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对于定义,要体会到“若p则q为真”“p?圯q”“p是q的充分条件”这三句话是完全等价的说法,我们应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转化.
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探求某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和必要不充分条件,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常以充要条件为载体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查.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破解思路 分别判断由(a-b)·a2<0是否能得到a
完美解答 由不等式的性质知(a-b)·a2<0成立,则a
已知p:x≠2或y≠3,q:x+y≠5,则p是q的______条件.
破解思路 正难则反,p与q的关系不好直接寻求,即命题“若p则q”的真假不好判断时,就考虑探求其逆否命题“若?劭q则?劭p”的真值情况.
完美解答 ?劭q:x+y=5,?劭p:x=2且y=3,显然?劭p?圯?劭q,而反之不成立,即“若?劭q则?劭p”为假命题,则“若p则q”为假命题,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 已知复数z=(a2-4)+(a-3)i(a,b∈R),则“a=2”是“z为纯虚数”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摇?摇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对于定义,要体会到“若p则q为真”“p?圯q”“p是q的充分条件”这三句话是完全等价的说法,我们应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转化.
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探求某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和必要不充分条件,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常以充要条件为载体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查.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破解思路 分别判断由(a-b)·a2<0是否能得到a
完美解答 由不等式的性质知(a-b)·a2<0成立,则a
已知p:x≠2或y≠3,q:x+y≠5,则p是q的______条件.
破解思路 正难则反,p与q的关系不好直接寻求,即命题“若p则q”的真假不好判断时,就考虑探求其逆否命题“若?劭q则?劭p”的真值情况.
完美解答 ?劭q:x+y=5,?劭p:x=2且y=3,显然?劭p?圯?劭q,而反之不成立,即“若?劭q则?劭p”为假命题,则“若p则q”为假命题,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 已知复数z=(a2-4)+(a-3)i(a,b∈R),则“a=2”是“z为纯虚数”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摇?摇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对于定义,要体会到“若p则q为真”“p?圯q”“p是q的充分条件”这三句话是完全等价的说法,我们应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转化.
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探求某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和必要不充分条件,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常以充要条件为载体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查.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破解思路 分别判断由(a-b)·a2<0是否能得到a
完美解答 由不等式的性质知(a-b)·a2<0成立,则a
已知p:x≠2或y≠3,q:x+y≠5,则p是q的______条件.
破解思路 正难则反,p与q的关系不好直接寻求,即命题“若p则q”的真假不好判断时,就考虑探求其逆否命题“若?劭q则?劭p”的真值情况.
完美解答 ?劭q:x+y=5,?劭p:x=2且y=3,显然?劭p?圯?劭q,而反之不成立,即“若?劭q则?劭p”为假命题,则“若p则q”为假命题,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 已知复数z=(a2-4)+(a-3)i(a,b∈R),则“a=2”是“z为纯虚数”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摇?摇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