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燕
在现代社会逐渐发展及生活理念不断改变下, 我国妇女生育观有明显改变, 30岁之后女性未生育数量显著增多[1,2]。然而妇女在30岁以后生育能力有明显降低, 不孕风险显著增加, 尤其是年龄高于40岁的妇女中不孕发生风险更大[3]。本院在为40岁以上妇女展开助孕治疗时, 分别采用黄体期促排卵和拮抗剂方案行体外受精(IVF)助孕, 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案均有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于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助孕且年龄不低于40岁的妇女共228个周期, 其中原发性不孕52个周期, 继发性不孕176个周期;不孕因素为输卵管不孕198个周期, 非输卵管不孕30个周期;患者年龄40~48岁, 平均年龄(42.1±3.5)岁;不孕年限2~16年, 平均不孕年限(8.2±1.6)年。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79个周期采用拮抗剂方案助孕, 观察组149个周期采用黄体期促排卵方案, 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月经第2天起给予150~300 U/d 尿促性素肌内注射, 待优势卵泡直径为13~14 mm时给予0.25 mg/d思则凯皮下注射, 有1个卵泡直径≥18 mm时停用促性腺激素(Gn), 当晚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0 IU, 注射HCG后34~36 h在阴道B超引导下行卵泡穿刺取卵, 第3天选取≥6个卵裂球、碎片量≤20%、无多核卵裂球行胚胎移植术。观察组:监测自然周期排卵后给予150~300 U/d尿促性素肌内注射, 直至注射HCG。因黄体期孕激素高, 影响子宫内膜容受, 故全胚冷冻, 下月行FET助孕。两组移植后14 d抽血HCG, 阳性者于移植后35 d阴道B超检测见孕囊及原始心血管搏动者为临床妊娠。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和周期取消率、妊娠率、早期流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获卵数、受精率、妊娠率、优胚率、周期取消率、早期流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s, % (n)]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s, % (n)]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周期(个) 获卵数(个) 受精率 妊娠率 优胚率 周期取消率 早期流产率对照组 79 2.3±0.8 69.0(109/158) 17.1(11/64) 39.0(39/100) 19.0(15/79) 18.2(2/11)观察组 149 2.6±0.6 71.7(215/300) 18.9(23/122) 41.1(78/190) 18.1(27/149) 17.4(4/23)
年龄是最终妊娠结局独立影响因素[4], 已有临床研究证实, 35岁以上女性不孕即为高龄不孕, 发生不孕症的风险大幅增加, 然而近年来年龄高于40岁的妇女要求生育的数量逐渐增加, 而宫内人工受精往往难以实现理想助孕效果, 因此采取更有效的助孕措施、提高妇女妊娠率十分重要。
在现阶段的辅助生殖领域中, 为年龄高于40岁的妇女制定合理的助孕方案一直是研究重点, 这是因年龄高于40岁的妇女周期取消率相对较高、卵巢反应性较差, 临床妊娠率较低, 在妊娠后容易发生早期流产等原因所决定的。本院在为这一年龄段的妇女进行体外受精助孕时, 分别采用拮抗剂方案(对照组)与黄体期促排卵方案(观察组)助孕, 两组患者获卵数、优胚率、受精率、妊娠率、周期取消率、早期流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高龄妇女体外受精助孕中黄体期促排卵与拮抗剂方案均有显著效果, 黄体期方案优胚率略高, 可提升胚胎质量, 临床结局良好,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娄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质量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29):81.
[2]沈娟.微刺激与常规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效果.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6):892.
[3]邓彬.胚胎培养液氨基酸浓度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 34(6):900.
[4]黄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促性腺激素用药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5(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