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吕波
培根有一句名言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他把阅读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教学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发展人的思维和审美的能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路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在阅读中徜徉,尽情汲取浓郁的精神养分,期待我们的心灵丰润起来。
一、研读,授之以渔
阅读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如果“读懂”是对文章字、词、句、篇的阅读感知,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那么“研读”就是反复咀嚼字、词、句、篇在表达上的意义和作用,是一个深化认识的探究过程。
在引导学生阅读《带脚环的大雁》的时候,我就侧重重读这一方法的运用。我组织学生三次重读:重读小说独特的开头,重读小说的整体框架,重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在重读的那个精彩片段写了一只家鹅看到天上野鸭群飞过时,流露出苦闷、忧伤的表情。大部分学生不相信动物会像人一样有如此生动的表情,他们认为这只是作者夸张的写作手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请他们看纪录片《迁徙的鸟》视频片段,他们看到当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时,农场里的鸭子躁动不安起来,扑扇着翅膀,伸长脖子仰望天空,露出悲哀的神色。此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们脸上难以置信的惊愕。
我让他们再次重读那个精彩片段,这次读完后,他们的话多了起来。有的说他终于知道一只鸭子也会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有的说他明白“不自由毋宁死”原来对于动物也是适用的;有的说只有热爱大自然熟悉动物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有的说他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反复读一本书。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重读中,轻松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许多多平等的生命。在重读中,学生学会了真正的思考。
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我努力做到让人和动物间的和谐乐章在品词、析句、悟文、拓展中悄然奏响,让孩子们在情感的世界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在为燕子焦急、担心之际,我让孩子们连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并认真想一想,在读这一段话时,心情前后有什么不同?孩子们马上体会到前面是为燕子的安危而担心,后面是为燕子的得救而庆幸。在体会政府的关爱之情时,围绕“呼吁”这个重点词语,我创设情境:如果你是电视台的播音员,你准备怎样播报这条新闻?孩子们不一会儿就小手高举,有的建议声音要响亮,因为呼吁就应该是大声的;有的说要充满感情,因为呼吁要以情动人,让大家一起参与救援;还有的说,语速要急速,因为要急着救燕子,所以呼吁时就要急切些。你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们明白了“呼吁”的意思,体会到了政府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而在感悟小姑娘贝蒂对燕子的爱心时,我牢牢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这个词,引导学生从“不在乎”感受人物内心的“在乎”。那么,贝蒂不在乎什么?她只在乎什么?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感受贝蒂对燕子的珍爱之情。接着,我又一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贝蒂跪在冰天雪地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燕子,对燕子小心呵护的动作和表情,想象她会对燕子说些什么?通过想象,一个鲜活的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小姑娘贝蒂是多么珍惜手心里娇弱的小生命呀!最后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掌握阅读的本领,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为终身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质疑,学贵有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尽情地质疑。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一位同学首先站起来说,课文明明是写扫路人的,却有一句话写道:“笑声惊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地。”这句话好像和课文没多大联系,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呢?我大力支持:“你有一双慧眼!不仅注意到了扫路人,连小鸟都注意到了。读得多仔细呀!写在黑板上,署上大名。”
孩子们一看,来劲儿了,接连提出好多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有价值!我引领着孩子们带着疑问探究课文,唤醒了他们学习的热情,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学的本质意义不正是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吗?
三、想象,激发创新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把丰富的东西创造化,从而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引发另一种意境,从一个创新联动另一个创新。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多么想知道园子内是怎样一番景象啊,红杏,请你来告诉我吧。园子内被学生借红杏之口描绘得美轮美奂,花树相映,池桥相连,房塔相携,有静有闲,有阳光,也有雨露……真是想象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想象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有多迷人,园子就有多迷人!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机械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想与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园子中既然这么迷人,红杏啊,你为何还向往园子外的风光呢?”红杏答:“园子毕竟是园子,与大千世界相比,我相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那么你在外面遇到了哪些精彩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是或否也有无奈?”孩子们畅所欲言。在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充满丰富想象的话语里,不仅感知了美,也鉴别了丑,还学会了用辨证的观点来看事物、看问题、看世界。像这种想象思维练习,教学效果会如何呢?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精彩洋溢的课堂是生机勃发的,站在课堂你会觉得心中漾起满足,教与学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体验。
这种激发想象的做法让我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就像个魔术师,每堂课都带领孩子行走在奇特的世界里。不仅增强了学习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这样捧着书,与孩子们在诗意的课堂中对话,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纯净的、明朗的,孩子们眼神中的淘气与狡黠也逐渐隐退,充满了对美好与高雅的无限神往。我深知,阅读教学的研究之路是永无止境的。但我怡然心向往之,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让我们昂首阔步在阅读教学之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