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
【摘 要】专业化是一个职业发展的最终方向,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我国高校辅导员主要有两大职能:政治职能和管理职能。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职业理想缺失、双线晋升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应尽快制定辅导员专业化标准,实现有标可循;畅通双线晋升渠道,坚定辅导员职业理想和信念。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能
1.思想教育
在目前各大高校的辅导员的职能主要是以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主,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领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维护了校园的稳定。所以在对从事该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中国党员,政治立场坚定,拥护我党的纲领和各项政策。高校辅导员的基本中心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综合管理
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能就是综合管理,对从大学生入校以来的一切日常事务,包括日常行为评定、宿舍卫生安全、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学生违纪行为的处理、特困生资助等,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评定、档案整理等在校大学生的所以日常事务进行管理。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瓶颈
1.双线晋升渠道不畅通
2006年我国从制度层面对辅导员角色进行了定位,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该政策的出台对辅导员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辅导员既可以参加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也可以在从事学生管理等工作在行政级别上有所发展。这种“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发展路径,极大激发了广大辅导员的干劲。但大多数高校却在该政策的具体落实中却难以良好实行,主要表现在:辅导员职务晋升和职称待遇上没有能够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环节中有较大的困难。比如,许多院校没有设置副处级或处级辅导员,每个院系除了一个分管学生的副书记外,其他辅导员都只能是科级或科级以下,这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再如,辅导员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划归教师行列评审,但由于辅导员日常行政事务非常繁忙,要想跟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按同一标准进行评比,那是有很大困难的。此外,个别高校还不承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不允许其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只能从事行政工作。因此,从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上看,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发展渠道的不畅通严重影响着其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日常工作繁杂,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
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但事实上,辅导员不仅承担着班级管理、安全教育、公寓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咨询、社团指导、催缴学费、评奖评优等工作,承担了所有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工作。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本应作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工作中“放电多”与“充电少”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辅导员往往就处于“放电多”的状态,将全部的智力、能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缺少“充电”的时间和精力,面对一届届带着新知识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偶尔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放电”与“充电”的矛盾还体现在辅导员专业的“持续力”上。在高校工作,每一个人都会感到学历的压力,都想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这也包括辅导员。但是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在短时间内如果没有机会进行专业提升,其大学、研究生阶段所进行的专业学习就很容易被过时、淘汰。今后如果想再在本专业领域提高学历层次,难度加大,这也是许多辅导员感到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
1.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建立常态化专业建设
各大高校及教育部和省级辅导员培训基地应加大辅导员培训的力度和广度,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要做好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高级研修和学位学历教育等各个层次的培训,加强对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专项知识等的教育,从而建立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2.畅通双线晋升渠道,解决发展后顾之忧
在行政级别上,应该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规划与其他行政干部不同的提升渠道和发展空间,除了设置一般性的副处级辅导员和处级辅导员外,还可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提升制度。比如“3-5-8”晉升激励机制,即本科生毕业后从事辅导员工作,工作业绩突出、考核优秀,即有可能三年晋升副科、五年晋升正科、八年晋升副处。
3.构建合理的辅导员工作体系,搭建辅导员健康成长的平台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体系通常分为三级,即学校层面的领导层、院(系)层面的指导层和基础层面的工作层。辅导员是最基本的工作层,学校可以对工作层进行进一步分解,比如构建专兼职辅导员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或辅导员和班导师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这些既可以缓解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可以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互动平台,增强辅导员指导的力度和学生自我管理的力度,使辅导员走出“保姆”的角色误区,成为在校学生的“导师”。
参考文献:
[1]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3):19-22
[2]郑金鹏.美国如何推进大学生管理专业化[N].中国教育报,2008-05-12(5)
[3]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定位、标准及其达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