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教育观

2014-08-13 19:00:28吴英才
考试周刊 2014年43期
关键词:政治课德育政治

吴英才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只有观念正确,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离不开正确教育观的指导。为此,在探讨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时,首先必须有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正确把握教学过程的主客体。下面我着重探讨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认识自己和认识课程的问题。

一、政治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在现代教育中,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都具有多样性,必须随着时间、环境、对象的变化不断调整。只有根据变化的客观因素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全面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政治教师对自己起码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认识。

1.政治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导师。

过去,人们往往把政治课、政治教师与政治、政府联想起来,理想主义地认识和对待政治课和政治教师,给政治教师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社会出现问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轨,就把责任推到政治课和政治教师的身上。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政治教师不是包医百病的“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教育教学人员,政治教师仅仅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师一样都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不可能对学生的道德倾向和行为选择全面负责。从这个角度说,政治教师仅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只能做教师应该做的事,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但是这并不是说政治教师只需要教书匠,还要承担育人的使命。《教育法》规定,教师应“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作为职业,特别是政治教师,需要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1)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品质的形成不仅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这些观念和品质不可能通过教书简单地教出来,需要政治教师以科学的理论、高尚的人格、动人的情感打动学生,启迪学生,发展学生,引导学生。

(2)由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和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同时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材的通俗性、可读性使得学生的自学变得容易。因此,政治教师讲解传授课本知识的职能正在削弱,而引导学生从良莠混杂的众多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和选择、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是工作重心。

可见,政治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承担者,在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良好的道德观念、高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在科学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中,担负重要的责任,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2.政治教师不仅是政治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政治课程的建设者。

新的政治课需要政治教师实施,这是政治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是在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政治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结果的最终评估等无缘,只能被动地接受和传授课程内容,缺乏教育教学的主动性。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的课程理念,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要求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课,其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要求只能是共性的东西。不同时期的社会实际总是发展变化的,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要做到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必须有校本课程的配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政治教师的间接参与,必须充分开发各类教育资源,使国家、地方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校本课程的建设任务更直接地落到思想政治教师身上,必须在学习国家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研究重大的时事政治,研究当地的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校本教材、教学资料和评价体系,从而在课程实施中使国家和地方课程不断升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使教学活动更具活力。

3.政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同时自己也永远是学生。

政治教师作为先行者,在学科知识、社会阅历、思想认识、道德评价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师范,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学生在许多领域都可能远远领先于教师。教师必须学习,而且不断学习。

(1)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革,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带来挑战,政治老师需不断学习。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中指出:虽然你不喜欢战争,但战争却喜欢你。这种战争主要是指科技上、知识上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和完善,我们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压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为政治教师提供了发挥才干的广阔空间,也对政治教师的个人品质、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社会地位的形成和巩固,发展机会的把握,都需要在学习中实现。

(2)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需要政治教师加强学习。作为一门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从本质上说,它必须与时俱进,正是因为变化,才有了丰富的生命力。在课程改革中,政治课不是简单地“换课本”,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变革。面对改革,我们要对变革进行冷静思考和反省,但主要任务不在于对学科变革的简单批判,而是在于对变革的正确把握。我们不能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它的“多变”,正是不断变革与创新,才使它更具有生命力。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应该从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出发,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我强调三点:一要虚怀若谷。尽管我们都已经是骨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牢不可摧,但必须有危机感,因为学无止境。二要留心观察。只有观察才有积累,只有积累才会智慧。只有通过日常的留心观察、积累,才可能使教学智慧得到升华。三要向学生学习。当代学生知识面广、接受新知快、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无穷的创新性,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将自己看做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立足教育殿堂。

二、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观念

1.了解现代道德教育观。

影响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实用主义的德育观和人本主义的德育观。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学校的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道德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道德知识被一个人所掌握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道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都必须从社会需要着眼,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中进行;德育不仅是道德课的任务,而且是各门学科的任务;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心理规律,以儿童的本能与冲动为依据。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是以自我实现理论为依据的,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和天生的趋势。它批判教师中心论,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德育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意见应认真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不能评判和压抑。

这两种道德教育观虽然各有局限性,但是根据教育现状,它们对政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过去的德育活动中,特别是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对国家课程和教学计划的研究和贯彻,忽视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和创新;往往将政治课当做一门知识课,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现成结论的灌输,忽视其实践性和实际运用。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它对于克服过去我们在德育活动中重德育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重理论教育轻实际运用的倾向是有益的。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自我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创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是有重要作用的。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德育目标的同一性,强调社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统一要求,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纪律的约束与规范,往往忽视学生自我实现和满足,忽视学生道德信念形成过程和自主意识,忽视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律。这些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重约束轻自由的教育倾向,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教育观的偏差引起的。为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吸取上述两种教育观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具备辩证思维,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实用”的尺度,不要把德育迫向“庸俗”,不能用教学内容取悦学生,不能将教师变为学生天性“自然主义”发展的工具,而应该有思想境界和追求。另一方面,在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学生中心论”取代“教师中心论”,全面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有的地方明确规定优质课的一条标准是教师在一节课中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或者以纯粹以课堂的热闹程度评定一堂课,这显然是教育上的形而上学。一堂优秀的政治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有时需要学生默默地深思,有时需要激烈地争论,有时需要学生踊跃参与,有时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抒发。

2.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课程观。

在新的课程和教材面前,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但教学观的起点在于我们对课程的认识,因此我们在课程观上起码要有这样四种基本理念。

(1)正确地认识课程,把握课程要求的实质。教学活动应该从对课程的传递转变为对课程的发展上,从利用课程控制支配学生转变为以课程为指导、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发展服务上,使抽象的课程原则变成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航标。

(2)正确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的使用方法。随着课改的深化和“一纲多本”的实施,教材是教学活动重要依据的观念必须转变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参考的观念,使教材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工具。只有课程标准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依据课程标准应该如何教学?这实际上是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挑战,对政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学会取舍、敢于超越。

(3)正确认识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过程的实质。政治课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突出方法与过程,从只重视现成结论灌输变为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

(4)正确认识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政治教学的立足点不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不断积累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需的正确主观因素、精神因素,学会感受真、善、美,成为富有爱心、同情心、上进心、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的社会人。

猜你喜欢
政治课德育政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