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剑英
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因写作素材欠缺而使文思难以拓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素材的选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从素材感知、素材筹划、素材控制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展示才情,写好议论文。
一、素材感知,训练时把握多维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素材意蕴,首先要提升学生看待素材的眼光。
生活中并不缺少好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取决于学生开阔的生活眼界、文化视野和思想空间。眼界狭窄的人,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能就事论事,难以发现素材内蕴的意义。写作训练中,要结合素材意蕴的发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反思人生和社会,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素材里的意蕴。
实际上,好的素材的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厚的,其意蕴要通过深究或借助恰当的延伸而得到揭示。比如下面这则素材:
发电站和汽车排放污染物破坏鲜花产生香气分子,鲜花不香,扰乱昆虫闻香识花、寻找食物的能力,并阻挠它们为农作物传花授粉。1/4的蜜蜂群落产生“群体崩溃紊乱”现象,因此消失。
这是一则环保的素材,写作可用的范围极小,但教师若能从哲理思辨的角度开启学生的思维,那么,这则素材内蕴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含义就会让学生心有灵犀,从而在训练中有了自己的领悟,运用这则素材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人生和社会:文中的“香气分子”,蜜蜂的“群体崩溃紊乱”现象不也跟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相对应吗?道德品质的“香气分子”不断消解,我们的民族是否也会像蜜蜂种群一样“群体崩溃紊乱”呢?“意义”的发现和创造性的转换,使得素材内蕴的点就会充分地被挖掘出来。教师应当训练学生用自己的主观“经验”去感知素材,挖掘素材深“藏”的意蕴,对素材的内涵作透彻把握。
感知素材意蕴,还要训练学生寻求命题与素材的“契合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学生感知的素材只有与命题和谐共振,素材的价值才能得以显现。寻求素材与命题的“契合点”,必须引导学生借助思维的方法,抓触发,将命题与素材的某个侧面(某种状态、某种原因、某种结果等)建立联系;抓感悟,以理性的思辨的眼光去看待素材,力求有穿透力,感染力;抓相关相反,拓展思维探寻的面,使命题与素材的结合更深刻。“三抓”尝试连接,或深入挖掘,或注重联系,或溯因推果,或正反对比,或辩证思考,紧紧抓住命题与素材的某一点进行生发,使得素材能逼近命题,烛照其中逻辑之美、思想之美,显示深刻意蕴。
素材感悟,教师还要在写作训练中提高学生写作势能。必须经常给学生提供命题与素材“碰撞”的平台,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思想高度,提高认识水平,把握素材多维意义,挖掘素材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一则写作素材与多道作文命题尝试连接,进行感悟分析,尽可能多角度地挖掘素材适用的主题范围,将素材与现实作对应思考,与哲理作试探对接,使素材内蕴的意义得到深入的挖掘,力促写作素材能在不同的作文命题中得到灵活运用。要在这个经常性的反复的演练中促思,启智,让他们各自精心准备的素材成为议论文构思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议论文写作的各种“方塘”之中。
二、素材筹划,积累时强调系统性
学生议论文写作,面对作文命题,不只是审清命题者的意图,还包括优化选择积累的素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筹划,让学生的素材自成系统,有序积累,使个性化的素材在写作时,能用得上,用得好。
指导学生筹划自己的素材,应该形成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素材系统。素材的积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比如科技、文化、民族、人类、人性的角度,或者人物、意象、生活现象、社会热点、名著的角度,作有侧重点地系统地积累。写作中,有意识地将自己颇有“研究”的素材与命题进行“碰撞”,写出富有个性又容易出彩的议论文。比如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直面真相》就围绕“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两句铭文,从人性的角度,用巴金、季羡林直面反思自己文革历史的经历,论述“在直面真相之上,一定需要一个温暖而光明的人性路径”的观点,引用了迟子建作品《白雪乌鸦》、加缪作品《鼠疫》,阐述面对灾难时人性之恶,期待复苏人性的温暖与善良。文中还引用索尔仁尼琴、余杰、贾平凹有关人性的阐述,加强论述的力度,独特的“人性”系统的素材,使得全文达到了较深的思想深度。
对素材作系统化的筹划,使得学生运用素材有了深厚的根基,积累的素材之间也有较紧密的联系,这样在构思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延伸,有利于激活思路,用自己独到的素材构思,写出有个性色彩的作文。
素材的筹划还要讲究素材与素材的嫁接组合,点上加深,面上拓宽,使文章在厚重的内容中显示出深广的内涵。一篇议论文巧妙地将当今女孩追求骨感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嫁接,论述当年文人画士用病态的审美观引导种梅人将自然梅摧残成病梅,而今天骨感美女无疑是病梅的影子,病态的审美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病梅与骨感美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嫁接组合在一起,由此及彼,追根溯源,使得文章的观点得以强化深入,突出了素材在论证分析中的力量,使得阅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为作者睿智的思考而赞赏不已。这种组合既讲求写作灵感,临时拼接;也讲究平时的练习嫁接,形成独特的系统,写作时化于笔端,写出佳作。
为了提高议论文作文素材使用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学生筹划素材时,要按照议论文结构部位思维呈现习惯及行文结构框架来积累素材,可以考虑写作素材与议论文结构的对应性的配合。比如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写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写作素材在这类结构的文章不同位置的使用。比如张爱玲说:“我们相信人,但我们不相信人性。”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在她看来,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好的,但太多的欲望与诱惑让人性变得丑恶与黑暗,也便不再相信有善心的存在,我们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我们坚信:善心是风吹不散的阳光,人性本善,世界更多的是光明”。像这类结合有争议的“名言”素材的论述,结合不同的作文命题使用时,它的位置一般要放在“转”的位置上,而且大多结合对社会现象作深入阐述,形成系统的论述结构。
对于素材的筹划,应当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喜好和个性。通过系统性的素材积累,使其定向、深入地对某一方面的素材进行“探究式”的积累,这样旁涉其他素材,写作议论时,角度迥异他人,极易收到较好的写作效果。
三、素材控制,写作中注意指向性
议论文写作素材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据命题的内涵或是表达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素材转化为文中经过加工的题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个性化的素材融化在不同的命题之中,同自己作文的思考方向、议论角度和中心论点有机结合,使得素材使用处于“可控”的范围内,让精心准备的素材可以“一材多用”,以应对不同的议论文。
素材控制首先要注意写作时指向性的控制。这个指向即命题与素材的契合点,契合点是对素材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也是转述要重点突出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命题控制论述的方向,保证不偏离命题。有这样一则素材: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宇航局说是三十万公里,走了三十万公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一个乡村老人用三米长的井绳,却打捞起了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在这里,“月亮”可看作一个喻体,它的对应物可以是幸福、目标等,这为素材不同方向的延伸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三十万公里”与“三米长”,强调的是遥不可及与近在咫尺,关键看人类如何把握;“冰冷的石头”与打捞起的“美丽月光”,连接着理性判断与感性审美的两端,既可以论述井绳捞月是美好的空想,而科技才能让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肯定井绳捞月的美好,高科技可以“征服”自然,却无法亲近自然。这说明具有不同认识的角度,联系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象,针对不同的命题,素材将产生不同的价值点,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控制好素材的指向性,应该让学生在素材多重意蕴的比较中,练习针对不同的作文命题,寻找素材与不同命题的对应点,使其精心组织的素材,与命题产生主观联系,有效链接。
素材控制还要讲究写作中的层次指向的控制。素材的组织,既要服从逻辑的规律,也要兼顾形式的要求,根据文章结构的层次有区别地使用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讲究素材的梯次部署和层次安排。
200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考生要论述的是“真正的好奇心”,但他却组织了鲁迅笔下国人争先恐后看“砍头”的好奇心,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好奇心,阿Q“革命”的好奇心,及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的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芸芸众生对卡西莫多的好奇心等“好奇而无心”的素材,为“真正的好奇心”的素材作铺垫。这些素材有主有次,指向明确,使得全文构成数层架设,议论层层深入,成就了立意深刻的文章结构。
讲究写作层次性的控制,学生就会把议论文写作视为多种素材在自己的构思设计下的用心组合,使其精心积累的素材有秩序地富有逻辑地落实到纸上,成为有意味、有条理的表达,在运用素材时就能思维灵动,观照事物、事理的联系,由现象探本质,由结果寻原因,理从事来,大因小见,彼包含此,表反映里,使观点得到深化。
控制好素材,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议论文立意指向的需要,对精心准备的各种素材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扩充,挤干素材与立意无关的水分,或舍弃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弃总体而取以枝节,或根据论述的需要引发联想,补充引申,突出和强化立意。比如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梦想与现实并进》引用美国国务卿赖斯的事例。赖斯通过努力实现梦想,可以有多种论述的处理,一般人可能通过概述赖斯小时候如何不如意,最后通过奋斗实现梦想,但该文却根据表达立意指向的需要,在素材表达上,匠心独运地将素材的重点放在赖斯小时候与白宫的“纠葛”上,将这个独特的角度截取出来并予以强调,使其支撑命题的特征更加显豁,文字论述的控制恰到好处,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学生在写作中把握住素材的立意指向,运用素材时就有了主心骨,思维也会因此有序展开,写作时可以或铺垫,或递进,或假设、或推因、或比较……,使得议论文写作中多种素材相互支持,相互印证,形成层次丰富、角度明确、逻辑性强、思想饱满的文章。
注意对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感知、筹划、控制,往往会收获“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惊喜,学生经过训练,极易激发认识生活,追求真知的兴趣,在深刻思维、逻辑推论及艺术表现的过程中,体验到运用素材写作议论文的乐趣,进而活跃写作思维,主动探究素材,让思维经常处于“风生水起”的状态,在运用素材中做到与常规有别,与一般有异,力求达到振聋发聩,别样荷花的写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