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琴
摘 要:近年来,各种突发性灾害事件爆发频率日趋频繁,危害程度十分严重。尽管我国政府建立了较完善的防灾减灾预案,但我国现行的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必要提出改进方案。文章借助现代物流中的第三方物流思想,考虑将第三方物流参与到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活动中来,进一步改善救灾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因而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这种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很难预测的,即使有些可以预测,但由于预测时间和发生时间间隔太短,现有的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难以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些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地点分散的灾难给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制约因素。作为应急救援最为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力量,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也是我国亟待提升的最佳应急救援力量。
1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问题分析
国内现有的地震灾害应急物流体系,虽然在历年来的救灾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该体系相比于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而言已经严重滞后,在突发性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缺乏专业化救援力量
突发性地震灾害发生时,需要专业的救援力量,专业不仅是救援人员的专业,还包括专业的救援装备、专业的分工协作,没有这些专业性,在地震灾难中,人多与有效发挥作用之间并不是等号关系。而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实施主体,专门参与到灾害应急物流活动的还是相当缺乏。这也是当前救灾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1.2 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分散
1998年张北地震后,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加强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包括调整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布局,全国中央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由10个增加到24个。但这些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却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在西部偏远地区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是难以实施快速响应的。
1.3 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难以满足应对灾害应急状态的要求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投入少,整体水平低,信息不能有效地共享,难以满足地震后紧急物流的要求。各地的基层灾害信息员缺乏有效地培训。在各地地震中,救灾人员要花很长时间来统计这些救灾物资的来源及去向,对物资运输,到达等情况不能全面掌握,造成部分救灾物资不能有效利用。
1.4 军地物流一体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实现基础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必须加强和做好的工作有:建立和完善与应急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军民共用的应急物流信息资源平台、通信平台和相关数据库,提供信息支持;建立权威的物流领导机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军地物流一体化下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军地联合研制必要的应急保障装备和技术;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方案,适时组织军地联合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储备效益。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1.5 运输组织衔接不畅。
相关部门需要统筹协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的运输政策、技术标准,完善促进一体化运输发展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促进一体化运输的制度;大力推进单证票据的通用化、标准化,逐步实现物资运输“一单制”联运服务;完善联运的标准和制度,加强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联运整体水平的提升。
1.6 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筹措体系不健全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所进行的应急工作与作战都体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思想等到地震发生后再准备就会贻误应急的最佳时间,丧失减轻损失的时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需要建设重型仓库用于存储冲锋舟、机动船、移动式发电机组等大型防汛物资和大型救生器材及抢险机具;轻型仓库存储彩条布、编织袋、无纺布、救生衣等易燃物资。同时需要建设的还有轻型物资仓库和采暖物资库等。
2 第三方物流参与到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可行性
2.1 技术上的可行性:不断发展的物流技术和物流产业为第三方物流参与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其一,大批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得到开发,比如电子数据交换、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条形码等。这些技术地推广应用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参与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保障效率;其二,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物流逐步从企业的自有自用向高技术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保障了第三方物流在参与灾害应急物流活动时能快速响应。
2.2 经济上的可行性: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可以降低应急物流的成本:(1)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避免物资筹措、储备等方面的重复劳动以及计划不足而造成的物资损失和人力浪费而降低物流成本。(2)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润本质上来源于科学理论推广所创造的新价值及企业物流经优化和集成后所节约的成本,节约越多、利润就越高;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参与到灾害应急物流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它不仅能得到政府的政策补偿,并能提升自身的商业信誉和社会形象,从而赢得更多的潜在商机。
2.3 社会上的可行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局部的、全国的、全球性的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爆发日趋频繁,对于应急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应对突发情况的物流能够快速及时,降低灾害影响范围地扩大和影响程度地加深。第三方物流作为专业化的物流,它以专业化地操作,有效缩短了整个物流运作流程时间,使满足社会对应急物流的需求得以满足。
2.4 组织上的可行性:突发性灾害发生时,第三方物流在参与灾害应急物流活动的优势具体表现为:(1)第三方物流可利用其自身快速整合物流资源的特点,迅速动员社会上游离的物流资源,并发挥仓库储备功能,满足社会捐赠物资和紧急采购物资的仓储需求,快速响应灾区需求。(2)第三方物流的专业人员均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专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可以弥补以往军队单方面参与的救灾物流中暴露出的缺乏应急灾害救援经验、运输配送能力不足、救灾物资分发效率地等问题。通过快速有效的完成对救灾物资的分拣、包装、运输和配送,来提高效率并降低错误率。(3)第三方物流熟悉地形、运输灵活的交通优势。在突发性灾害发生时,第三方物流能提供适应性强、可靠性高、故障率低、通过性好的车型,配上熟悉地形,有丰富经验的驾驶员,以最短时间和最优路径,及时将救灾物资和人员送达指定地点。
参考文献
[1]宋传平.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和保障条件[J].中国流通经济,2011(4):21-24.
[2]聂彤彤.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物流中心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46-50.
[3]钮济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4):148-153.
[4]王鴻雁.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8):4-6.
[5]陈宁.国外应急物流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2(6):16-17.