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玲玲等
摘 要: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新型城镇化率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得到1998—2012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率虽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表现为阶段性缓慢发展的态势,1998—2002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2003—2009年,城镇化效率波动起伏,停滞发展不前,处于发展不稳定阶段,2010年突破这一瓶颈,开始新的上升期。
关键词:城镇化;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4-0091-07
一、引言
城镇化是由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分散聚居在农村功能区域的农业人口转为集中聚集在非农功能区的非农人口,进而传统乡村社会转为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现代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之一,中国的城镇化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增加和建筑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现阶段河北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是制约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城镇化发展面临着加速发展、质量提升和体制创新等重大任务。资源支撑能力弱、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水和土地要素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目前这些问题的主要基础和核心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率,因为新型城镇化强调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生态效率、生活效率和人口可持续发展效率相统一的内涵式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目前,对城镇化效率研究的主流模型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城镇化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式复杂系统(柳思维,等,2012)[1]。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城镇化效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从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生活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五个方面来考察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发展演变趋势,进而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的推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华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在测度城市化水平时仍主要采用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这一单一指标固然有其方便性和可操作性,但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因此许多学者都在进行城市化测度方法的探讨。二十世纪末期,张耕田[2]、代合治和刘兆德[3]等人提出复合指标法,涵盖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囊括十几个指标,并分别对中国主要城市和省域城市化水平作了测度,结果比较理想;郑弘毅在对国内外城市化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城市化的指标系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农村城市化主体内容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农村、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为测度农村城市化水平提供了可靠依据[4]。在城市化指标构建与评析中,张世银、周家来(2007)从人口指标城市化、经济指标城市化、生活指标城市化、空间指标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五个方面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参考的指标主要有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并测算了安徽省的绝对城市化水平,改变了以往只停留在相对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现象,完善了复合型指标体系[5]。牛惠恩(2003)选取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来测定深圳特区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得出必须加快特区外地区城市化质量提高的结论[6]。方创琳(2011)通过建立城市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的三维指标球,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城市化保证质量、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三个方面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得出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城市规模不存在对应关系、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高低等相关结论[7]。吴旭晓(2013)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衡量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并对驱动因素分析,得出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呈阶段式缓慢发展的态势[8]。彭尚平等人(2013)以成都市为例,从经济、社会、人口、生活、环境城镇化五要素着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得出成都市的城市化水平呈明显增长的态势,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9]。以上大多数方法所需数据量太大,并且有些指标各个区域统计口径不一定完全一致,时间序列容易出现隔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关于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确定仍是城市化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新型城镇化效率评估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创建和命名的。最基本的DEA模型,即CCR模型,主要处理“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的决策,但该模型不能区分效率值都显示为1的决策单元。该模型是专门用来判断决策单元是否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但这种模型的缺陷是去测单元可能不会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也就是说在CCR模型之下不为弱DEA有效时,并不能区分是在“技术”上出了问题,还是在“规模”上出了问题。因此,还需使用DEA模型BCC进行评价。因此,为进一步区分决策单元的有效程度,Andersen和Petersen于1993年提出了超效率DEA评价模型。考虑到城镇化边际效益的不确定性,在超效率CCR模型中加入约束条件∑n
j=1
j≠r?姿j=1,得到可变规模报酬(VRS)条件下的超效率DEA模型——超效率BCC模型。
输出导向模型如下:
假定考察区域城镇化效率的时间为n年,每一年即为一个决策单元,其中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个数分别为m、s个,则区域新型城镇化效率可用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在式(1)中,X和Y分别表示第j年的城镇化效率指数,?渍?酌?叟1说明第j年的城镇化效率为DEA有效;?渍?酌<1说明第j年的城镇化效率为非DEA有效,表示第j年的城镇化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没有达到最佳,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投入要素比例的调整来进行改善;越接近1,则表示第j年的城镇化综合效率越高。
(二)新型城镇化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城镇化是一个多元“投入”、多元“产出”的过程,城镇化将更多关注“效率”与平衡。所谓的城镇化效率是指在宏观经济管理层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城镇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权衡与比较(勒相木,2005)[10]。但是由于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等不同,投入中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区域差异,城镇化的“产出”也不尽相同,国内外学者对测定新型城镇化效率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研究历年来城镇化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数据遵循科学性、客观性、连续可比性原则,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口效益和生活效益的角度。经过筛选,本文选取八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力求真实测定河北省城镇化效率。其中,投入指标包括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土地投入用建成区面积(单位:平方公里)表示,资金投入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表示,劳动力用非农就业人口数量(单位:万人)表示。产出包括经济、人口、生态、生活、社会城镇化五个方面。其中,经济产出用非农产值(单位:亿元)表示,人口产出用城镇化率(单位:%)表示,生态产出则用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单位:公顷)表示,生活产出主要用城镇人口文化娱乐费用支出(单位:元),社会产出则用每万人拥有医生(单位:人)表示。
四、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相关数据来源与检验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环绕京津,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环首都经济圈积极打造新型产业园区,但城镇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城镇化效率的测算,对提升整个华北地区城镇化效率的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所用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其中,投入指标:建成区面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非农就业人口数,分别用X1、X2、X3、表示;产出指标:非农产值、城镇化率、建成区绿化面积、教育文化娱乐费支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用Y1、Y2、Y3、Y4、Y5表示,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在DEA模型中,要求各项投入产出指标之间遵从“同向性”原则,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测算城镇化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同向性检验(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投入产出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且均能在0.01水平下通过双侧检验,这充分证明当投入量增加时,产出量非递减,选取指标符合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假设,合理性较好。
(二)实证分析过程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EASOLVER3.0计算可以得到1998—2012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效率计算结果,见表3。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关心的是投入和产出的绝对量,以此来估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对城镇化水平效率本身的测算相对来说研究较少。实际上,城镇化投入产出效率对反映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测算结果看,并非城镇化投入多、产出多,就能达到DEA有效,而是其投入和产出所组成的点能否落在生产可能集的有效前沿上,即投入与产出的绝对量与效率之间并不对应。这是一个产出与投入的协调性问题。
由图1看出,河北省的城镇化效率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特别是在1999—2009年表现明显。根据河北省的城镇化效率测算值进行分类,效率值大于1(超效率情形)的地区为高效,效率为1(一般有效情形)为中效,效率低于1(无效情形)的为低效。根据高中低的划分,河北省1999年和2000年共两个年份属于中效,1998年属于无效状态,其余年份属于高效状态。总体发展状况尚佳。值得注意的是,2000—2003年、2009—2012年城镇化效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2004—2008年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停滞期,波动起伏比较大,直至2010年才有了大幅的提高,并且河北省连续四年城镇化效率都在不断提高。在近15年中,河北省的城镇化效率共提升15.89%。
(三)重点指标的松弛变量分析
DEA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对各年份进行排序,更重要的是找到提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突破口。而通过对松弛变量的分析,刚好能做到这一点。松弛变量就是模型约束条件中的右端值增加一个单位而产生的目标函数最优值的减少值,反映了通过调整特定指标来改善效率状况所起作用的程度大小。如表4所示,Change表示目前指标状况需要调整的方向和程度,调整为负值和为正值表示需要目前指标数值上减少或增加相应比例才能达到有效单元。需要强调,这里的调整比例参考了1998—2012年的投入产出结构所得出的结论,与指标的绝对数值大小和排名无关。
1. 建成区土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土地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城市人口对于空间的需求是城市扩张的最初动力。城市用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切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物质源泉,同时提供了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经济基础。绝对量上,2012年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年份。在投入产出DEA系统分析中,尤其是2007年,冗余高达10.35%,除2003年(冗余6.51%)和2007年外,2009、2010和2012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而其他年份均未出现冗余或不足的情况。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是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发展水平最基础、最核心的指标之一。与建成区土地面积冗余相比,201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产出表现不足,不足0.94%。近15年,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猛增42万平方公里,是河北省建成区绿化面积平均年增长值的1.87倍以上,直接导致河北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直线下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河北省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5%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9.59%。这说明建成区存在土地浪费资源严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且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的增速跟不上建成区土地面积的扩张。
这也表明,河北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众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土地的需求急剧上升,但同时也存在土地浪费资源严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给河北省一个警示:要提高城镇化效率,必须妥善处理解决城镇人口的土地居住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避免建成区面积扩增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整体性规划城市的发展,同时进行科学测算和统筹安排,力求绿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同步增长,另一方面,要以规划引领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扩增城市绿地。
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增长是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投资拉动”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影响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影响河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提升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该指标下,1999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2008年,八个年份较为均衡,均未出现冗余或不足的情况,其他年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冗余。最值得关注的是2009—2012年,连续四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冗余分别高达7.31%、8.15%、3.36%和10.54%。
研究表明(钟秉盛,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11]。所以现阶段对于河北省来说,在确保适度投资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要改善投资结构,合理配置投资资源,提高投资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为合理配置投资资源,引导投资资金投入制约全省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的重点领域,例如加强农业、水利、环保、教育、科技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等,以提高投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全省的均衡发展。
3. 非农就业人口。农业人口非农化,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没有农业人口非农化,就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没有现代化。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小城镇建设有关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2011年河北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促进人口集聚,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的态势,从而为城镇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从绝对量上看,自2000年以来,河北省的非农就业人口净增942.51万人。而相对量上看,1999—2000年、2003年、2009—2011年,表现出均衡态势,其他年份则出现小幅度的冗余。2012年,冗余5.14%,为历年最高。整体来看,河北省的非农就业人口整体表现态势良好。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实现城市化及农村人口非农化,将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在劳动力、土地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为解决目前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多项鼓励和优惠措施扶持农村地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当地农民更多的岗位,降低其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总之,政府需加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有序的引导。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非农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4. 非农产值。衡量城镇化指标,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非农产值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比重的提高。在“非农产值”这一排名上,除1998年(7.01%)、1999年(0.01%)、2000年(0.00%)、2005年(2.05%)、2009年(4.97%)外,其余10年均表现为相对冗余,尤以2012年为最,高达7.10%。这说明在投入和其他产出既定的情况下,单纯靠增加非农产值也不能有效提高城镇化效率。
5.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用市人口和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全部人口(人口数据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河北省城镇化率从1998年的18.61%提升到2012年的46.8%,年均提升1.88%,是河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体现。仅2000年表现出均衡,1998、2003、2010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产出不足,2001年城镇化率产出不足高达58.40%。虽然自2004—2012年,城镇人口连续九年出现相对冗余,波动起伏较大。但本文认为目前河北省政府的重点是,改变人口周期性“钟摆式”和“候鸟型”的流动状态。河北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北省2012年的城镇化率为46.80%,城镇常住人口约3 450.55万人,略微低于农村常住人口,表面城镇化率提高与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新型城镇不应再是“量”的积累,而更应注重“质”的提升。
事实上,这种人口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半城镇化”,往往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一般来说,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该是进城农民完全市民化的城镇化,不仅要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问题,让他们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保、医疗等待遇,更要解决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和安居问题。
6. 城镇文化娱乐费用支出。在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升温,导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高成本。与过去11年的快速发展相比,近几年城镇文化娱乐费用支出的增量贡献已经相对有限。相对于社会产出、经济产出、人口产出冗余等,河北省城镇化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生活产出不足,这需要河北省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拉动文化娱乐的消费。
在投入产出DEA系统分析中,城镇文化娱乐费用支出产出波动显示前五年大起大落,增减幅度很大,后十年连续波动起伏,但稳中有升,但涨幅较小。
7.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反映了百姓在社会中的受保障程度。从绝对量上看,前八年连续波动起伏,涨幅不大。后七年连续增长,平均年增长7.76%,发展迅速。
从DEA数据分析系统看,相对于环境产出、生活产出的不足,社会民生类的产出频频出现冗余,凸显了河北省城镇化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四)投入产出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投入产出结构是指各投入产出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对于知识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先导作用。本文分别以河北省城镇化投入产出的八个指标的偏离度(冗余或不足百分比)做折线图。其中,偏离度为正,表明该指标不足;偏离度为负,表明指标冗余;偏离度为零,表明处于均衡状态。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投入产出的八个指标存在不同形式的偏离。其中城镇化率的偏离程度最大,城镇固定资产的偏离程度最小。2001年的八个指标整体偏离程度较大,投入产出结构的均衡性明显低于其他年份,其次是1998年,投入指标偏离程度的稳定性明显高于产出指标。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对1998年到2012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趋势背后的原因,主要结论有: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但呈阶段性缓慢发展的态势,1998—2002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2003—2009年,城镇化效率波动起伏,停滞发展不前,处于发展不稳定阶段,2010年才突破这一瓶颈,开始了新的上升期。
为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河北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2003年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将城镇化战略作为全省的四大主体战略之一;2004年中共河北省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2007年1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的政策;2008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通知》;2011年,《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提出走与河北实际相符的城镇化道路。
河北省的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解决现有近3 410.55万人城镇型定居型人口的城市化生活需求,近200万城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求及3 877.45万人农村转移人口进城后新增需求的综合体现。提升河北省的城镇化品质,力争实现城市经济优质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城市生活丰富化、城市绿化扩大化、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目前河北省城镇化的现状,借鉴先发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对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构建非常重要。
1. 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乡开发空间布局,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中小城市,拓展城市发展新区,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五级城乡体系。在积极稳妥地发挥大城市吸纳外来人口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以周边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合理控制城市容量。
2.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岗位为核心,推动服务业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促进服务业机构优化、总量扩张、水平提高。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拉动文化娱乐消费,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
3. 着力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河北的建设,注重优良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以“四化”(美化、净化、绿化、亮化)为重点,改善城市面貌。遵循生态规律,注重与自然的契合度,建设自然化、区域化、人性化的城市绿地。为积极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现象,加快培育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形成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
4. 增强城市支撑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编制高标准、高水平河北省综合交通规划,完善城市交通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确保满足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求。建立起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家雨,柳思维.基于协同理论的湖南省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7):159-164.
[2]张耕田.建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J].经济参考研究,1997,(B7):38-42.
[3]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4):21-24.
[4]武廷海,郑弘毅.江苏沿江地区乡村城市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7,(4):40-44.
[5]张世银,周家来.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析[J].技术经济,2007,(3):32-37.
[6]牛惠恩.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特区外地区为例[J].城市化研究,2003,(11):34-38.
[7]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11):1931-1946.
[8]吴旭晓.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3):44-50.
[9]彭尚平,刘成希,杨颖诗.城市化发展模型及评价体系设计——以成都市为例[J].区域经济,2013,(34):125-126.
[10]靳相木.土地集体制度与中国城镇化效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8-81.
[11]钟秉盛,广东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实证,2012,(21):152-155.
责任编辑、校对:张 然
(四)投入产出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投入产出结构是指各投入产出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对于知识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先导作用。本文分别以河北省城镇化投入产出的八个指标的偏离度(冗余或不足百分比)做折线图。其中,偏离度为正,表明该指标不足;偏离度为负,表明指标冗余;偏离度为零,表明处于均衡状态。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投入产出的八个指标存在不同形式的偏离。其中城镇化率的偏离程度最大,城镇固定资产的偏离程度最小。2001年的八个指标整体偏离程度较大,投入产出结构的均衡性明显低于其他年份,其次是1998年,投入指标偏离程度的稳定性明显高于产出指标。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对1998年到2012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趋势背后的原因,主要结论有: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但呈阶段性缓慢发展的态势,1998—2002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2003—2009年,城镇化效率波动起伏,停滞发展不前,处于发展不稳定阶段,2010年才突破这一瓶颈,开始了新的上升期。
为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河北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2003年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将城镇化战略作为全省的四大主体战略之一;2004年中共河北省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2007年1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的政策;2008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通知》;2011年,《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提出走与河北实际相符的城镇化道路。
河北省的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解决现有近3 410.55万人城镇型定居型人口的城市化生活需求,近200万城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求及3 877.45万人农村转移人口进城后新增需求的综合体现。提升河北省的城镇化品质,力争实现城市经济优质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城市生活丰富化、城市绿化扩大化、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目前河北省城镇化的现状,借鉴先发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对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构建非常重要。
1. 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乡开发空间布局,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中小城市,拓展城市发展新区,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五级城乡体系。在积极稳妥地发挥大城市吸纳外来人口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以周边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合理控制城市容量。
2.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岗位为核心,推动服务业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促进服务业机构优化、总量扩张、水平提高。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拉动文化娱乐消费,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
3. 着力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河北的建设,注重优良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以“四化”(美化、净化、绿化、亮化)为重点,改善城市面貌。遵循生态规律,注重与自然的契合度,建设自然化、区域化、人性化的城市绿地。为积极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现象,加快培育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形成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
4. 增强城市支撑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编制高标准、高水平河北省综合交通规划,完善城市交通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确保满足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求。建立起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家雨,柳思维.基于协同理论的湖南省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7):159-164.
[2]张耕田.建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J].经济参考研究,1997,(B7):38-42.
[3]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4):21-24.
[4]武廷海,郑弘毅.江苏沿江地区乡村城市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7,(4):40-44.
[5]张世银,周家来.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析[J].技术经济,2007,(3):32-37.
[6]牛惠恩.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特区外地区为例[J].城市化研究,2003,(11):34-38.
[7]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11):1931-1946.
[8]吴旭晓.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3):44-50.
[9]彭尚平,刘成希,杨颖诗.城市化发展模型及评价体系设计——以成都市为例[J].区域经济,2013,(34):125-126.
[10]靳相木.土地集体制度与中国城镇化效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8-81.
[11]钟秉盛,广东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实证,2012,(21):152-155.
责任编辑、校对:张 然
(四)投入产出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投入产出结构是指各投入产出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对于知识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先导作用。本文分别以河北省城镇化投入产出的八个指标的偏离度(冗余或不足百分比)做折线图。其中,偏离度为正,表明该指标不足;偏离度为负,表明指标冗余;偏离度为零,表明处于均衡状态。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投入产出的八个指标存在不同形式的偏离。其中城镇化率的偏离程度最大,城镇固定资产的偏离程度最小。2001年的八个指标整体偏离程度较大,投入产出结构的均衡性明显低于其他年份,其次是1998年,投入指标偏离程度的稳定性明显高于产出指标。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对1998年到2012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趋势背后的原因,主要结论有: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但呈阶段性缓慢发展的态势,1998—2002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但2003—2009年,城镇化效率波动起伏,停滞发展不前,处于发展不稳定阶段,2010年才突破这一瓶颈,开始了新的上升期。
为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河北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2003年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将城镇化战略作为全省的四大主体战略之一;2004年中共河北省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2007年1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的政策;2008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通知》;2011年,《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提出走与河北实际相符的城镇化道路。
河北省的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解决现有近3 410.55万人城镇型定居型人口的城市化生活需求,近200万城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求及3 877.45万人农村转移人口进城后新增需求的综合体现。提升河北省的城镇化品质,力争实现城市经济优质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城市生活丰富化、城市绿化扩大化、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目前河北省城镇化的现状,借鉴先发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对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构建非常重要。
1. 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乡开发空间布局,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中小城市,拓展城市发展新区,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五级城乡体系。在积极稳妥地发挥大城市吸纳外来人口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以周边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合理控制城市容量。
2.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岗位为核心,推动服务业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促进服务业机构优化、总量扩张、水平提高。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拉动文化娱乐消费,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
3. 着力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河北的建设,注重优良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以“四化”(美化、净化、绿化、亮化)为重点,改善城市面貌。遵循生态规律,注重与自然的契合度,建设自然化、区域化、人性化的城市绿地。为积极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现象,加快培育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形成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
4. 增强城市支撑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编制高标准、高水平河北省综合交通规划,完善城市交通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确保满足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求。建立起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家雨,柳思维.基于协同理论的湖南省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7):159-164.
[2]张耕田.建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J].经济参考研究,1997,(B7):38-42.
[3]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4):21-24.
[4]武廷海,郑弘毅.江苏沿江地区乡村城市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7,(4):40-44.
[5]张世银,周家来.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析[J].技术经济,2007,(3):32-37.
[6]牛惠恩.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特区外地区为例[J].城市化研究,2003,(11):34-38.
[7]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11):1931-1946.
[8]吴旭晓.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3):44-50.
[9]彭尚平,刘成希,杨颖诗.城市化发展模型及评价体系设计——以成都市为例[J].区域经济,2013,(34):125-126.
[10]靳相木.土地集体制度与中国城镇化效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8-81.
[11]钟秉盛,广东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实证,2012,(21):152-155.
责任编辑、校对:张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