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卿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那种“教师单向分布式的满堂讲解、学生被动聆听式的一言不发的语文课堂教学”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以“愉悦学生身心、回归审美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特征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广大同行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的重要导向。
实践这一教学价值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扮好“乐队指挥”的角色,立足于鼓励学生主动愉悦地思考体会、分析思辨、寻找答案从而解决疑难(即“发现”),做好引导与点拨的工夫。在具体实践中,“用什么来引导点拨”、“怎么引导”与“怎么点拨”即引导点拨的方式必须以“愉悦学生身心、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发现潜能”为普值依归,令师生互动过程充满审美情趣和发现愉悦。“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仅仅是课堂上的―些小小片段,却融入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引导与点拨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它们犹如一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请随我漫步那几垄花畦,采撷那阵阵馨香。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
许多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地理区域辽阔、语言风格的差异,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好作品的意境。此时,我们便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不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语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相关的图片和视像,并与听结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景氛围,让他们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维全方位投入,就会体味到课文蕴含的优美的韵味,把握流动的情感,产生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
例如:《爱莲说》是一篇文言讲读课文,如果课堂上纯粹由老师讲解,则这样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必将变得索然无味,而如果采用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进行教学就效果迥异。简单的课文导入后,学生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经过艺术加工的标题,接着便是配着传统民乐的课文朗诵:“水陆草木之花……”无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均被美妙直观的声像显示如磁铁般吸引,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融入美感教育,陶醉于审美享受之中,从而为本文进一步的阅读鉴赏奠定良好的审美意愿。其他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一批有着深厚意蕴、优美意境的古代诗文均可采用此种手段。
二、精心设计导语或导入方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文情并茂的,但知识的广度不够、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有所领悟,尤其是那些内蕴较深或因年代、环境的不同而形成思想距离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赏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导入语或导入方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强烈意愿,进入课文的学习与赏析。如《沁园春·雪》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毛泽东的词作品。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激情演说式的导语,并用恰如其分的体势语言表现出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各种人才崭露头角。有的长文治,有的建武功,有的擅辞赋。如赋诗雄视百代的曹操,斗酒诗百篇张扬不羁的李白,高唱“大江东去”的一代才子苏轼……他们风流倜傥,曾使多少后人为之倾倒!然而他们有谁能像毛泽东那样兼数能于一身:既有领袖人物的博大胸怀,又有哲人智士的深邃思想、军事大家的韬晦谋略,更兼有伟大诗人的气质和才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1936年他写的《沁园春·雪》,堪称毛泽译诗词风格典范的传世佳作。在该词中,他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评说两千年封建史的浩长,赞美当代革命英雄的无与伦比,雄视大江南北的广阔视野,纵论古今人物的宏大气魄,堪称千古绝唱。1945年该词在重庆报纸上刊出以后,立即在文学界形成巨大轰动,可见诗人在词中显示的胸襟、气魄、才思与文采是何等令人震惊与敬佩!”
以上“演说”由于精心准备,因而如飞云瀑布,一泻千里,赢得学生情不自禁的激情鼓掌。教师课堂语言的强烈感染力与要学习的内容本身在神韵上一致,从而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沁园春·雪》的审美境界之中,使学生渴望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赏析该词。
三、巧提问,妙设疑
课堂上提问设疑若做得巧妙和精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情趣,而且可以令教学活动进入较深入的层面,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赏析。我在《乡愁》一文的教学中,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问答: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地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
……
想家!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入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四、善用流行文
其实语文教学中相当多的内容本身是很枯燥的,如语法,学生既无兴趣听,又不易掌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引入流行文化元素,如运用一些学生比较惑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的歌名、歌词或热播彩视的片名等作为实例。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性,另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其反应的敏捷、思维的活跃,并使心灵达到审美的境界,从而令繁琐的语法教学课堂具有浓厚的审美特征。
如在进行有关短语类型、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等语法项目的学习之前,我要求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回忆并搜集自己熟悉的流行歌曲名称或影视片名,顿时课堂上就没了语法学习课堂常见的沉闷气氛。
并列短语:男才女貌 东邪西毒 星语心愿
偏正短语:再回首 春天的故事 还珠格格
动宾短语:走进新时代 歌唱祖国 致爱丽丝
主谓短语:涛声依旧 男儿当自强 天地有情
主谓句:我是一只小小鸟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摇?摇
非主谓句:让世界充满爱 敢问路在何方
这些实例迎合了学生的口味,教学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岂不快哉?
除了以上这些引导与点拨方式以外,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导引法,如伴乐入境、看图说“画”、录像投影、游戏竞赛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及活动渗透到语文学科中,使语文课堂生趣盎然、多姿多彩,“教者常教常新”,“学者越学越乐”。
总之,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力。教师应提供材料,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而不是把学生当做全方位的灌输对象。教师讲授应是通过示范和点拨,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的这种妙趣横生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点拨,令整节语文课堂成为“乐坛”,令教学活动成为“乐队的演奏”,从而令语文教学回归到审美中。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够愉悦学生身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较充分地挖掘学生发现和创造的潜能,有助于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大千世界里获得审美的快感,从而陶冶情操,形成高雅的审美情怀与崇高的人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