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家族兴衰启示录

2014-08-13 21:05羊女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年7期
关键词:王氏家族谢氏王导

羊女

中国历史上,士族兴起于汉末,在东晋达到鼎盛,在南朝衰落,直到唐朝还有余波。东晋几大士族,唯有王谢两家绵延至南朝(宋齐梁陈),其他士族都堙没无闻,值得我们深思。下面我们从家族家风的角度来思考各大士族兴衰的原因,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各大士族。

地位显赫的五大家族

东晋最具影响力的有五大家族。瑯琊是东晋最先兴起的氏族,也是东晋最有影响的士族,其代表人物是王导。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五胡乱华导致了西晋王朝的寿命危在旦夕。具有战略眼光的王导当时正在辅佐瑯琊王司马睿,当时的瑯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东青岛部分地区和临沂一小部分辖区。

北方已乱,司马氏皇族难以立足。王导看到东吴地区是个退守的好地方,于是与司马睿商量,让他先去建康(南京)打基础,然后司马睿进驻建康,中兴晋室。公元307年,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来到建康,顺利地成为东晋王朝的开创者,史称晋元帝。王导对东晋王室的建立有汗马功劳,在东晋位高权重,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成为对瑯琊王氏家族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瑯琊王氏之后,随之而起的是颍川庾氏,颍川相当于现在河南登封及其周边地区。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庾亮。庾氏家族是以学起家的,庾亮的祖父曾为太学生的佣人,在东家的耳濡目染下最后能够讲经,可见其祖父是非常聪明的。庾亮的父辈也靠自己的学识做官,到了庾亮这一辈,其学识已大成。据记载,庾亮姿容美雅,好清谈,尤好老庄;同时还透着儒家风度,待人处事有礼有节;另外也体现着法家的严峻,当时的人们不敢冒犯。他初期做官,为了士族的利益,曾经抗衡皇家宗室;为了保护王导,他也曾抵抗过其他权臣。当庾氏家族与皇室联姻之后,作为外戚的庾亮权力达到了顶峰。

颍川庾氏之后崛起的是谯国桓氏,谯国大致相当于河南与安徽交界地带,如安徽亳州等地。桓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桓温,桓温少时勇而有谋,长大后受到庾氏家族的代表庾翼的器重,当时庾翼掌握着东晋的兵权。桓温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平定蜀国叛乱,首战告捷,然后两次北伐又胜利凯旋。同时,桓温与皇室联姻,娶了南康公主。当时,庾氏专权,皇室不甘心被摆布。为了与庾氏抗衡,既有军事才能又是皇室姻亲的桓温就是最佳人选,因而桓温成了东晋中期的一代权臣,也成了桓氏家族的领军人物。

桓氏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陈郡谢氏,陈郡大致相当于河南南部以及安徽交界如河南太康等地。陈郡谢氏家族是仅次于瑯琊王氏的第二大家族,其代表人物是谢安。当时东晋的最大威胁是北方的前秦。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百万之兵伐晋。主政的谢安临危不惧,以8万精兵打败前秦的苻坚,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黄河岸边,东晋的领土扩张了一倍。谢安的功绩只有王导可以比拟,如果没有谢安,东晋可能就被前秦吞没,历史将会改写。

东晋最后崛起的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王坦之。王坦之在东晋后期,坐上了高位,掌握着实权,与谢安一道治理朝政。王坦之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与谢安一道粉碎了桓温的叛乱。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之后,其声望和实力都不如从前,但却擅自废立皇室,图谋晋室。由于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家族的抵制,桓温始终未能如愿。373年,桓温以祭奠简文帝为由,率军来到建康城外,要杀王坦之和谢安两人。桓温在新亭摆好鸿门宴,等候王坦之和谢安的到来。王坦之和谢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桓温不敢轻举妄动,不得不撤兵回营。王坦之因挽救东晋皇室有功,成了太原王氏家族的领军人物。

家风、家学有高下

以上五大家族是东晋士族的杰出代表,然而,最终只有王谢两大家族能够绵延到南朝时期,而其他家族却暴起暴落,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影响家族延续的因素,是它们的家风和家学。

在这方面,瑯琊王氏家族做得最出色。王导的祖父辈王祥性至孝,后来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就是指王祥。王祥做官还非常清廉,这些都为瑯琊王氏家族赢得了好名声。与王导同辈的还有一个叫王戎,少有才名,也为瑯琊王氏家族积累了名望。大家熟知的故事是7岁的王戎知道路边大家都不摘的梨子一定是苦梨。还有一个大家不熟知的故事,少时王戎与伙伴玩耍,看到一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小伙伴都吓跑了,只有他临危不惧,因为他知道笼子里的老虎不会咬到他。

谢氏家族做得也不错。谢安的父亲谢鲲是“竹林七贤”之一,后来渡江南迁后又成了“八达”之一。谢安是以隐成名,他喜欢山水,不喜欢做官,皇室多次征召不去,没想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直到40岁,谢安为了家族的发展被迫出山。

桓氏家族也是求名的,桓温的父亲也获得了“八达”的名号,但他毕竟不擅长此道,不得不走军功之路。桓温也继承了这种传统,他一生主要靠军功博得名望。但桓温追求名望却走上了歧路,他说过一句名言:不名垂青史,也要遗臭万年。这句话也暗示了桓氏家族必然衰败的结局。当然,颍川庾氏和太原王氏也是追求名望的,只不过他们的效果相对不突出,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文化的累积方面,瑯琊王氏家族方面贡献了两位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他们的书法成就达到了艺术的顶峰,至今无人超越。在文化积累方面,陈郡谢氏家族贡献了三位文人:谢道韫、谢灵运和谢脁。谢道韫是一位才女,谢灵运是著名的山水诗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都是他的名句。谢脁是和谢灵运齐名的山水派诗人,对唐诗有重大的影响。李白特别喜欢谢脁的诗。

瑯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家不仅文化积累深厚,而且相互激发交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才女谢道韫成为王羲之的儿媳妇。相比之下,其他家族在文化积累方面就相形见绌了。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学传承。在家学传承方面,陈郡谢氏家族的谢安做得较好,在谢安东山再起之前,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谢家子弟,其中谢道韫就是他直接教育的,侄子谢玄也是他最得意的学生。瑯琊王氏家族做得还要好,这也许是瑯琊王氏家族比陈郡谢氏家族更胜一筹的秘密所在。瑯琊王氏家族是苦学的典范,我们可以从王氏后人的训子书中窥得一斑。瑯琊王氏家族的长者在教训子弟时往往说这么几句话:“我从幼儿开始学习,一直到五十多岁,既学习周公和孔子之教,还研习老庄和佛家的义理,东晋立朝以来,我一直没有间断,如果你们能够继续研修下去,这是我们家族所期望的。”

其他三族与王谢家族相比,在家学传承方面可差得太远了,因此难以做到人才辈出,家族长盛。

政治伦理要坚持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在家族人物的官风方面即政治伦理上的差别。

我们先看瑯琊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其在帮助司马睿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晋元帝对他非常感激,拉他和自己同坐,他坚决不从;晋元帝对他加封,他也坚决不受。当堂兄王敦叛乱时,他坚决站在皇室一边,带领王氏家族老小等候皇室处置。当王敦想废立皇帝时,王导坚决制止。后来,王敦又发动了叛乱,王导带领族人亲自为王敦发丧,鼓舞皇族军队士气,从而消灭了王敦的叛乱。王导大义灭亲之举为王氏家族赢得了巨大声誉,也奠定了王氏家族兴盛的百年基业。

事实也确实如此,瑯琊王氏家族兴盛的主要是王导这一支,而王敦那一支早就灭绝了。

我们再看第二家族陈郡谢氏家族的官风。谢安受命于危难之际,面对前秦百万大军压境,他临危不惧;面对桓温的鸿门宴,他处变不惊;针对桓温的无理要求,谢安活活拖死他,也不满足他的要求。桓温死后,谢安并没有把兵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让桓温的弟弟桓冲掌握桓氏原班人马,以维持士族均势。淝水之战后,谢安掌握了全国军政大权,全国兵马都掌握在谢氏家族手里,夺取晋室王权,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整个东晋王室陷入了惶恐之中,对谢氏家族的功劳也没有加封。谢安却不以为意,功成身退,主动解除了兵权,这样的官风应该是谢氏家族紧随王氏家族之后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们来看看反面事例。颍川庾氏家族的庾亮是靠自己的才能进入仕途的,在从政前期还是比较有骨气的,敢于抗衡宗室,但其性格比较固执,这是从政的最大缺陷。在一次平定将领叛乱中,庾亮不懂军事又刚愎自用,不听从别人的建议,导致叛军冲入皇宫。庾亮抛下3岁的幼主,逃之夭夭。倒是王导挺身而出,护卫幼主,成就了一段佳话。叛乱平定之后,庾亮到方镇任职,仍旧掌握着实权。他不仅打击司马宗室,而且还想起兵废除王导,庾氏家族的专权引起皇室的不满,司马家族利用桓氏的力量把庾氏家族灭掉了。

桓氏家族的官风也不怎么样。桓温通过战争积累了巨大的名望和实力,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的名望和实力都有所削弱,但也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他操纵皇帝的废立,权倾天下。发展到后来,甚至发兵城下,想篡大位,却由于王坦之和谢安的冷静应对,悻悻而归。桓温的幼子桓玄也走了桓温的老路,桓玄虽然篡位成功,成立了新政权,但由于其不得人心,被起义军灭族。

最后,我们看一下太原王氏家族的官风。王坦之应该说为太原王氏家族树立了良好的官风,可惜没能延续下去,王氏家族的后代参与了司马氏家族的内斗,从而导致了灭族。

我们常常说,政治就是尔虞我诈,从来就没有道德和伦理。但综合观察五大家族的兴衰,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定、风云诡谲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政治伦理仍然是人们推崇、景仰的政治素养,也是在波涛汹涌的政治环境中得以自保、使家族数百年绵延不绝的最佳方式。东晋五大家族的兴衰故事,对于今人教育子女和社会工作,也同样有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王氏家族谢氏王导
汉晋时期山阳高平王氏家族藏书考述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发脾气也分境界
《东山再起》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
科举与家族:墓志所见北宋临城王氏家族的兴起
基于琅邪王氏家族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
脾气啥时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