的限度,并且缺少能让公众信任的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 冯永峰)。因此,中国的邻避运动开始呈现暴发的态势也就不足为奇。在2013年5月19日北京举行的首届“邻避运动案例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邻避运动时代”。

二、邻避设施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所谓邻避设施,是指设施本身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想象中或事实上的威胁而受到居民选择性抵制的设施。例如,垃圾掩埋场、污水处理厂、核电厂、火电厂、炼油厂、石化工厂、大型变电站、无线电移动基站、磁悬浮、焚化炉、墓地、机场、精神病医院、监狱等。

邻避设施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城市邻避性设施与其它公共设施一样都是为全体社会公众所服务的。二是具有负外部性,往往有直接或潜在的污染性和危险性,可能产生实质或潜在伤害身体或财产价值的威胁。包括空气、水质和噪声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此外也有一些非环境的影响,如房地产价格下降、心理不悦和社区耻辱等。三是成本与效益不均衡。通常邻避设施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产生的效益为全体市民所共享,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即环境的成本则集中在少数特定人群(设施附近的居民),造成了成本与效益的不对称,从而导致不公平。因此,居民往往会强烈反对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家附近,即所谓的“后院”。台湾学者李永展认为,邻避设施虽是地方不愿意接受的设施,但却是达成部分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而这类设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使其在设置或选址时,遭遇极大阻力和争议。依据邻避设施规模和层级,还可分为区域性、市际性、全市性与邻里性四种类型。

三、邻避设施的区位

1.邻避设施对社区环境的多重影响

邻避设施大多位于城市内部或郊区。由于其类型的多样性、功能的特殊性,对社区周边的生态、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

(1)影响自然环境。受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邻避设施可能或多或少地造成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如邻避设施建在城市,会对城市土地利用造成压力,空气与水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影响。而在郊区或农村,会占用农业耕地,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因此,目前一些邻避设施因遭到城镇居民的强烈反对而转移到农村也并非真正的、公平的解决之道。

(2)影响居民安全和身心健康。基于邻避设施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如垃圾焚烧厂)以及某些邻避设施(如核电站、加油站)存在高风险,因此可能会导致设施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负面影响,缺乏安全感。

随着现代公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于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己居住地附近。诸如学校、医院、文化体育中心等传统上一直属于非邻避类型的设施,也并非像传统观念上“越近越好”,而是希望位于合适的距离范围内。而一些容易引起心理不适、不悦的邻避设施,如精神病院、监狱、戒毒所等,大家更是避之不及,以至于“在一些地区,邻避设施的兴建甚至将造成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

(3)影响经济与社会环境。邻避设施一方面可能导致设施附近的房产贬值,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社区乃至周边更大区域投资机会的减少。对一些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地区,如以旅游为主的地区的特色资源也会造成损害。邻避设施选址不当,容易加深群众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激化矛盾并诱发群体性事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2.邻避设施的主要区位因素

由于邻避设施类型多样,可能带来的环境、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在区位选择上有很大差异。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结合邻避设施的功能及邻避影响,进行如表1的分类。

可见,邻避设施的区位因素复杂多样,客观上造成了其区位选择难度增大。“邻避型设施区位属多目标区位问题……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既要考虑设施的正面影响,即提供的服务,又要考虑负面影响,即带来的邻避效应,这实际是一个优化问题”。因此,在邻避设施选址时,应加强基于“调查—选址—布局”的程序研究,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基础上,构建多目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位模型,增加方案选择的多元性和科学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址。

事实上,加强科学研究,加大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信任基础上的多元协商与审议机制,实行合理环境补偿机制,都能有效缓解邻避冲突,甚至转“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台湾地区垃圾发电行业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图1)。新北市八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周围的绿化区开满了对环境非常敏感的野百合,经常吸引市民来拍婚纱照、明星来拍电影,还有一些市民选择直接在发电厂大厅举办婚礼。

因此,期待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中国的邻避运动能逐渐减少,更多的邻避设施能与居民友好地比邻而居。endprint

一、邻避运动的含义与起源

邻避运动也称为“邻避效应”、“邻避情结”,在英文中称为“NIMBY”,全称是Not In My Backyard,直译为“别在我家后院”,中文音译为“邻避”。该词最早在1980 年由英国记者Emilie Travel Livezey 提出,描述当时美国人普遍对于化工垃圾极为警觉和反感的态度,后被媒体和学界广泛使用。其含义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所建立的设施为所在区域大部分居民带来利益,但是设施周边居民却承受设施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污染,从而引发这部分居民的抗争行为。

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工业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影响力首先在美国显现。邻避运动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公民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笔者就曾有过在选房时,其它条件都非常好,但因离高压走廊较近,权衡再三后放弃的亲身经历。同时,“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为邻避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超出了公众忍耐的限度,并且缺少能让公众信任的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 冯永峰)。因此,中国的邻避运动开始呈现暴发的态势也就不足为奇。在2013年5月19日北京举行的首届“邻避运动案例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邻避运动时代”。

二、邻避设施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所谓邻避设施,是指设施本身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想象中或事实上的威胁而受到居民选择性抵制的设施。例如,垃圾掩埋场、污水处理厂、核电厂、火电厂、炼油厂、石化工厂、大型变电站、无线电移动基站、磁悬浮、焚化炉、墓地、机场、精神病医院、监狱等。

邻避设施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城市邻避性设施与其它公共设施一样都是为全体社会公众所服务的。二是具有负外部性,往往有直接或潜在的污染性和危险性,可能产生实质或潜在伤害身体或财产价值的威胁。包括空气、水质和噪声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此外也有一些非环境的影响,如房地产价格下降、心理不悦和社区耻辱等。三是成本与效益不均衡。通常邻避设施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产生的效益为全体市民所共享,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即环境的成本则集中在少数特定人群(设施附近的居民),造成了成本与效益的不对称,从而导致不公平。因此,居民往往会强烈反对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家附近,即所谓的“后院”。台湾学者李永展认为,邻避设施虽是地方不愿意接受的设施,但却是达成部分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而这类设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使其在设置或选址时,遭遇极大阻力和争议。依据邻避设施规模和层级,还可分为区域性、市际性、全市性与邻里性四种类型。

三、邻避设施的区位

1.邻避设施对社区环境的多重影响

邻避设施大多位于城市内部或郊区。由于其类型的多样性、功能的特殊性,对社区周边的生态、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

(1)影响自然环境。受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邻避设施可能或多或少地造成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如邻避设施建在城市,会对城市土地利用造成压力,空气与水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影响。而在郊区或农村,会占用农业耕地,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因此,目前一些邻避设施因遭到城镇居民的强烈反对而转移到农村也并非真正的、公平的解决之道。

(2)影响居民安全和身心健康。基于邻避设施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如垃圾焚烧厂)以及某些邻避设施(如核电站、加油站)存在高风险,因此可能会导致设施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负面影响,缺乏安全感。

随着现代公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于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己居住地附近。诸如学校、医院、文化体育中心等传统上一直属于非邻避类型的设施,也并非像传统观念上“越近越好”,而是希望位于合适的距离范围内。而一些容易引起心理不适、不悦的邻避设施,如精神病院、监狱、戒毒所等,大家更是避之不及,以至于“在一些地区,邻避设施的兴建甚至将造成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

(3)影响经济与社会环境。邻避设施一方面可能导致设施附近的房产贬值,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社区乃至周边更大区域投资机会的减少。对一些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地区,如以旅游为主的地区的特色资源也会造成损害。邻避设施选址不当,容易加深群众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激化矛盾并诱发群体性事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2.邻避设施的主要区位因素

由于邻避设施类型多样,可能带来的环境、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在区位选择上有很大差异。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结合邻避设施的功能及邻避影响,进行如表1的分类。

可见,邻避设施的区位因素复杂多样,客观上造成了其区位选择难度增大。“邻避型设施区位属多目标区位问题……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既要考虑设施的正面影响,即提供的服务,又要考虑负面影响,即带来的邻避效应,这实际是一个优化问题”。因此,在邻避设施选址时,应加强基于“调查—选址—布局”的程序研究,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基础上,构建多目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位模型,增加方案选择的多元性和科学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址。

事实上,加强科学研究,加大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信任基础上的多元协商与审议机制,实行合理环境补偿机制,都能有效缓解邻避冲突,甚至转“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台湾地区垃圾发电行业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图1)。新北市八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周围的绿化区开满了对环境非常敏感的野百合,经常吸引市民来拍婚纱照、明星来拍电影,还有一些市民选择直接在发电厂大厅举办婚礼。

因此,期待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中国的邻避运动能逐渐减少,更多的邻避设施能与居民友好地比邻而居。endprint

一、邻避运动的含义与起源

邻避运动也称为“邻避效应”、“邻避情结”,在英文中称为“NIMBY”,全称是Not In My Backyard,直译为“别在我家后院”,中文音译为“邻避”。该词最早在1980 年由英国记者Emilie Travel Livezey 提出,描述当时美国人普遍对于化工垃圾极为警觉和反感的态度,后被媒体和学界广泛使用。其含义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所建立的设施为所在区域大部分居民带来利益,但是设施周边居民却承受设施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污染,从而引发这部分居民的抗争行为。

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工业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影响力首先在美国显现。邻避运动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公民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笔者就曾有过在选房时,其它条件都非常好,但因离高压走廊较近,权衡再三后放弃的亲身经历。同时,“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为邻避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超出了公众忍耐的限度,并且缺少能让公众信任的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 冯永峰)。因此,中国的邻避运动开始呈现暴发的态势也就不足为奇。在2013年5月19日北京举行的首届“邻避运动案例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邻避运动时代”。

二、邻避设施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所谓邻避设施,是指设施本身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想象中或事实上的威胁而受到居民选择性抵制的设施。例如,垃圾掩埋场、污水处理厂、核电厂、火电厂、炼油厂、石化工厂、大型变电站、无线电移动基站、磁悬浮、焚化炉、墓地、机场、精神病医院、监狱等。

邻避设施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城市邻避性设施与其它公共设施一样都是为全体社会公众所服务的。二是具有负外部性,往往有直接或潜在的污染性和危险性,可能产生实质或潜在伤害身体或财产价值的威胁。包括空气、水质和噪声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此外也有一些非环境的影响,如房地产价格下降、心理不悦和社区耻辱等。三是成本与效益不均衡。通常邻避设施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产生的效益为全体市民所共享,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即环境的成本则集中在少数特定人群(设施附近的居民),造成了成本与效益的不对称,从而导致不公平。因此,居民往往会强烈反对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家附近,即所谓的“后院”。台湾学者李永展认为,邻避设施虽是地方不愿意接受的设施,但却是达成部分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而这类设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使其在设置或选址时,遭遇极大阻力和争议。依据邻避设施规模和层级,还可分为区域性、市际性、全市性与邻里性四种类型。

三、邻避设施的区位

1.邻避设施对社区环境的多重影响

邻避设施大多位于城市内部或郊区。由于其类型的多样性、功能的特殊性,对社区周边的生态、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

(1)影响自然环境。受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邻避设施可能或多或少地造成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如邻避设施建在城市,会对城市土地利用造成压力,空气与水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影响。而在郊区或农村,会占用农业耕地,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因此,目前一些邻避设施因遭到城镇居民的强烈反对而转移到农村也并非真正的、公平的解决之道。

(2)影响居民安全和身心健康。基于邻避设施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如垃圾焚烧厂)以及某些邻避设施(如核电站、加油站)存在高风险,因此可能会导致设施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负面影响,缺乏安全感。

随着现代公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于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己居住地附近。诸如学校、医院、文化体育中心等传统上一直属于非邻避类型的设施,也并非像传统观念上“越近越好”,而是希望位于合适的距离范围内。而一些容易引起心理不适、不悦的邻避设施,如精神病院、监狱、戒毒所等,大家更是避之不及,以至于“在一些地区,邻避设施的兴建甚至将造成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

(3)影响经济与社会环境。邻避设施一方面可能导致设施附近的房产贬值,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社区乃至周边更大区域投资机会的减少。对一些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地区,如以旅游为主的地区的特色资源也会造成损害。邻避设施选址不当,容易加深群众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激化矛盾并诱发群体性事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2.邻避设施的主要区位因素

由于邻避设施类型多样,可能带来的环境、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在区位选择上有很大差异。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结合邻避设施的功能及邻避影响,进行如表1的分类。

可见,邻避设施的区位因素复杂多样,客观上造成了其区位选择难度增大。“邻避型设施区位属多目标区位问题……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既要考虑设施的正面影响,即提供的服务,又要考虑负面影响,即带来的邻避效应,这实际是一个优化问题”。因此,在邻避设施选址时,应加强基于“调查—选址—布局”的程序研究,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基础上,构建多目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位模型,增加方案选择的多元性和科学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址。

事实上,加强科学研究,加大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信任基础上的多元协商与审议机制,实行合理环境补偿机制,都能有效缓解邻避冲突,甚至转“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台湾地区垃圾发电行业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图1)。新北市八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周围的绿化区开满了对环境非常敏感的野百合,经常吸引市民来拍婚纱照、明星来拍电影,还有一些市民选择直接在发电厂大厅举办婚礼。

因此,期待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中国的邻避运动能逐渐减少,更多的邻避设施能与居民友好地比邻而居。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位设施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
区位分析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