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体育场馆多维分类与运营模式耦合

2014-08-13 09:17李德义陆亨伯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消费型体育场馆场馆

李德义,陆亨伯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都有相应的运营模式,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把体育场馆分为不同类型,按照场馆的规模大小分类,分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小型公共体育场馆;按照产权性质分为国有、集体公共体育场馆等,然而上述分类难以解决相应模式选择与分类管理的目的。论文基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多维分类,从供需耦合着手,充分考虑场馆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场馆归属及变量,把场馆划分为行政消费型、公益消费型和经营消费型体育场馆,国家与地方体育场馆及存量与增量体育场馆,对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并基于场馆类型选择相应的运营模式。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1、中国期刊网、图书馆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及分类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 专家访谈法

根据论文的需要,对从事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的相关专家、场馆经营者、体育行政主管领导等进行了访谈,了解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

1.3 逻辑分析法

基于文献资料的梳理,专家访谈所得的研究资料通过性质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逻辑判断推理方式,从而得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为公共体育场馆多维量变划分提供依据。

2 公共体育场馆多维分类的理论构建

本研究采用多维分类并基于消费的视角,将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以量变维度、所有权维度与消费性质维度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见图1)。

图1 公共体育场馆三维量度划分图

2.1 第一维度:量变维度划分

按量变维度划分可以把公共体育场馆划分为存量型和增量型两种类型。

存量型公共体育场馆:指原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在我国经济转型前所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以相应的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来运营体育场馆。如上海虹口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场等,均属于存量型公共体育场,尽管较之于场馆修建之初,此类场馆在建筑装潢上有所翻新,功能上有所扩展,体制上有所改革,但与目前新建的多功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相比,还是显得落后与陈旧,场馆的运行机制也跟不上市场机制的要求。

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指在经济转型、推行事业单位改制后建造起来的公共体育场馆,该类场馆管理模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有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委托经营模式等,且大多数采用社会化用工、企业编制,运营资金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为主。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南京奥体中心等,均属于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增量型体育场馆改革符合我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特征,同时迫使存量型体育场馆不断改革,促使改革成本小而收益大,成为中国改革的模式之一。

2.2 第二维度:所有权维度划分

按所有权维度划分,即考虑公共体育场馆归属问题,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

国家层面的体育场馆主要由中央财政出资,为国家需要而建的,为全国人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其所有权、管辖权归属于中央政府。而地方层面的体育场馆主要由省市本级财政出资,为地方需要而建的,为本地人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其所有权、管辖权归属于地方政府。

2.3 第三维度:消费性质维度划分

由于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重要的链条,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市场,市场的发展空间需要消费来测量,因此在分析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选择时,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按消费性质维度划分,可以分为行政消费型、公益消费型和经营消费型体育场馆。

行政消费型体育场馆专门满足相关行政部门的需求,主要用于竞技体育训练、比赛,开放性较小,其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此类体育场馆形成较早,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专用,使用率较低,主要是国家或地方专业队的公共体育场馆,如国家队训练用场馆和省市体工队竞训场馆等。

公益消费型体育场馆是服务于全民健身、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体育场馆,场馆免费或者部分免费开放,也可由政府出资设立管理机构,提供免费公益性服务,满足人们健身需求,其公益性决定场馆的维护、开销等费用由政府承担。此类场馆已经在欧美国家存在较为普遍。

经营消费型体育场馆是为大众提供有偿服务的体育场馆。此类公共体育场馆运营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自身经营收入。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经营型体育场馆逐渐增多,主要以委托经营、物业管理等形式经营。

3 我国现存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梳理

3.1 事业单位运营模式

事业单位运营模式是指体育场馆作为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实行“政府主导、管理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较为统一,这种运营模式实行政府行政的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社会,但场馆工作人员易安于现状,有政府的资助做保障,自主经营能力较差,缺乏提升场馆运营能力的积极性。对此,中国体育管理层尝试进行体制改革,但制度障碍与现实阻力均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和改革措施制定者。此外,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在数量上逐年增多,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其自我强化的制度还在继续。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多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或者部分省份的欠发达地区。

3.2 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

目前,尽管我国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有着较为广泛的基础,但已有部分场馆开始了由传统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向事业改制企业化转变的实践。事业改制企业化的路径成为现阶段中公共体育场馆的“主流”路径,是传统的事业路径向民营化路径转变的过渡,这种渐进式变革使原有的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不断被校正,新的更具效率的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逐步取而代之,适合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的新要求。

3.3 民营化运营模式

政府要把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交给承包企业,让承包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政府要始终把握社会效益导向,建立政府引导、调控适度、规范有序的监管体制。政府为承包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促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因此,民营化运营模式是一种场馆发展中的优化与路径依赖突破,为公共体育场馆改革与改制提供广阔空间。

3.4 购买公益服务运营模式

购买公益服务路径是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路径发展的突破,是利用社会非营利性团体进行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代替政府的服务行为,行使公共服务的职能。购买公益服务是政府提供资金,通过场馆提供公益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核算,政府根据场馆公益服务的核算情况,以拨款、补贴、奖励等形式来购买服务。此路径是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升华”。

4 基于公共体育场馆类型的运营模式选择

4.1 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政府主导、管理运作”

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均由政府出资,因而其实现社会效益的途径是为竞技体育训练、比赛提供服务。“政府主导、管理运作”是指整个场馆的运作完全是政府全额拨款,政府采用事业单位性质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环境下适应了竞技体育体制,发挥了公共体育场馆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作用,满足人才培养、体育竞技和训练比赛等活动需求。“政府主导、管理运作”的模式正好迎合了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作的需求。

虽然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存在诸如政府财政负担增加、社会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但是在传统的“举国体制”总方针下,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将其作为事业单位来运作是较恰当的选择,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竞技体育训练的良好发展和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

4.2 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政府引导,民资营馆”

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是在市场成熟条件下形成的,在实现基本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类公共体育场馆资金来源于国家的差额拨款和自身场馆经营收入,也是目前政界、学界与业界关注最多的公共体育场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对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也出现了诸多尝试,出现了委托代理、服务外包、租赁等利用民间力量运营场馆的案例。

“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即民营化运营模式,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监管者和引路人,把经营场馆的权利交给民间企业,明确政府和民间投资者要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民资营馆”的立足点是政府与民间双赢,但在运营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函数不一致,政府追求的是场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场馆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使两者取得均衡,关键是选好场馆经营负责人,构建相关机制,并进行有效监管。政府制定决策在满足公众对体育文化需求的同时若能考虑到场馆的经济利益,则场馆也愿意与政府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政府与体育场馆的双赢。因此“政府引导,民资营馆”是我国经营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现阶段运营模式选择的较适宜模式之一。在公共体育场馆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效益的要求,真正实现了“鱼与熊掌,均可兼得”。

民营化运营模式实现了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减轻政府运营的负担和财政压力、缩减事业编制、提高运营效率等诸多的优点,也存在一些缺陷,诸如风险承担不清、合同双方权责利不明确、监管体系不完善和监管机构不完善等都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和把握的问题。

4.3 公益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购买公益服务”

公益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特征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政府承担建设与日常运营的经费。使用公共财政购买此类公共体育场馆的体育公共服务,包括政策、制度及法律的支持和足够的运营资金的保障。因此“购买公益服务”的运营模式适合于公益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作,可以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确保体育公共服务惠及全体公民。

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是对传统的由政府生产和供给公益服务的一种创新,出资方式多元化,可以提供给体育场馆财政补贴,也可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方面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节省了行政支出,另一方面也对体育场馆提供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是值得推广的合作模式。

4.4 存量与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体制内与外并举”

对于存量型公共体育场馆,既要尊重历史,同时要与时俱进,因而选择在事业单位体制内进行改革符合中国改革的特征,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公司治理方式来经营公共体育场馆,即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从而搞活场馆经营机制,提高场馆运营效率;而对于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政府改革目标,可选择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也可以选择民营化运营模式,尤其是对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根据政府改革需要,对公共体育场馆大胆进行体制外改革,突破事业单位的体制,在保障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前提下,进行委托经营、租赁、特许经营等民营化改革,使政府减轻财政压力的同时提高场馆的运营效率。

5 结 论

5.1 体育场馆可依量变维度、所有权维度与消费性质维度划分为不同类型。按量变维度划分,可分为存量型和增量型;按所有权维度划分,可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按消费性质维度划分,可分为行政消费型、公益消费型和经营消费型体育场馆。对体育场馆进行分类,使公共体育场馆改革更符合实际,而三维量变分类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选择。

5.2 我国现阶段主要存在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归纳总结为:事业单位运营模式、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民营化运作模式、购买公益服务运营模式,而不同运营模式均有自身的特色与局限。

5.3 公共体育场馆类型与运营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服务性质的体育场馆的特征,选择相对应的运营模式:事业单位运营模式是行政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较适宜选择,民营化运作模式是经营消费型和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选择的趋势之一,购买公益服务运营模式符合公益消费型公共体育场馆履行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是存量型公共体育场馆较经济适用的模式。

[1] 陆亨伯,谢萍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基于典型体育场馆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2] 杨远波,彭刚毅.对我国体育场馆现状与运营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

[3] 乔泽波.体育场馆星级酒店式管理模式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 张仁寿.国外大型的运营模式与经验借鉴[J].广东经济,2006(11).

[5] 詹国彬.民营模式:公共事业改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8).

[6] 张大超,袁金洲,张瑞江.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4(5).

[7] 于维生,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消费型体育场馆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消费型社会的降临
中小型企业纳税现状与思考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场馆风采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