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摘要】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备课、上课、反思等教学常规的执行过程,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创新方法思路、巧用智慧举措,教师的常规工作高效出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增长。这正是执行教学常规与促进专业发展的互惠效果。
【关键词】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智慧;备课;上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在执行教学常规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究新举措,让“教学智慧”发挥作用。
一、备课需“独立”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呈现教学预设,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虽然备课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多种,但对于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必须学着“独立”。
(一)不让“参考”先入为主
如今的“参考书”已不再单一,是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备课前,如果直接上网搜罗,教材分析、详尽教案、教学课件、习题解答等应有尽有。信息量虽大却未必值得参考。每一次备课备的不仅是文本,还有学情等,现成教案往往并不完全适合自己的学生,所以盲目引用,难免会影响教学效果。
引用“参考”多了,时间久了,教师会心存依赖,不再钻研教材,不再思考。参考式备课,始终让人处于学习与积累阶段,而很难形成自己的经验,很难在经验的累积中提高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还会觉得,一旦有所参考,先入为主,即使想思考,也很难再有自己的思路。
(二)“读思写”一气呵成
备课是基本功,独立备课就是在磨练教学基本功。教师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创新备课举措。
每次备课前,花时间阅读课文,甚至可以高声朗读课文,在书上圈画标记。这样做,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识记、书写、朗读等训练重点,把握文本内容和情感。我们还可以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明确教学点,并据此设计出教学主线,设计训练。随后,根据主线设计教学流程,将教学点、训练题逐一串联,将听说读写巧妙融入,这就是书写备课的过程。
研读文本、梳理思路、书写教案,教师的备课分三步,一气呵成。
(三)坚持“独立”一举两得
用“读—思—写”方式备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有自己的思考。这种方式,起步艰难,但是持续训练,就能练就研读文本、研制教学内容的能力。只需坚持,教师在备课设计中就能有突出进步,尤其是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挖掘,会更准确到位。
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只有深思熟虑,精耕文本,才能实现四十分钟的高效率。这样“备课”让教师的教学讲在文本的出彩处,讲在目标的达成处,讲在学生的疑惑处。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出色表现。
二、上课需“独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每上一堂课,都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独创”的上课形式,让教师收获了学生的进步,自身的成长。
(一)变换的场所:流动课堂
课堂和教室不是等同的概念。变换场所,让“课堂”流动起来。教师可以把操场、花园作为课堂;也可以把图书馆、阅览室作为课堂;还可以走出校园,把社区、街道、农田、果园作为课堂……课堂无处不在。
(二)不变的习惯:字词识记
上课时,有些不变的环节,也需要独创的设计。比如字词识记,就可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组织过关默写;每一周组织“百词听写大赛”。无论是“日赛”还是“周赛”,都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绩,了解自己的掌握、进步等情况。这样做,学生主动识记、你追我赶的劲头会很足。默写的量不在于多,但要坚持一课一练。在不变的习惯下,学生能掌握方法,也能提升兴趣和效果。
(三)丰富的体验:习作指导
课堂习作,怎样才能让学生言由心生?体验,是最好的办法。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体验式作文。比如“护蛋”“模拟盲人”等。我曾做过一次体验式习作指导,学生在我精心设计的“好奇心”下,完成活动体验。
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苹果,课上我用水果刀示范削苹果,再请一个学生也来试。然后我变魔术般取出一个削苹果机器,旋转手柄,面条状的苹果皮就被分离开去,削好的苹果肉成螺旋形的片状,取下时果核留在了机器上。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
体验时,不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写作时,也不需要作过多指点。学生们用《苹果的滋味》记录了好奇、体验及分享的快乐。
摆脱陈旧的写作内容,选择新鲜有趣、具有时代特征的活动形式,就是一种创新。
在上课的各个细节处,多点创新设计,学生感兴趣、强能力,教师同样有成就感,有提升。
三、反思需“独特”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不妨设计出“独特”的教学反思,让它成为最亮眼的一页。
(一)连续反思——围绕一个内容写多篇
《习惯(8)》提出“坚持写日记”的要求,我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开始和学生写日记,随后记录下“第一天”“三天后”“第二周”发生的一系列事,写成了一篇连续性的随笔《我和学生的日记之旅》。
围绕同一个内容写多篇反思,能记录自己的连续性做法,能督促自己将一件事情坚持做好,成文即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
(二)主题反思——围绕同一主题写一组
在写《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时,我将教学过程记录为《名
人·小事·好品质》,突出了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在教材中有多篇以这种方式介绍人物的文章,我就以“名人·小事·大道理”“凡人·小事·真情感”等关键词记录研读教材时的思考,记录教与学的过程。
归类组织教学,学生可以迁移学法,受益良多;进行主题反思,也能促进教师对同体裁文章教学做出有梯度的设计。为反思确定一个标题,不仅醒目美观,更利于今后整理成文。坚持记录自己真实而清晰的教学实践,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项。
备课、上课、反思等教学常规的执行过程,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创新方法思路、巧用智慧举措,教师的常规工作就能高效出彩,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能得到提高。这正是执行教学常规与促进专业发展的互惠举措。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